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转发了文章《农村假货为什么这么多》,看到一则令人惊诧的回复——“抵制超生的利器”。写下这评论的人是我的一位高中同学A,她是我们那届的学霸,是为数不多地考入一本的学生之一。
“抵制超生的利器”,这句话可以折射出很多信息。比如看不起农村出生的人,比如认为农村的超生影响了社会的进步,更激进点,农村超生人群就吃这些假货死绝吧。不管哪一种都让我厌恶,以至于都懒得问她——何出此言?
转而我想:为什么她想到的是农村人死绝,我想到的却是如此造假祸害的是国家。
01.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看到A偏激的言论了。大半年前,我转发了一篇文章,文中的女生因为丈夫出轨,深深地陷入要不要离婚的煎熬中,考虑着一岁的孩子,又不想维持这个虚假的婚姻,加上家人的施压让她几近奔溃,女生向公众号主求助。
当时我的评论是:其实她在求救,知道怎么做却做不到,因为深陷却无法使力,需要他人拉一把。我们应该帮助鼓励她。有时外人看来非常简单的道理,当事人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接着就得到A的一句评论:她闲着没事情干,自己作死。
而后我转发了一篇关于人际边界的文章,本意是觉得文章的态度非常端正,是对国人人际边界的恣意模糊、随意插手他人私事的一种警醒。
结果又得到A的一句话:为兄弟两肋插刀,按照这文章的逻辑,应该为了兄弟看着他被宰?!
那一刻我非常愤怒,居然有人如此曲解意思,是真没看懂?还是故意讽刺?又或者自觉有趣?
每一次我看到正向文章分享时,A总是给出负面反馈,好听点是看到事物不同的一面,难听点是没有接受良性的意见、还一杆子打死。
归根结底,是我和她的认知不同。
02.
高中时某次聊天,A有过这样的言论:残疾人就不应该存在,出生的时候就应该处理掉。我当时懵懵懂懂没太多想法,甚至觉得好像有点道理哦。但是在家与父母饭间闲聊时,说到A的这番话,父母立即表示了反对:“怎么可以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人都是平等的,即便他们行动不便,但也有人权。”那时我觉得父母说得也没错,只是这两种说法似乎有矛盾处,我却无从判断。现在想来,高中的A就有强者为强、弱者该死的观念;而我的价值观正处于混沌状态。
A是学霸,考的是一本;我学习中上游,高考失利连本科都没考上。从结果上看A比我优秀。进入一本学习的A,必定会成为眼界宽广接受度高的人,然而事实却是相反。
大学校园的氛围并没有对A有较大的正面导向,她和所有进入大学学习的新生一样,在解除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压制后,如脱缰的野马到处欢腾。A玩起了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的环境也确实是强者为王。她成了高端玩家,经常在游戏里爆粗口,并以此为酷事。
我调剂到一个不怎样的学校,周围的同学认真学习的多,到处玩耍的少,这源于大家意识到与本科生的天然差距。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促使我入学后一直努力争取插班读本科的机会。
03.
毕业后,A一心找个离家近的工作,于是进了一家台资小企业,上下班一小时的路程。我不在意离家远近只要有工作就好,因缘际会下最后进了一家五百强公司,上下班四小时。
几年后,A学会的是如何在小企业中勾心斗角,我得到的是工作逻辑与能力的提升。
我们的差异从何而起?价值观也许从高中开始有了不同,在大学各自的价值观慢慢形成,但真正的认知差距是在社会的影响下产生。
A所在的小公司,对主管阿谀奉承,对同事逢高踩低。每每我们见面,她说的不是看不惯这同事,就是看不惯那个同事,或者背后做了什么小动作整蛊了某某同事;又会炫耀说拿了供应商送的什么,一个月下来有多少多少收入;什么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张口闭口毫不忌讳。
听得我暗自心惊。可以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工作环境,人与人之间的龌龊已经袒露到明面上,且见怪不怪。这样的环境,恐怕我一年都呆不下去,她却毫无感觉——又或者说人的适应力比想象的要强。正是长期处于这种环境,A的认知日益狭隘,她自身是一个因素,环境又是另一个因素,正所谓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现实性。
04.
一个人如果有好奇心,会意识到世界的广大而想去看看不同的世界、遇见不同的人,眼界随之开阔,思想随之深刻,不流于表面,不随意评价。
一个人如果认识到社会恶习不是生活常态,就不会被环境影响,不随波逐流,会思考如何脱离旧的环境,而不是留恋着舒适拒绝改变。
一个人如果没有好奇心,但却能明白周围环境的不合理,那么至少会考虑如何摆脱现有的处境。
一个人如果既没有好奇心,也没有认识到不合理氛围,那么只能受到环境的污染,直到她为了更高的薪水而跳槽。
A正是第四种情况,对世界没有好奇心,又认为公司氛围就是社会正常的反映。A的部分收入来源于供应商的回扣,她认为这是正常的,社会上都这样;职场勾心斗角是正常的;出轨也是正常的,各种社会丑态到她这里都成了常态。这样的事情看得越多,A对人性的评价随之降低,当负面成为常态,她看到任何事情,就会站在高处随意嘲笑、恶意贬低,恐怕她潜意识认为人就是如此,世界就是如此,不值得温柔对待,所有正向的到她眼里也染上了一层黑色。正是这种后天习得的价值观,造成了我们的认知差别。
我很遗憾这样的变化发生在A身上,这既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成绩,而缺乏育人,没有为A奠定下正确的价值观基础,同时灭失了她的好奇心,正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我们的社会如此复杂,人性丑恶破之于眼前,钱、权充斥,A在其中以为常态。
由此看出,客观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把握自己,坚定自己的内心,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带着好奇心和警醒的意识,观望世界、理解世界、拥抱世界——这才能真正地拓展自己、提高我们,获得完善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