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景言
一桩明代“高考”不公引发的血案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的第三十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案,起因就是这一年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堪称升级版的“高考”,一旦考上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不再是梦想。因此古人对科举考试的热衷和疯狂程度绝不亚于今天的高考。
既然是古代高考,那么对于公平的重视度当然很高。明洪武三十年的这场会试,明太祖朱元璋钦点了翰林学士刘三吾、白信蹈为主考官,二人都是明太祖非常信任的官员,人品和学问都为上上之选。
然而,当会试发榜之后,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刘三吾和白信蹈所录取的51名进士,竟然全部是南方人!北方的士子们无一例外,全部落榜!
北方的士子们自然不乐意了,如果说录取的人数有差距,那还尚且能接受,但是一个不录取也太过分了,这肯定是主考官歧视北方人,北方的士子们约好一起闹事,让皇帝主持公道。
但是主考官刘三吾和白信蹈也确实冤枉。南北方学生的资质差距很大,因为北方之前饱受战乱之苦,而南方相对安定富庶,所以南方士子的读书条件要比北方好很多,教育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学生水平的天差地别,南方士子的文章普遍写的比较好。
按照正常的思路,科举考试就是要选拔贤才,那么既然南方士子普遍优秀,霸占了春榜也就不稀奇了。
但是北方士子认定了这里面存在偏袒和不公,他们联名上书朱元璋,一口咬定主考官偏向南方人。
朱元璋立刻命令复查试卷。但是复查之后的回复却是,北方的第一名成绩都不如南方的第51名,试卷初审的结果是无误的。
北方士子依然不愿意就此罢休,继续上书皇帝,说复查的结果仍有猫腻,是考官刻意偏私。
事情闹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事件了。当时明朝立国不过三十年,根基未稳,需要笼络多方势力,如果北方士子真的一个都没有被录取,北方百姓对大明难免心灰意冷,这是朱元璋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此时此刻,孰是孰非已经不重要了,笼络民心最为重要,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出马,圈定了61名北方进士,放榜公布,被称为夏榜,又称北榜。
从此之后,大明科举考试分南北榜,南北分别取士,使得经济、文化落后于南方的北方士子也能够大量进入政坛,大大笼络了北方民心。
与此案有关的考官,要么凌迟处死,要么流放边疆。
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高考的公平都十分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