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论坛
电邮 :1065780000@qq.com 微信公众号 :海外国医 微信号 :13910272918
招商发行热线 :(北美)778-987-3260、(欧洲)+31(0)20-6235060、(中国)13910272918
二、应用伤寒法辨治流行性出血热病
例介绍
例 1 :王 XX,男,31 岁,木匠,江西省 铜鼓县人。
主诊:阵阵发冷,发热,头项痛,腰痛,烦躁, 恶心,3 天。
发病经过 : 患者于 1972 年 12 月 21 日 发病,开始发冷,随后发热,阵阵发作, 间隔 20 多分钟即发一次寒热、头痛、背痛、 腰痛,有时四肢亦痛,时轻时重,讲不清 痛处,头昏,头面及胸背潮红如大量酗酒 状况,身上感一阵一阵的搔痒,全身各处 有不少抓痕,间有恶心呕吐,但一直未呕 出东西,大便正常,无腹泻,在大队和公 社当作感冒治疗,病情加重,于 12 月 23 日送县医院诊治。
体检 : 急性病容,睡眼朦胧,发红,颜 面颈项胸背连腹部都潮红,红色很特别, 犹如煮熟的虾子般。皮肤遍布抓痕,有的 地方隐隐有出血点,腋下两胁处较为明显, 神智清醒,体魄壮实,胸廓对称,呼吸音 稍粗,两肺未闻及杂音,心率 115 次 / 分, 律齐,无杂音,腹软,肝脾触及不满意, 无触痛。体温 38.5 度 ( 腋表 ),全身浅表淋 巴不肿大。
化验: 血 色 素 13 克 %, 红 血 球 485 万 /mm2。白血球 15300/mm2,分类 : 中性 52%,淋巴 27%,伊红 5%,血小板记数 12 万 /mm2,小便 : 蛋白 2+,红细胞 0~6,白 细胞 +。
中医辨证 : 当时未想到这位病人是流行 性出血热患者,根据病人曾在大队用过解热 镇痛药、氨苄青霉素无效,按中医辨证发热恶寒,寒热交作,汗出热不退,日发数 次,面目胸背潮红,全身搔痒等证,与伤 寒阳气怫郁在表的桂麻各半汤证相符,病 人服用一包药即感舒服了许多,三包药后 病人热退颜面潮红和搔痒消失,一周后血 象较正常,小便蛋白消失,小便清长,出院。
这一病例是我接触的第一例流行性出血热, 并且是在一年多后在疫区接触流行性出血 热后,才跟踪了解到病人发病前 15 天曾在 疫区做木匠活,年底返回家才发病。 这一病例启发我认识到流行性出血热 可用伤寒方法辨证论治。
受这一病例启发,笔者曾先后用过小 柴胡加桂枝汤、葛根汤、竹叶石膏汤、桂 枝二越婢一汤,新加人参汤、桂枝茯苓汤、 白虎汤,治疗过发热期的病人,都曾获得 较好的效果。
例2:朱 XX,男,44 岁,农民,安义 县人。起病已第 7 天,体温腋表 37.6 度, 恶寒,四肢厥冷,面红,表情淡漠,恍惚, 球结膜水肿,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呈鱼泡 样眼,左眼结膜有小块片状出血斑块。尿 蛋白 3+,管型 +。病人嗜睡,倦卧,口唇 发青,神智尚清醒,能回答问题,自述身 体疼痛,有时在腹,有时在腰,说不清楚 具体疼痛位置,总感觉浑身上下肌肉跳动, 起床时头眩晕得厉害,但仍能挣扎着摇摇
晃晃自行去小便。
口干,但不想饮水,喝水后想呕,双 下肢及踝关节处水肿,按之不起。血压收 缩压 50 左右,舒张压测不清楚,初步诊断 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二期重迭的重症 病人。曾用平衡盐溶液 3000ml/ 日,低分子 右旋糖酐 1000/ 日治疗 2 日,病人血压未见明显改善。改用中药真武汤,附子用量 30 克,茯苓用量 60 克,一剂后血压上升至 70/40mmHg,第二剂附子加量至 50 克,茯 苓加量至 100 克,连用三日,病人尿量增多, 血压恢复正常,水肿明显消退,10 日后恢 复出院。
例3:皮 XX, 男,35 岁, 农 民, 丰 城县人。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腰背疼痛, 恶心,呕吐入院。体温腋表 39 度 C,血压 100/60mmHg,面色潮红,球结膜充血发红 如酒醉状,小便蛋白 3+,红血球 2+,白血 球 0-8,管型 3+,小便量少,24 小时尿量 仅 700 毫升,入院 3 天内用 20% 甘露醇 2 次,速尿 4 次,病情未见改善,尿量减少 至 300ml/ 日,病人表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 渐至精神昏愦说胡话,发狂,发躁,体温
腋表上升至 40.5 度,手足出汗,3 天未解 大便,尿极少,一日不足 200ml,肩背、臀 部出现紫斑。
曾用甘露醇粉 25 克口服,隔 1 小时 1 次,每日 2-3 次,连用两日,排大便 3 次, 量不多,且有少量血性分泌物,身上紫斑 增多,病情未见明显改善,病人狂躁谵语, 神志不清醒。改用桃红大承气汤加水蛭、 土鳖虫和消瘀散 50 克,大黄用至 60 克,芒 硝 20 克。一剂后,病人连泻三次,开始安静, 体温降至 38 度 C。连续用药 5 天,病人全 身瘀斑消退,小便增至 2500ml/ 日,神志清 醒,转入多尿期。
例4:黄 xx, 女,42 岁, 农 村 妇 女, 发病 5 天,因头晕眼花,鼻出血,皮下紫 斑入院,急性病容,面部潮红,浮肿,球 结膜充血,软腭,颈项,腋下,两臂内侧 现较多出血点。针孔周围瘀斑。体温腋下37.6 度 C, 心 率 100 次 / 分, 率 齐, 血 压 60/40mmHg,两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经 用阿拉明后,血压回升至 100/50mmHg,但 尿量减少,日仅 200ml 以下,经扩溶处理, 第三日血压升至 160/90mmHg,颈静怒张,
用利尿合剂,尿量未增多。第 4 日凌晨出现 呼吸急促,60 次 / 分,咳嗽,并有粉红色泡沫, 两肺满布湿性啰音,心率 160 次 / 分,提示 有急性肺水肿发生的征象,立即停止输液, 并 以 毒 毛 旋 花 子 甙 K0.25mg+50% 葡 萄 糖 40ml 静脉推注,非那根 50mg 肌注,肢体交 换使用止血带,仍未见效。2 小时后,静脉 放血 200 毫升,患者稍感舒服,20 分钟后 症情又反复加重,2 小时后再用毒毛旋花子 甙 K,氨茶碱 0.25 克,非那根 50 毫克,酒 精泡沫输氧,仍不见病情改善。
改用中药葶桃承气汤,大黄 1 两,芒 硝 4 钱,桔梗 3 钱,瓜娄 4 钱,川贝 3 钱,
葶历子 2 钱,红枣 5 枚,甘草 2 钱,桃仁 3 钱,到傍晚,病情加重,病人烦躁,说胡话, 神志不清,中医会诊,病人呼吸急促,气 短,胸口按痛,咳嗽,口吐白沫,神志恍 惚,循衣摸床,郑声呓语,舌青暗,苔白润, 脉细数微弱,证属寒实结胸,一次口服桔 梗白散 ( 巴豆霜 500 毫克,川贝母 1000 毫克, 桔梗 1000 毫克 ),服药后 40 分钟,病人又 呕又吐,大泻不止,总量约排出 5000 余毫 升,病情缓解,第二天开始有小便,仍腹泻, 嘱服冷米汤,腹泻止。后转多尿期,病情 稳定,15 天后出院。
例5:李 XX,男,46 岁,发热恶寒, 头痛,腰痛已 6 天,入院时检查蛋白 3+, 经用西药平衡盐等治疗,病人出现头昏, 呕吐,尿量明显减少,口渴但饮不多,经查血肌酐 223umol/L,血尿素氮 12mmol/L, 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与少尿期两 期重叠病人,用导泻法 2 天后,尿量不见 增多,每日总量仅 800 毫升左右,尿蛋白 仍 3+,血肌酐反上升到 360umol/L,血尿素 氮 14mmol/L, 病 人 发 热 38.5 度 C, 恶 寒, 恶心呕吐,烦躁汗出,肢凉心悸,少腹胀满, 小便短少,改用中药五苓散治疗,桂枝 10 克, 泽泻 10 克,猪苓 15 克,茯苓 15 克,白朮 10 克, 并合用救肾液 ( 观音藤酊 )100ml/ 日,当日小 腹胀满改善,小便增多,连用 4 天后,每日 小便达 2000ml,尿蛋白 +,血尿素氮降至 8mmol/L。后转多尿期治疗 14 天康复出院。
以上是用伤寒法治疗几例重症流行性 出血热病例的介绍。实践证明,应用伤寒法 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往往可出出奇不意之效。
体会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 主要有 :感染毒血症(发热期); 血管循环 功能障碍(低血压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少 尿期、多尿期); 以及上述病变消退(恢复 期)。构成五期临床表现,十分有意思的是, 伤寒论的 397 法,113 方的证治,与流行型 性出血热的五期临床表现,有许多相类似、 相对应的情况。
伤寒论的太阳经证的发热恶寒,头痛 项强,背痛腰痛,骨节疼痛,衄血,面赤 缘缘等,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毒血症所 致的”三红”、”三痛”症的表现十分相近。
伤寒的蓄水证、蓄血证,以及伤寒郁 阳化热传里的少阳,阳明经证腑证的壮热, 烦渴,小便不利,小便难,呕吐,小便自利, 小便多,神志昏愦,詀语,腹胀,不大便 等证象,与流行性出血热的少尿期,多尿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非常类似。
风寒阴邪,伤阳入里,内传少阴,太阴, 厥阴的经证,腑证,但欲寐,脉微细,厥 逆肢冷,神昏郑声,腹泻呕吐,面赤吐血, 便血,下利清谷等,与流行性出血热血管 循环功能障碍的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表现 十分近似。
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的序言中写 到 :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 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 居其七。”也就是说 : 张仲景宗族 200 多人,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死亡了 140 余人,其 中上百人都死于同一种”伤寒”类的疾病, 可见这种”伤寒”类疾病,是一种死亡率 很高的恶性传染病。这一点,我们从历史 文献亦可查到。《槽集诠评、卷九、说疫气》 说 : 建安时期”疫气流行,家家有殭尸之痛, 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殁,或覆族而 丧”。明白地告诉我们,张仲景所处的时代, 正是疫病流行的时期。张仲景”感往昔之 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求古训,博采众 方”所著的《伤寒论》一书,正是一部专 论流行性出血热或者类似流行性出血热的 烈性传染病的专著。这点有待我们继续应 用伤寒法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去发 掘、去证实。
应用伤寒法防治流行性出血热和中医 教科书中应用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 辨证体系防治春温、风温、暑温、秋燥、 湿温等温病类的传染病,告诉我们,在现 代传染病中,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分析, 至少有伤寒和温病两种不同性质类别的传 染病。在今后应用中医方法防治传染病时, 一定要仔细研究这种传染病症候表现,要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去辨明它属伤寒 范畴,还是属温病范畴,或属其它甚么范畴, 弄清楚其中医的病因,病机,建立起证、理、 法、方、药、护、食、养的完整的辨证论 治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遵循 中医科学的自身规律,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提高医疗效果和质量。 张仲景在 2 千年以前就为我们做出了 榜样。后世温病学家继承了张仲量的这种 治学精神,运用张仲景论治伤寒病的方法, 研究明清以来传染病的证象表现的特点, 创造出了对温病类传染病防治的卫、气、营、 血和三焦辨证论治的体系,为我们留下了 极其宝贵的财富。这是我们现代中医药工 作者需要学习和继承的精神.当前细菌、病毒变异产生了许多超级 细菌、病毒,原有的抗生素不能解决问题, 这给我们中医药提出了新的课题。应用伤 寒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为我们启 示了一条新的思路。希望各有关方面为中 医药防治新的超级细菌、病毒引发的疾病 创造条件。广大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人员 也应该学习张仲景、叶天士、吴又可、薛 白生 ...... 等先辈医学家的精神和方法,按 中医药学自身和科学规律和辨证论治的体 系,去研究现代超级细菌、病毒所引发的 新的疾病的”证”或”证象”的性质、特点、 变化规律,从中发现和总结出新的辨证论 治的方法,为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做出的 新的更大的贡献 !
俄杜马官员呼吁俄中开展中医药合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近日,由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俄罗斯中医师协会、俄罗斯(莫斯科) 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发展中心共同发起主办的“上合组织成员国传统医药产业投资发 展论坛”在莫斯科举行。
杜姆索夫在国家杜马会见出席论坛的中方主要代表时表示,中俄两国关系密 切,不仅要发展全方位经济关系,也应致力于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各领域全方位合 作,正在加快推动中医药进入俄罗斯的法律进程。
与会者认为,中医药学不仅在疾病防治领域成效卓著,而且与现代西方医学形 成良好互动。会议呼吁,由俄罗斯全俄中医医师协会、俄罗斯(莫斯科)中国传统 医学实践发展中心联合中俄两国相关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中医药在俄发展产业基金, 推动各成员国共同加入国际医疗旅游协会;每年定期举办传统医药产业投资发展论
坛,推动传统医学早日纳入现代卫生法律体系,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有机融 合。据悉,下一届上合组国家传统医药产业投资发展论坛计划于2018年4月在俄 罗斯举行试析“粗守形,上守神”之义 ——研习《内经》点滴 杨光芳 加拿大昆特兰理工大学中医学院笔者在研习《内经》时,查考四套有关 《灵枢·九针十二原》注解书,发现作者们均 在同一个基调下注解“粗守形,上守神”。其 大意是 :平庸的医生拘泥于病人的形体,通 过观察外表变化来辨别病情。高明的医生能 掌握病人内在血气虚实的神奇变化。从文字 上看,的确有这个意思。如果仔细地推敲该 经文的上下文,就会发现注解并不完善。以 下是笔者研习该经文的点滴体会,旨在完善 其义。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的第一节里, 作者假名黄帝请教于岐伯,欲创立一套完整
的针灸经典(当时指的针经)。该部经典的目 的是“可传于后世”,并且“久而不绝”。其
原则是“易用难忘”。这下可真为难了岐伯。
他深知,如果这部经典是“易用难忘”的话, 其内容会粗浅平淡。反过来,如果是难用易
忘的话,其内容会深奥无比。权衡之下,岐 伯只能开诚布公地回答 :“小针之要,易陈而
难入”。这一“易”一“难”显然暗示着有粗 细之别。“易陈”者,容易讲,容易陈述,一
般人也容易接受,故属粗。“难入”者,难于 理解,难于掌握。笔者把“易”与“粗”挂钩,
把“难”与“上”联系,可以在《灵枢·经别》 篇中找到佐证。那就是“粗之所易,上之所
难也”。这说明,医者之中就有粗工和上工之 别。那么,这种水平上的差别表现在哪里呢?
紧接着,作者提出“粗守形,上守神”。笔者 认为该经文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1.治未病方面 :当粗工把形体看似正常的人当作是健康无恙时,上工却能看出该人
数月或数年后必有疾患而知道如何治未病。
正如《灵枢·逆顺》篇曰 :“上工,刺其未生 者也。下工,刺其方师者也。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 素问 ·八正神明论》篇一再强 调曰“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2.诊断方面 :粗工要通过病人症状和 外在体征,综合问诊和切诊后才能了解病情。
而上工只通过望诊就知道病情的来龙去脉, 心中就清楚如何诊断。正如《素问·八正神
明论》曰 :“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 之于径,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
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 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
若风吹云。”
3.治疗方面 :粗工只是机械地拘泥于针 刺操作方法而上工能明察病情的虚实而相应
地施补虚泻实之术。正如《灵枢·小针解》曰: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
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显然,通过补不足 泻有余能达到“调其虚实”,通其血脉,祛其
病邪之目的。
总之,笔者认为,“粗守形,上守神”是《内 经·灵枢》最重要的观点之一,也是《灵枢·九
针十二原》的灵魂所在。该经文把医者分为 上工和下工。并把治未病,诊断准,疗效凑
当作上工追求的目标。如果把《内经·灵枢》 81 篇经文比喻为一条龙,首篇的《灵枢·九
针十二原》就象龙头。而“粗守形,上守神” 有如这条龙头上的眼睛。
昆仑医宗传人沈刚漫谈中医源流
编者按 :本文系中医传承论坛 20150615 期的《中医源流漫谈》( 原文链接 :http://www.
tcmcase.net/r/cd00692c3bfe59267d5ecfac5310286c) 。主讲人沈刚,又名沈谦益,民间中医昆仑
派传人,又得到多位民间中医华佗派前辈的指点。临床上以三元色脉统御识证、遣药、用针,以精
简的中医治疗方法从事临床多年。
中医传承论坛推荐语 :“中医是一门人 天之际的性命之学!”沈老师对中医的理
解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学中医、用中医可曾 把中医树立到如此高度?!中医仅仅是治病
救人之术吗?!医道何存?!我们对金元四 大家又有多少误解?!让我们放下心中的定
见,随着沈老师追溯古中医历史,一起探寻 古中医源流吧…… 各位好,今天我把学习心得和大家分享 一下。其中有些内容也是道听途说的,毕竟 年代久远,不好考证,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这次主要讲中医源流方面的内容,分为以下 几个方面展开。
一、中医的概念
我们师门对中医的概念是这样阐述的 : 中医是一门人天之际的性命之学。它的运用
环境、考虑范围是在人天之际,研究的对象 是人的性命,不止是肉体或者单纯的解剖。
人之所以叫人,是因为他还活着,活着的人 和尸体有什么不同呢?在古人眼里,人体与尸体区别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人体、 活体有他的精气,精气运行是其最基本的区 别之处。人的精气运行正常,就是生命体的 常态 ;运行出现问题,就是生病了 ;精气不 再运行,那就是生命体终结了,变成了尸体。
二、中医起源问题
关于中医起源问题有很多说法。教科书 上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慢慢
发现出来的。有学者统计,如果中医学是一 个一个穴位、一味一味中药慢慢形成的,别
说形成像现在这样庞大而完美的体系,就算 稍微形成体系,至少都需要 200 万年时间。
巫师之说 在道门中有些传说,中医的起源至少要 上推到上古十大巫师,也就是《山海经》中 谈到的十大巫师。《说文解字》中有”巫咸 初作医”的说法,《吕氏春秋》中也有“巫 彭初作医”的记载。
(二)三皇之说 经典中经常会提到,中医、中国文化多 出自三皇之说,伏羲、神农和黄帝为三皇, 为中华文化之祖,为中医之本源。张大昌先 生传出的《辅行诀》中开篇就是三皇像。 《路史》中谈到医药的只有伏羲氏、神 农氏和黄帝。在介绍伏羲氏中谈到“天出 文章,河出马图,于是观象于天,效法于 地 ...... 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于是尝草,治砭, 以治民疾,而人滋信。”在炎帝神农氏的介 绍中,也提到“乃命司怪主卜 , 巫咸巫阳主 筮 ...... 一日之间而七十毒 , 极含气也。病正 四百 , 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其本草 , 过数
乃乱 ....... ”对黄帝的记载中提到 :“至岐山 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 ...... 乃上穷下 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极 咨于歧、雷,而内经作。谨候其时,着之玉 版,以藏灵兰之室 ...... ” 从以上《路史》的记载可以看到,中医 的起源确实是三皇即伏羲、神农、黄帝慢慢 传承出来的。当然在道门里还有这样的传说, 《黄帝内经》中的岐伯是巫彭的弟子,雷公、 鬼臾蓲等都是他的同门师兄弟。
(三)三干五支之说 古之三皇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三字经》中也是同样的说法。
五帝传说为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和金 天氏(少昊)和颛顼帝。古人以五帝配五行,
伏羲为青帝,神农为赤帝,轩辕为黄帝,金 天氏为白帝,颛顼帝为水帝、黑帝。道门中
有传承说,过去的三皇五帝,五帝各有一部 内外经存世,只是大多已经散逸不存。在现
存的《黄帝内经》之前,还有一些已经丢失 散逸的经典存在过,《汉书》中记载了《黄
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 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之说。
从三皇五帝的说法看,三皇即三干,五 帝即五支。从医道式法来考虑,伏羲、黄帝 和颛顼三皇为三干,伏羲、炎帝(神农)、黄帝、 金天氏(少昊)和颛顼帝五帝则为五支。三 干之说,最典型的传承就是“古三易”,连山、 归藏、周易。我们一直尊崇三皇五帝为中华 文化之祖,中医之祖,它的学术体系就是以 三易为指导的。按照式法三干说,伏羲帝的 流传就是之后的天医,黄帝的流传是现在的 中医,即过去所说的人医法,颛顼帝的流传应该就是水医法,而炎帝神农所传恰恰介于 天医与人医之间,而白帝金天氏所传正好在
人医和水医之间。按照三皇所传的学说,伏 羲帝重神,黄帝重气,颛顼帝重精,恰恰完 成人体三宝——精气神的论断。 然而就像马新童老师所说,现在的中医 是残缺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存的《黄帝内 经》,并非是三皇五帝时的《黄帝内经》,应 该是其他五帝的内外经,或有散逸,经流传 下来的汇集本,所以无法系统地揭示五帝系 统的内涵。现存的《黄帝内经》重视气化, 以气为核心,而对于精气神中神、精相关的
东西仅仅涉及而未深说。
三、中医理论体系及其科学性
师门中经常谈到几个中医学的基本概 念,中医学基础教材中也谈到这些学说,一、 精气神学说,二、阴阳学说,三、五行学说,四、 藏象学说,五、经络学说。从中医的流传来看, 都没有离开这五个基本概念,只是不同的流 派对于不同的概念重视比例不同而已。有人 提出,中医没有生理学、病理学,所以没有 西医直观、科学。其实这五个概念就是真正 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所有的生理病理都 离不开这五大概念。
前些年,有朋友去参与了“关于中医科 不科学”的争论,我就问,现在所谓的西方 科学类学科,如果把这些学科中的数学内涵 拿掉,会是怎么样。比如,传统的机械设计, 或现在的电脑 IT,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工 具,是否可以真正地正常运行呢?而把它们 的学术概念用其他除数学之外的任何语言来 描述,恐怕是很难的。
古中医中是有数学体系的,此体系在我们师门中被称为太易太玄体系。太易就是任
何事物之间的关系学说,在这个学说中体现 出一定的数量关系,而太玄就是我们要探讨
研究的独立个体结构的数理关系。古传三皇 所传出的式法中,伏羲帝所传以太玄体系数
理关系所见长,颛顼帝所传以太易数理关系 所见长,而黄帝所传正好兼顾太易太玄而居
中的数理体系。
中国的传统数学中,周髀算经和九章算 术,其经典位置一直是完全保留的。周髀算 经侧重于体现事物之间的数理关系,而九章 算术更侧重于单独事物内在结构的数理关 系,这正对应于古人所说的盖天法和浑天法。
古人还有个“宣夜说”,其中的一些说法很 好地解释了中医气的内涵。最近有老师讲课, 也谈到了中医“象”的概念。在古中医中,”形” 和“象”是不能真正分离的,象往往需要用 些外在数理关系来更好地解释,而形恰恰需 要个体结构的数理关系才能更好地说明,也 就是说,形和象就是一对阴阳的关系,是不 能真正剥离的。
四、中医源流
清朝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中说过:“儒 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学界
一直认为金元之前是经方的流传范围,金元 之后就是时方的范围。任应秋老先生创始的
中医各家学说中有七大流派或八大流派的说 法,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师门并不是非常认
同。刘河间就是寒凉派么?张从正就是攻下 派么?师门中把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
人的一些著作也都称为是传统的经典著作, 和《伤寒论》的地位是齐等的。
(一)中医演变的三个阶段和医道 说到中医的源流变化,不能不谈中国社
会的变化。隋唐之前,中医学的教育并不发 达,公开培养的医生也不多,医家给人开方
治病,大部分只能去自己采药,所以很多医 家都喜用丸散膏丹。隋唐之后,中医所说的
大方脉,即现在所讲的大内科等方药派,越 来越成为主流,丸散膏丹越来越萎缩,以致
到现在几乎退出了医疗市场。我经常和中医 界的朋友谈起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多地去
关注自古流传下来的丸散膏丹的用法,因为 在任何式法中,丸散膏丹和大方脉,它们的
机理是相同的,但丸散膏丹更全面些。所以 说从丸散膏丹入手,是掌握一个医学流派的
最佳方法。就像过去的卖药翁,只是身背一 个葫芦,任何病都是用葫芦中的药丸治疗,
这就是说药丸涵盖的病种比一般的方药要大 得多,制药技巧也更完整。
从历史来讲,中医的演变规律有三个阶 段。第一阶段,唐宋之前,以道医为主 ;第
二阶段,从宋到明清,以儒医占主流 ;第三 阶段,西学东渐的民国初年以后,术医占领
了医疗市场。
为什么这样划分呢?我们要从其基本的 理论、内涵说起。道医,古中医的别称而已,
为了区别后世的儒医、术医。道医的立足点 是把人放在天地人三才之内来统筹考虑,涉 及人精气神三宝。而儒医体系,只是精研人 体精气的问题,研究范围变成了人体的上中 下小三才。而术医基本上就是以病家的自述 症状和借用西医的检查作为指导,为了缓解 或者去除症状来进行的医术。
过去有说医道为险行,还有说医道为慈 行,其实在古中医中还有一种说法,医道是
仙行。通俗地说,医生过多地关注经济效益 是危险的行当 ;更多地看到病人的疾苦,感
同身受,以慈心佛心来对待,就是慈行 ;而 仙行实际上是谈到了医生和病人关系的问
题,比较难解释一些。借用庄子《齐物论》 的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可
以这样理解,作为医生,应诊的病人和我们 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不是说人世间的关系,
而是冥冥中历劫而来的关系。古人认为仙凡 之别,也就是这种羁绊的有无而已。之所以
称为凡人,就是历劫而来的各种羁绊把我们 留在尘世中,而修仙求道,就是要了除这些
羁绊。按仙行来说,任何一个病人不是无缘 无故的来找我看病的,都是因为和我有这样
或那样的关系感召而来的。如果能把他的问 题真正地解决,把历劫而来的羁绊都解决,
那就能成仙得道了,所以称之为仙行。
刚才谈到十大巫师中的巫咸和巫彭。所谓巫咸,这个“咸”字是什么意思呢?周易
下经的第一卦,咸卦,就是无心而感之意。 失传的一些天医法的东西是否都离不开这种
无心而感的状态呢?而巫彭之“彭”,彭有 鼓之象,为胎息、龟息的意思。如果能进入
胎息、龟息,那么人体内经脉的关系应该是 一目了然的。《淮南子》中谈到 :“巫咸在其
北方,立登保之山”,登保之山就是《山海经》 中的灵山而已,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考证,保
就是北斗的别名,登保之山就是登上了北斗。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天医法是怎么去修行、 学习和操作的。
(二)命门三焦体系
道门中有个道医流派供奉刘河间、李东 垣为其共同的祖师。我们不能因为刘河间常
用寒凉药,就命名为寒凉派,也不能因为朱 丹溪多用熟地之类就称之为滋阴派。根据五
运六气推演,刘河间生存的年代正好是少阴 君火主令的时期,而晚年又是阳明燥金主令
的时期。按以上说法,多用寒凉药是没错的, 但是恐怕不止是五运六气时令的问题,所以
我们应该去深究刘河间用寒凉药时眼中所看 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用这些药?
教科书里把朱丹溪称为滋阴派,但是朱 丹溪完全就是刘河间一脉,朱丹溪的老师叫
罗知悌,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他们的学术 传承本身是一体的,也可以说,朱丹溪和刘
河间用药时所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用 不同的药物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已。
“外感宗仲景,杂病宗丹溪,内伤宗东 垣”,刘河间和朱丹溪一脉特别重视古中医
中的一个学术体系——命门三焦体系。刘河 间用寒凉药,朱丹溪用滋阴药,都是着眼于
命门三焦的结果。近些年比较流行的扶阳派 从刘止唐传出,实际上也是命门三焦体系。
在命门三焦体系下,刘河间用寒凉,朱丹溪 用滋阴,而扶阳派用附子,这里面有什么异
同呢?
金元四大家中还有攻下派张子和,医史 上明确记载他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从学术
体系上讲,应该和刘河间、朱丹溪是完全 相同的,但是他是怎样运用命门三焦体系的
呢?他常用汗吐下的方法,因此被称为攻下派。理解张子和方药的应用并不难,真正的
难还在识证的火候上。现在所说的健康,“健 “就是命门能量充足,“康”就是三焦通达通
畅。张子和用汗吐下之法,很好地解决了三 焦元气通畅的问题,因为他把一些病理产物
很快地去掉了,同时还能够保护命门能量,防止“健”更大的受损。
从根本上讲,这三家都是古传的命门三 焦体系的运用而已。命门三焦体系是扁鹊学
派的古传正法,在古中医中一直有扁鹊学派 的水火二法,就是命门三焦体系的运用。
(三)四时五行体系
教科书中把李东垣定为“补土派”。师 门中认为李东垣所用的理论体系就是四时五
行体系,严格地说是以阴阳体系为背景充分 运用四时五行体系。后代的黄元御学术就应
是直接来源于李东垣的四时五行体系,只不 过他更多地发挥了五行体系,而相对忽略了
四时体系。
五、大医和病人四大类
所以我希望大家别被教材所局限,先 辈们组建中医学时费心写出的教材的确非常
好,但是从中医学来看,尤其是古中医学体 系,它是不完整的。作为学中医的学子,只
是学教材是不够的,中医学院的毕业,只是 中医行业的“入门”,深造要靠继续求学才
能够得到。应该怎么去学中医,怎么学得更 好更快更真呢?我建议好好地学中医学基
础,不要放过任何的字句。比如常说的“肝 藏血”、“肾藏精”,进一步去深究肝是怎么
藏血,肾又是怎么藏精的。真正弄懂了这些 问题,那就真的是大医了。
孙真人的《千金方》里,在《大医精 诚》之后,还有一篇叫《大医习业》。“欲为
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 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 腑 ......《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 为大医。” 孙真人本是道门中人,这些要求, 实际上就是古中医,也就是现称为道医的要 求。如果想做业医,不用学那么多,“星象”、 “八字”这类东西不一定要学。但如果想成 为大医、明医,那就应该好好关注孙真人所 说的东西。当然,也不必什么都从头学,这 些都是传统的文化,比如“六爻八字”、“风 水命理”,只要真正学通了一项,其他的就 能一通百通,都能够理解它的核心内涵了。
在孙真人的说道里,把常见的病人分为 四类人。第一类,病气侵蚀了身体而发病,
但是元气非常足,不需要治疗,会自愈的。
第二类,病气侵蚀得更多一些,但是还没有真正地压倒体内的元气,病情会严重一些。
第三类,病就更重了,元气的消耗也要更多 一些,病情已经完全胜过了元气的承载力。
第四类,就是元气几乎消亡了。
孙真人认为,第一类人不需要治疗,一 般情况下只要几天时间便会自愈。第四类人 也不需要治疗,元气亏虚到一定程度,针药 已经没有办法调动元气来治疗疾病了。按照 道门的传承来说,治疗分成四种。第一是服 气,即练功,服气吐纳;第二是导引和按摩; 第三是针灸 ;第四才是方药。所以当元气亏 虚到一定程度,针药不应时,只有一个可能, 就是用导引、服气、按摩来维持他残余的生命,如果没有奇迹,是不可能治好的,只能 是延续他残余的生命而已。
针灸和方药要解决的是第二和第三类 人。正邪相争,即使正气能够胜邪气,但是 会很痛苦,如果有意外,就可能会越来越重, 这时候就需要针药的介入去帮他。第三类人, 邪气已经胜过元气,这时必须要帮他保护元 气,去除病气。 谢谢大家!
(本文翻译 :周旎泓,校对 :周旎泓、 苏雪贞、蔡果宏,编辑 :朱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