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绿丛中一点绿,会觉得很安全。但是万绿从中一点红,才能跳脱出来。这就是差异化生存。
作者:辛上邪 图:Daniel shea
杰夫来自加拿大,他出生于温哥华,中学时搬家到魁北克。
高中毕业后,杰夫和大多数加拿大人一样,没有上大学。
他学了厨师,当了三年法式大厨。
有一天,他看到报纸上招聘去中国黑龙江的英语外教。
杰夫说,“我看了广告,别的要求我都符合,高中毕业、加拿大本地出生,只是我没有教外国人英文的执照。”
从来没有离开过加拿大,他很想去看看国外,尤其是亚洲。“这是免费的旅游。薪水不低,我想试试。大不了我再回来。”
没有执照,可以考。杰夫不惧怕学习,他去上了培训课,两个月后拿到执照,来到哈尔滨。
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杰夫爱上了中国。在后来的婚礼致辞上,他用中文说:“我觉得我来对了地方!”
在哈尔滨,高大英俊、金发碧眼的杰夫拿着不菲的薪水,享受着当地的低廉物价,赢得无数的尊重,过着上等的生活。
他还娶了一位美丽的哈尔滨姑娘。妻子是独生女。岳父母给他们在北京买了房,支持他们来北京发展。
杰夫在北京的日子更是如鱼得水,他在大学教口语,空余时间做私教,他的学生从成人到孩子,每天都排得满满的。
他感叹说,当年应征广告时完全是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打开了一座宝库,如果他在加拿大,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好的生活。
这个我相信。杰夫勇于尝试、不放弃学习、敢于改变,他在无意中体会到“差异化生存”的好处。
认识杰夫几个月后,我们搬家来到他的出生地。
我把QQ签名改为“美好的二度人生”。不是炫耀,是确实觉得美好。
什么都很陌生,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有些人为此感到恐慌,我却兴趣盎然。
新奇总在那里,拒绝或接纳,态度不同结果不同。
每当发现了不同,我都忍不住写在博客中。
有个朋友读了一年,推荐我去国内的报纸发表文章。于是,我开了第一个专栏。
越写越多,选题范围越来越广,专栏也相应增多,从国内开到加拿大,如今成了专业写作者。
在一个英语/法语国家,我反而开始尝试以中文书写谋生,真是始料不及。
有人说,“你干嘛在国内的时候不写作啊?”
写作是一直的梦想。国内的写作者如恒河之沙,我根本没有优势。被国内读者认可,是由于我写了加拿大的生活。如果我不来这里,怎么能知道呢?受到本地媒体重视,是由于本地能、且有兴趣写中文文章的人委实不多。
和杰夫一样,我也在享受差异化生存的红利,而且多年来一直从这方面获益。
早年从商时,没有为了迎合商业风气去改变自己,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等都与“商人”不符,不能和业务伙伴们打成一片,但反而也有了一些机会。有一次,我们的一个产品被一家大型销售公司选中,销量相当不错。采购经理说,他在订货会溜达时,遇到的供货商都是约他聚聚、喝一顿,唯独走到我们这里,我是在向他介绍产品的优点、如何与众不同。
坚持自我,才有差异化生存的机会。如果我也拉着他喝一顿,喝上喝不上还不一定,但他一定不会重视我们的产品。如果我移民之后,没有坚持写作,那么写作仍然是一个梦想。
非典那年,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怎么做事情了,很多公司停工。我也在家里晃荡,想起来同行的朋友叶子,给他打电话。
信号不清晰,时断时续,他说正在浙江走茶山呢。他计划要在这个春天走完多少座茶山,实地考察茶农们的炒茶工序的差异。
令大众恐慌的传染病完全对他没影响,他似乎活在另一个世界中。
他真是痴心。就因为喜欢喝茶,越喝越好奇,便想探究不同茶叶风味的来源。越探究越深,不满足纸上谈兵,就去走茶山。
次年,他搬到北京,为了每天都去马连道。
在马连道茶叶市场,他的名气是“喝出来”的。老板泡了茶,他能准确地辨别出各种细类,老茶还能喝出来年份。渐渐地,老板们进了茶,要请他给出个参考售价。
结合田野调查经验,叶子写了不少畅销的茶书。在行业受到冲击,我想寻求新路时,叶子已经“华丽转身”,从我的同行转变为茶文化专家。
不是茶商、没有熟人引路、没有茶叶学科的科班背景、亦无资金去左右茶叶圈的风向,完全是“空降”到茶叶界的叶子,却以他独到的专业知识大受欢迎。
“独到”,来自于一手体验。刚接触铁观音时,他整日沉迷其中,品评不同等级的铁观音,用水量是一天一桶桶装水。“喝得我脚趾头尖好像都在冒水。”
到现在功成名就了,叶子每天还是在泡茶、喝茶、品茶、琢磨茶。勤奋,是差异化生存成功并屹立不倒的必需之一。
1972年,17岁的顾雄带着15岁的弟弟,下乡去了大巴山区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从县城坐几个小时的木船到山脚下,再走十几里山路才到生产队。村子不通电、不通公路、接收不到广播,村民间以物易物,有些人连货币都不认识。
生产任务繁重,还经常吃不饱饭,尤其到了青黄不接的两个月。劳累、饥饿都还能对付,真正的恐惧是无望。
与外界通一封信来回要两个月,不知道何时能调回城里,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不知道是否会终老于此——接连五次招工招兵招生,顾雄都因为家庭出身在最后关头被否定了。
支撑顾雄的是母亲的叮嘱,“你千万不要放弃希望,哪怕有一丁点希望你都要抓住它。”
能抓住的首先是自己,他以画速写的方式安放心灵。“田间休息时,我掏出自己做的速写本画。晚上休息时,我点着油灯画。尽量回想那天过得有什么意义,想方设法来找意义。” 他以不同于寻常知青生活的方式,开始了与时间的抗衡。工余时,他画画,喜欢音乐的弟弟弹扬琴。坚持把每一天都过好,不让希望的火苗熄灭。
老乡们都觉得这是从城里来的一对怪兄弟,眼睛饿得发蓝了,仍然在画画、弹琴。画画和弹琴能充饥吗?
不能充饥,但每天回想有意义的事情,其实是在寻找自我。他俩在不断肯定自己的价值,才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倒,没有沉沦,没有留在当地娶妻生子。
差异化生存帮助他们最终坚持下来,走出了大巴山。政审松动后,顾雄以绘画特长被招工,成了纺织厂的绘画骨干。1978年,他考入四川美术学院。
1959年夏天,洛夫被派往金门任台湾方面的新闻联络官。
已是炮战第二年,炮战双方改为“单打双不打”。停火的日子,他可以走到山头上晒着太阳读书,望着大海思索。炮击的日子中,他只能被“囚禁”在深冷潮湿、气味难闻的地道中。
在炮声隆隆中,在办公桌对面军官的惊异、质疑下,洛夫做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写诗。离开金门时,他已经写成了日后叱咤诗坛的不朽之作《石室之死亡》。
1965年冬天,洛夫被派往越南担任军事援越顾问团英文秘书。虽然不是前线,但也常面临着被暗杀的危险,随身配两把枪防范,枕戈待旦。
洛夫仍然以写诗排解孤独,记录生活。痖弦说,一场越战,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洛夫的《西贡诗抄》。
1973年,洛夫从军中退役,同时退休。45岁的他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事业中。
军中虽然有退休金,可是孩子尚小,家庭要维持,有多少钱才算够呢?这些不在洛夫的考虑中,他所追求的与大众不同。然而,不在意金钱收入的生活却并未受阻,日子也仍然过得很滋润。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各有所长。
68岁时,在别人颐养天年时,洛夫竟然带着太太移民到了加拿大。不需要儿女的帮忙,两位老人家开始新的移民生活,他还学会了开车。
在温哥华,面对文化的差异、在对身份认同的思索中,洛夫完成了诺贝尔奖提名长诗《漂木》,引起文学界的轰动。
移民之后,不止诗歌写作有成绩,洛夫的书法、水墨画也逐渐被发现、认可,还应加拿大外交部邀请为加拿大外交部长出访中国时题写了赠送的书法作品。
可以说,诗人的非凡成就是在一次次差异化生存中得到铸造的。倘若他一直过着安稳的日子,可能会是另一番故事。
1990年,顾雄再次“插队”。这次是“洋插队”。
没有积蓄,现实生活要面对,要找到能付得起租金的房子、学会坐公车、找到工作养家。一般学美术的出国后往往会招学生教画画,或者去街头为路人画肖像,可顾雄又做了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
他去做蓝领工人。在加油站洗车、去餐厅收垃圾,只要能找到的工作,不在乎脏和累。
他在加拿大学习时的导师说:“如果你做商业绘画,那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你会被本地文化所忽略掉。但如果你打工,就像我们年轻时那样,你现在还不晚。打工可以让你了解这个社会真实的环境和基础。如果你足够强壮,你可以从中走出来,做自己的艺术。你的艺术虽然现在没有人知道,可是当你做出来之后,会慢慢被主流社会接受。你的价值可以从零到成千上万。”
最多的时候,顾雄打三份工。下班后,在幽暗逼仄的地下室里,他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那时,我迷失在昏暗的地下室,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会走出地下室、享受自由的阳光。我意识到,如果一个人从一种文化迁移到另一种文化,他必须扎根其间,重新生长”。
他是蓝领工中的艺术家,虽然都是在一样的工作,但艺术家的观察却不同。顾雄再次以差异求机遇。
1991年,以底层生活为主题的展览在当地展出,引起艺术圈的瞩目。展览将顾雄带回到艺术的圈子。2011年他荣升为UBC大学的终身教授。还被评为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之一。
扎实地发展,努力再努力,无论多么坚硬的土壤,柔韧的根须也总能扎下。
看过一张图片,绿树从中落了一片枫叶,红得耀眼。
万绿丛中一点绿,会觉得很安全。但是万绿从中一点红,才能跳脱出来。这就是差异化生存。
跳脱出来不仅更容易获得机会,而且常常,那份不同会成为内心的支柱,让人能站在一定高度看周遭万物。
王尔德说:“多数人是为别人而活。他们的思想是别人的见解,他们的生活是一种模仿,他们的热情是一种引用。”跳脱出来,需要明白生活不是为了追随他人的节奏。
伍尔芙说:“别人的目光是我们的监狱,别人的想法是我们的牢笼。”时刻明白自己的初心很重要,否则容易迷失在世俗的洪流中。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生活原本是为了追随自己的理想。
差异化生存其实不难,只要敢于坚持自我,不忘初心。差异化生存也不简单,需要勇气、努力、再努力,需要不断挑战自己、不停止学习,还要摒弃很多顾虑、担忧、世俗的欲望。
世间没有如果,也很难评判每一次选择的正确与否。苏轼说:“吾心安处是吾乡。”心安的瞬间,万物皆好。
做片绿叶中的红叶吧,在生命短暂的光阴中,做一个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