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第12届双年会侧记之五
文/黄嘉华
张静在思考
在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第12届双年会上认识张静,是因为会议间隙大家都在谈论刚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当有人知道,莫言曾为大会嘉宾张静出版的第三部著作《阳光里的河流》作过序,便好奇地想读读莫言的书评,不少海外女作家便向身旁的张静索要莫言为她作序的书。同时,张静也将她出版的几部书赠送给我。
张静的本职是新华社《湖北领导参考》副主编。接过她的书,会上抽空浏览了一下,一个想法便跳进我的脑海:“呵,有些像位法拉奇式的传奇人物”!
由此,张静成了我在会上采访的对像之一。
我开始惊叹,眼前的两部书,一部由大名鼎鼎的王蒙题写书名,湖北省文学院院长、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应松作序的文集《城市沙漠》,另一部散文集则由现在火得一塌糊涂的诺奖名人莫言和陈应松二位先后作序。
随着话题的深入,渐渐地,一个女记者兼作家的牛人印象在我心头淡去,代之以一个满怀激情却又内心孤独、天才强势却又善良软弱的的女性凸显在我眼前。
张静坦承新华社这个舞台给过她一次次健康成长的机会。
张静在任职新华社《湖北领导参考》副主编之前,就已出版有长篇通讯《燃烧的血液》、文集《城市沙漠》、散文集《阳光里的河流》三部著作。团中央主办的《青年文学》曾于封二彩版刊登她的照片和介绍。而她对残疾人群及民政事业的贡献,曾因此被评为武汉市人民政府残工委十年文化助残十佳记者。
张静曾任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经济报武汉站站长和记者部主任、副总编等职。还先后担任湖北分社数据库总编、《参考消息》湖北地方版总编、新华网湖北频道编辑部主任与副总监等职。她采写的通讯“武汉法院以大调解格局促社会和谐成全国楷模”,在《湖北领导参考》刊发后,被中国法院网、人民网等纷纷转载,另一篇调研批评报道《一间民居叫停数亿城建开发项目引发争议》,成功帮助了一家上市公司,使一个被因媒体不慎错误引导而导致政府下令停建半年的数亿项目得以启动。
还有不少类似的重量级追踪报道。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体制内的好的记者,仅有较强的采写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道德感和正义感,又必须具备对工作的执着精神和给各级领导提供参考价值的工作经验。有时候,事情会有点两难,但必须不能偏离良心和正义。
有一件她主导的事件也多年来被人提及:位于武昌区白沙洲陈正街坊23号的卢家老宅,于2004年4月5日起,分别被荆楚网、汉网、《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武汉电视台、以及新浪、搜狐、网易等全国数十家媒体系列争相报道,主题集中为:“白沙洲老宅命运堪忧:让保护‘硬’起来!”而武汉市数十位专家名流及志愿者都到现场参与了保卫战。由此,上市公司浙江中大的一个投资36个亿的项目,开工数月被政府叫停并由公安24小时保护。在停工了半年之后,该项目董事长在有关人士的建议下,专程从浙江来武汉找到张静,向她介绍了全案的内情真相,并请求她依据事实,做纵深报道。面对复杂的线索与严峻的局面,张静花了整整半个月时间,日夜兼程地进行调查内情、研究政策、走访数十人,针对报道中提出的所有问题一一进行了分辨,最终写出内参稿:《一间民居叫停数亿城建开发项目引发争议》。
张静用事实说明了这是一个不能在原地保护的建筑。她的这篇报道发表一周后,一个在武汉乃至全国争议了半年的项目,最终还原了真相,叫停了半年的项目终于被政府允许开工并将卢宅撤除。就这样,张静不仅帮助了频危的企业,也再一次为政府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与参考,使政府错误的决定得以更正。
张静从事记者工作期间,还长期关注残疾人和民政事业,多年来,在长期的采访中她了解到,武汉有40多万残疾人,一个庞大而脆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出于同情与正义,她不仅多次助残捐款,还用心采写了一篇七千字的关于残疾事业的通讯。文中的呼吁和提问,打动了武汉残联领导,并旋即将这篇通讯复印二十份送到武汉所有的市委常委及相关领导,由此引发震动。接着,市委常委会专门研究并出台文件:在武汉所有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发行“爱心卡”,每张卡认捐20元。而那份爱心上的照片正是张静报道中的照片,那份爱心卡上的主题词也是她写的:“给人阳光自己的天空更晴朗。”那次家喻户晓的爱心卡活动,一次性为武汉残联捐得近千万,她也因此荣获武汉市人民政府残工委十年文化助残十佳记者。
被称为“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意大利名记法拉奇是她的偶像,不仅这位著名女记者采写的《世界风云人物采访录》让张静爱不释手,而且法拉奇也是位作家兼记者。张静自己就说过:“记者的职业使我认识了社会,文学的探求使我孤独的心灵得到了欣慰。”
张静的才华如此让人惊讶,难怪大名鼎鼎的王蒙肯为她题词,当今更是炙手可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曾为她写序。莫言在序中说:“张静作为一个具有写作经验的作家,能将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琐事,描绘得淋漓尽致;她能写出日常生活的辉煌。她的笔底深蕴着诗情,洋溢着鲜活灵动的人生趣味。她的文字散发着一种优雅的伤感情绪,虽说略有“小资”情调,但却也因此独具魅力。确实张静的文章有女性作家多情善感的一面,但她在坚持真理鞭鞑邪恶时所表现出的道德勇气,让人感到钦佩······我作为一名写作了二十多年的‘老作者’,对张静这样的新锐作家满怀敬畏。阅读她的新作,感受她的才华,并期待着阅读她的更新之作。”
陈应松也曾说:“作为作家,她要再次拥抱自然,挖掘清泉,幻想绿洲,但同时又是记者的她,既要正视现实,更要批评、揭露我们生活中的沙漠化倾向,严峻地站在那里,以笔作铲,种下一个记者的良知和正义感的绿荫。”
就在近日的2012年10月30日,中国国家文化部与法国国家美术馆将在法国卢浮宫举办“握手卢浮宫--梁岩作品展”。其中的作品评论《握手卢浮宫》,正是张静的新作。据悉卢浮宫用了近五米长的展板,以法文英文中文三种语言将张静作品全文和画作一道展示。那是关于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的对话与思考,但愿张静将用她那美丽的语言打动着从世界各地汇聚于卢浮宫里的观众。
张静在法国
小说诗歌受到王蒙莫言陈应松等大家的力荐,新闻采访和深度报道又受到从省市内各级领导和企业家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样的才情在令人惊艳之余,不知何故,我突然有一种隐忧,担心她会受伤。而伤害她的不是别人,正是是她自己。她迷恋于小说、诗歌、散文,执着于新闻报道、深度采访,但是,她的诗歌会不会冲淡了散文的魅力?她的小说会不会冲淡了诗歌的魅力?而深度的追踪批评报道又会不会让人一时忘了她小说的存在······哈,你是张静,你不是赌王,怎能同时拥有好几位“亲密爱人”?你更不是帝王,怎么可以拥有“三宫六院”?
呵!我想我是在杞人忧天。就在笔者这篇小记即将完稿之际,张静又来电说她正要传一些新的资料给我时,又一桩迫在眉梢的热点事件刚刚找上门:这是某投资集团用数亿元打造的一家双4A旅游生态景区,正面临他方一桩严重的违约操作而频临厄运的案件。万般无奈之下,迫切希望张静以她的社会影响和那支公正有力的笔,赶紧帮忙排忧解难。我不知详情,只能提醒和祝愿她:一定会以记者的公正和良知,最好能为中国的新闻媒体再树典范。
有感于其人其书,特赠《烛影摇红》词一首:
《烛影摇红》
秋意楚天,风云际会东湖畔。文华诗海笔中情,苦乐皆无怨。
纵是心高志远,怎堪那,世情多变。人生难得,良知为道,真情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