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傅斯年未曾屈从任何一方政治势力,他不畏强权,敢于发声,始终无愧于“五四精神”,堪称为一代国士!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顾景言
全文2840字,读完大约4分钟
1948年的最后一天,在南京,胡适和傅斯年望着滔滔长江,感时伤世,吟诵陶渊明的诗:“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师徒二人,均潸然泪下。
傅斯年,是五四运动的总指挥,胡适最得意的弟子,鲁迅胞弟的死敌,被毛记恨多年,在大陆却少有人知。
胡适与傅斯年(左)
傅斯年称得上是名门之后。他的先祖傅以渐是清朝第一位状元,家学渊源,族中后辈子弟大多勤奋进取,傅氏家族在山东聊城享有盛名,有“开代文章第一家”的美誉。
不过,在1896年,傅斯年出生的那个时代,傅氏家族已经像《红楼梦》里的贾家一样日薄西山了,曾经的世家子弟竟也沦落到吃不饱肚子的境地。
道光年间傅氏家族后人合影(中为傅斯年的祖父傅淦)
然而傅斯年天资聪颖,并没有被贫寒的家境所束缚,1913年,15岁的傅斯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读书。
在后世对傅斯年的评价中,很多人称他为“五四之子”。在我看来,“北大之子”更适合傅斯年,因为傅斯年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都是北大“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精神的最佳结晶。
傅斯年(左)考入北大预科时与弟弟傅斯严合影
在北大读书期间的傅斯年,用现在的一个名词来形容,就是“学霸”。
傅斯年自幼博览群书,而且记忆力超强,堪称是一本行走的国学词典,因此他虽然年轻,却得到了北大学生们的敬重,在同学中威望很高。
这种因为学识渊博而建立起来的威望,在关键时候救了胡适,使刚留学归国的胡教授避免了被轰走的狼狈下场。
1913年的傅斯年
那是1917年的9月,胡适从国外留学回来,担任北大哲学系教授。由于胡适的授课方式和其他老教授不一样,讲哲学史的时候不讲三皇五帝,引起了学生们的质疑和不满,认为他水平不高。
那个时代的北大学生们敢想敢干,觉得哪个老师没有真才实学,就一起把他赶下台。
正当哲学系的学生们谋划着怎么轰走胡适的时候,有个叫罗家伦的学生提出,让傅斯年来听听胡老师的课再做定夺。傅斯年听了胡适的课之后告诉哲学系的学生:“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不错的,你们不能闹。”
学霸果然高冷,虽然保护了胡适教授,但是也直说胡教授“书读得不多”。本来准备“驱胡的学生们,看傅斯年认同了胡适,竟然就此偃旗息鼓,由此可见傅斯年在学生中的威信。
而胡适和傅斯年的师生情谊,也就此开始。
胡适曾经评价傅斯年是“中国最忠诚的爱国者”。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24岁的傅斯年被选为学生游行的总指挥,一路高喊口号,一把火烧掉了赵家楼,对日亲善的曹汝霖也被学生们痛打了一顿。
“五四运动”时在天安门广场游行示威的学生
意气风发的傅斯年并没有因为学潮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业,不久之后,他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远赴欧洲留学7年,对欧洲的人文与科学进行学习和考察。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与当时一些惧怕日本的文人不一样,傅斯年力主抗战,并经常组织活动,像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希望中国的青年能够奋起抗争。
1920年傅斯年在伦敦大学
在国家遭难的时刻,书生亦能报国。
当时的日本学者为了给侵华战争找借口,纷纷发表文章试图歪曲历史,论证满蒙在历史上不是中国的领土。史学素养深厚的傅斯年立刻撰文回击,以充分的论据驳斥了日本学者的说法。
在抗战结束之后,他因为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得罪了很多人。
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北京大学的许多学者都不愿意在日本统治下苟延残喘,毅然跟着队伍去了云南,颠沛流离,受了不少苦。但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留在了北平,成为文化汉奸,为日伪统治下的北大效力。
1946年7月,傅斯年、胡适、李宗仁
傅斯年对这些屈从日本的文化汉奸深恶痛绝。抗战结束之后,他担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将所有留在日伪控制下的教授通通开除。
他说:“大批伪教职员进来,这是暑假后北大开办的大障碍,但我决心扫荡之,决不为北大留此劣根。”
在他“扫荡”的这批教员里,就包括鲁迅先生的胞弟,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周作人。周作人曾托人上门说情,被傅斯年顶了回来。周作人因此对他怀恨在心,在文章中曾多次诋毁傅斯年。
抗战胜利后,周作人因汉奸罪被押赴法庭受审
年轻时的傅斯年和毛也曾有过交集,让毛耿耿于怀很多年。
毛曾经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提起自己担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那段岁月:“我担任的工作是登记图书馆读报纸的人们的名字,可是大多数人,都不把我当人类看待。”
在这些不把他“当人类看待”的人中,毛特意提到了傅斯年的名字。
其实这真的是有些冤枉傅斯年了。当时的傅斯年是北大骄子,每天忙得很,听不懂毛的一口南方土话,不想与之交流也是正常的。
多年以后,当和傅斯年重逢,又是一场不愉快的会晤。
1945年7月1日,毛等人到机场迎接来延安访问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左五为傅斯年)
抗战结束后,毛邀请许多知识分子前往延安,其中就有傅斯年。傅斯年瞧见办公室里满墙的锦旗,忍不住感慨了一句:“堂哉!皇哉!”嘲讽之意溢于言表。
当看到延安的知识分子黄炎培等人把毛赠送的普通毛毯当作皇帝御赐的宝贝一样珍藏的时候,傅斯年那股子书生气又上来了,他瞧不起沦为政治附庸的知识分子。
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次延安之行,表面上宾主双方都和和气气,其实心中各有芥蒂。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在傅斯年的理想中,知识分子身上应该有一种士大夫精神,即使对君主的知遇之恩心存感念,也依然应当保持一份傲然的风骨,敢于在必要的时刻向执政者喊出谔谔之言。
傅斯年一直坚持要“有原则地拥护政府”,他对于一切为政治服务的文艺工作者,甚为鄙薄。
毛给傅斯年的手书(傅斯年,字孟真,故毛称他孟真先生)
蒋介石对于傅斯年而言,知遇之恩甚隆,然而傅斯年仍然不给他面子。他曾抓住行政院长孔祥熙贪污证据,强烈要求把孔祥熙赶下台。
孔祥熙是宋美龄的姐夫,蒋介石亲自出面说情,想让傅斯年放他一马。
蒋问:“你信任我吗?”
“我绝对信任。”
“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
“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
蒋介石碰了一鼻子灰,只好让孔祥熙下台。
傅斯年与蒋介石
抗战胜利之后,傅斯年又弹劾宋子文,把宋子文赶下台,蒋介石依然无奈接受了。
就是这么一位性情刚烈,为人清正孤傲的傅先生,面对学生的时候,却是无比地温柔。
赴台之后,傅斯年担任台湾大学校长,对学生的关怀简直是无微不至。他经常去学生宿舍和食堂,看看学生的生活中有哪些需要。这头敢于怒怼权贵的狮子,在学生面前却像一只温和的猫。他也因此深受学生们的信赖和喜爱。
傅斯年的早逝,很大原因也是为了学生。
1951年,在一次会议中,有议员强烈要求取消奖学金制度,傅斯年为了学生的利益和这位议员大加争执。此时的他身体已经很差,却强支病体,他担心奖学金制度一旦取消会影响寒门学子的生活和前程。
“我们办学,应该先替学生解决困难,使他们有安定的生活环境,然后再要求他们用心勤学。如果我们不先替他们解决困难,不让他们有求学的安定环境,而只要求他们用功读书,那是不近人情的……”
在争辩之后,傅斯年心力交瘁地倒下了,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
这位“五四之子”,在他55年的生命里,曾经对权贵横眉怒目,对汉奸毫不留情,甚至对天下之主不屑一顾,却把心底的温情都留给了他的故国和他的学生。
傅斯年死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写下挽联,私以为是对傅斯年一生最好的盖棺论定:“ 是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为自由,为正义,为时代青年。”
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傅斯年未曾屈从任何一方政治势力,他不畏强权,敢于发声,始终无愧于“五四精神”,堪称为一代国士!
我们的民族,呼唤更多像傅斯年这样的赤子!
关注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公众号(wc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