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奥黛丽·赫本诞辰88周年,她用名字为“优雅”做了最好的诠释,是降落人间的天使。她的一生经历了父母离异、战乱饥荒、两次婚姻失败和癌症等种种磨难,由平淡无奇到烈火烹油到最后又复归朴实无华,像是一段传奇般扣人心弦。伊人已逝,然而光彩永照人间。赫本的成就跨越时空,她的影响力也历久弥坚,那么对于我们而言,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对她念念不忘?
编辑:华妹
落魄的贵族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一个贵族后裔家庭:母亲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兰女男爵、荷兰王室贵族直系后裔,其家谱可追溯至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父亲约瑟夫·维克特·安瑟尼·赫本-鲁斯顿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总经理。
出生在这样一个兼具高贵血统和显赫权势的家庭,赫本理应一生顺遂,但造化弄人,赫本在很小的时候就颠沛流离、食不果腹了。
赫本小时候父亲因工作原因经常往来英国、布鲁塞尔、荷兰三地,一家人聚少离多,感情渐趋疏远。赫本的父亲患有严重的情感表达障碍症,无疑也加剧了家人间的疏离。而给父母的婚姻带来致命一击的应该是赫本父亲倾向纳粹甚至信仰法西斯主义。赫本的母亲热爱舞台、艺术,向往和平安乐,自然无法容忍丈夫的暴虐倾向,两人渐行渐远。在赫本6岁时,父亲选择抛妻弃女,毫无征兆地人间蒸发了,自此她的家庭彻底分崩离析。
适逢欧战爆发,赫本跟随母亲到荷兰避难求生,并且为掩人耳目,改名为艾达。战乱年代物资匮乏,人人自顾不暇,赫本在数年间只能以郁金香球茎为食,因而营养不良,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但就算境况如此困窘,赫本的母亲也没有放弃对女儿的艺术培养,她坚持将赫本送往芭蕾舞校。而赫本也不负众望取得了优异成绩,甚至还通过芭蕾舞表演为荷兰游击队秘密募捐,而且多次为荷兰地下党传递情报。
世事多艰,战争带来的不仅有物质上的毁坏还有心灵上的满目疮痍,但所幸赫本因为艺术而保留住了纯真与热情,也由此爱上了舞台。
此后赫本做了一些模特工作,也参与了一些舞台剧的演出,后来本无意争取“安妮公主”的她因为扛不住母亲的再三劝说参加了《罗马假日》的试镜,谁知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星途一片大好。
多舛的情路
赫本的初恋是在21岁,对象是29岁的詹姆斯·汉森。彼时郎才女貌,情意殷殷,两人在《吉吉》首演4场后宣布将在巡演结束后结婚,但在这期间赫本接拍了《罗马假日》并且大获成功,两人最终还是不欢而散了。这或许是因为事业腾飞带来了隔阂加之赫本母亲极力反对,又或许如世人所料,是因为赫本移情别恋爱上了《罗马假日》里的搭档——好莱坞著名绅士、有妇之夫:格里高利·派克。
赫本与派克
1954年,赫本以《罗马假日》荣获奥斯卡影后桂冠,获奖感言的中一句“这是派克送给我的礼物”让许多人不禁浮想联翩,但此中真假尚且难辨,单就结果而言,赫本与派克更像是发乎情止乎礼,彼此欣赏、彼此成就也彼此目送。
《罗马假日》首映式结束后的晚会上,派克将好友梅尔·费勒介绍给赫本。仅仅一年后,赫本就与费勒在瑞士卢彩恩湖畔的一个小教堂举办了婚礼。婚后,费勒的确对赫本宠爱有加,二人琴瑟和谐,但赫本因为身体虚弱曾两次流产,直到第五年诞下一子名为肖恩。也许是天意弄人,1968年秋圣诞节前夕,赫本与费勒离婚,第一段婚姻无疾而终。
赫本与梅尔婚礼
随后赫本在前往希腊散心的游轮上遇到了时年30岁的安德烈·多蒂,1969年1月,两人不顾母亲反对毅然闪婚,于一年后诞下次子卢卡。这段婚姻里,赫本甚至为了做贤好妻良母而选择在事业如日中天时息影,但是任何一段婚姻都不能单单指望妻子的贞静贤淑。因为多蒂常年流连花丛、本性难改,1982年,赫本与多蒂的婚姻宣告结束。
1969年,39岁的赫本嫁给31岁的罗马精神科医生安德烈·多蒂
1980年赫本与罗伯特·沃特斯在共同的好友家中结识,彼时这个后来被赫本誉为“灵魂伴侣”的男人还沉浸在丧妻之痛中,而赫本也因为失败的婚姻饱受折磨,二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很快成为挚友。而在赫本离婚后,两人真正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伴走过了人生终程。
赫本与罗伯特·沃特斯
赫本的情路可谓坎坷多艰,所幸最终求仁得仁,终得一心人相濡以沫,如此作想,倒像是之前经历诸多磨难,都是因为遇到最后这个对的人花光了所有的运气。
如有神助的“时尚”发展
赫本在时尚圈的造诣之高或许可以和香奈儿匹敌。二者都以一己之力开辟了女性着装的新时代:香奈儿以紧身衣裙代替了繁复累赘的旧式服装,而赫本则以简约黑色小洋装、无领无袖洋装、俏丽七分裤、黑色高领毛衣甚至平底芭蕾舞鞋重新定义了潮流。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美国仍然盛行简·罗素式性感,社会上仍然对华贵和肉感趋之若鹜,但赫本的出现完全打破了美国人对时尚审美的限制,无数衣品都因为她得以垂范千古,连她的小梅花鹿“依夏”和几只约克夏犬都被大肆追捧。
纪梵希小黑裙搭配三串式珍珠项链再加上超大镜框的太阳镜,“霍莉”这一经典形象一直经久不衰,活在人们的心里,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天使在人间
纵观赫本的一生,有颠沛流离也有相濡以沫,有所托非人也有相知相守,有委曲求全也有酣畅肆意……她这一辈子,活得坎坷而又尽兴。对于我们而言,赫本为我们带来的财富不仅仅包括《罗马假日》《蒂凡尼的晚餐》等几部经典电影和逆转了时尚潮流的一系列经典形象,她醉心公益、为第三世界的儿童做出的贡献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赫本逐渐淡出演艺圈而投身于慈善事业。1988年,赫本担任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爱心大使,开始为了孩子们不遗余力地呐喊、呼吁以求唤起世界对贫穷国家儿童生存困境的关注。
她的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亚、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委内瑞拉、厄瓜多尔、苏丹等国家,或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举办音乐会等来募捐、公开发表演讲,或者不顾传染病和战乱的威胁去看望抚慰贫困地区饱经痛苦的孩子。赫本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尊重而非居高临下的施舍,她认为和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在一起时,她只有一个身份:曾经与他们一样贫病无依、险些葬身于炮火之中的以郁金香球茎为食的小女孩。
她挺身而出,为无数被国际社会忽视甚至抛弃的儿童发声,她尊重那些因为战乱而伤残、因为饥荒而瘦弱、因为污染而患病、因为不公而颠沛流离的孩子们,在赫本心里,孩子就是她的天使。她曾多次提到:“在贫穷落后的地方,我看到的不是伸出来要东西的手,而是沉默却有尊严,以及对有机会自己帮助自己摆脱困境的渴望。”
1989年赫本发布了名为《和你在一起》的演讲稿,追忆了战争给自己的童年造成的阴影,也声嘶力竭地控诉了贪婪的发达国家为利益不择手段地掠夺落后国家罔顾儿童权益的无耻行径。
赫本,这个经历了战乱纷扰、种族迫害、饥荒威胁等种种磨难仍然不改初心的少女终于凭借一己之力,逆转了无数跟她一样有着悲惨境遇的孩子们的命运,她终于成为了全人类杰出的精神贵族。
甚至在患上癌症后,赫本仍然强忍病痛奔赴索马里看望因饥荒而命悬一线的儿童,仍然半蹲着喂孩子们吃饭。而她临终前也还念叨着:“我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上总有这么多无辜的小孩子经受着如此残酷的考验……”
199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获悉赫本病危的消息后,命令世界上所有的修女彻夜为奥黛丽·赫本祷告,以使她能够奇迹般康复。虽然最终天不遂人愿,但不容置疑的是赫本完全值得这样的敬仰。
赫本曾经说过:“我的人生比童话故事还精彩,我也曾遇到困境,但是在隧道另一头,总有一盏灯。”她曾经是世界上片酬最高的女演员却淡泊名利;她全身心投入到儿童慈善事业却深居简出不屑沽名钓誉……这样的赫本,普世难寻,像是天使误落人间,而我们幸运地得以窥见她的光芒万丈。
更难能可贵的是,赫本去世后,长子肖恩接手了母亲毕生热爱的儿童慈善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继续从事儿童救助。这样的薪火相传让许多人没有因为赫本的逝去而忘却她的付出。
她貌美如花、敬业谦逊、心地善良而且坚韧不拔,但世人往往仅仅将她的成就归功于美貌和才情。有很多人对她的几段感情津津乐道,却忽视了她是因为无私奉献才得以成为天使;有很多人对她的经典造型追念不已,却容易忘却相由心生,赫本的美其实来自她心灵的纯粹。赫本曾经因为容貌和天赋扬名于世,但她的成就却绝不限于美貌与才情。
她是莲一样的女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请不要让她就这样埋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