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无论走到哪里,学习成绩总能很轻易超越当地人。这种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侯健羽(美国)
用文字还原真实的美国
全文3499字,读完大约5分钟
还没来美国的时候,就听说一些家里有条件的家长把上高中的孩子送去国外,一是觉得洋学历更值钱,二是大家都传言在国内学习中等的学生到了国外很容易成为班上的尖子,毕业后更容易申请到好大学。
我是国内研究生毕业后来到美国。美国人和我谈话中总是提到亚洲人聪明。家里的孩子学校里那些亚洲学生成绩总是全A,问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在不了解美国其他族裔怎么教育孩子之前,我无法通过比较来说明亚洲人,特别是华人究竟有哪些优势,可以让下一代的学业表现大大好于其他种族。后来接触到其他族裔的教育理念,才渐渐给出了自己答案。
华人无论走到哪里,学习成绩总能很轻易超越当地人。这种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中西方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有人认为中式应试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2015年,英国一家私立学校从中国请来五名优秀教师,请他们用中国的教学方式教授当地学生。BBC将其拍摄成纪录片,向人们展示了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中式教学课堂,要求学生们上课遵守纪律,保持安静,边集中精力听老师灌输知识,边记笔记。只有当老师允许提出问题时,学生才可以举手提出问题,而不像西方课堂,学生随时可以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甚至挑战老师的观点。
最后,采用中式教学法的实验班,在学术测验中获得了更好的成绩。这证明了中式的应试教学方法的确可以起到提高成绩的作用。然而该校校长在节目中表达了对中式应试教学法的质疑,因为课堂上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太少了,压制了他们辩证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西式课堂小组的圆桌讨论,虽然传授知识的效率没有中式教学法高,但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大有益处。于是有的西方人会说,中国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学生时代应试能力强,会解公式,但到了真正研究创新阶段就没有后劲儿了。西方人也因此觉得西方的教学方式更利于拣选出那些最具创造力的天才。甚至有西方人持这种观点,认为华人只适合跟随和模仿,因此只能采取应试的教学方式。
美国各种族间横向比较
难道华人的学业优异只能在应试教学模式下才能表现出来吗?在美国这个采取典型西式教育的国家,华人的学业表现在各种族间的横向比较中又如何呢?
在采用西式讨论课堂教学法的教学环境中,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的学业表现依然领先于其他族裔,尤其是数学成绩。对于那些半路出国的华人,虽然他们在国内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但存在语言劣势,上课连猜带蒙,还要同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下仍然能比老美拿到更多的A。总之是怎么学都赢。
美国的高校里,一些理工科院系的实验室甚至从导师到学生被华人包揽。虽然大家身处美国,可是工作交流根本不需要英语,说中文就行。很多老美不敢申请这样的专业,因为觉得太难学。留学圈曾有过这样一个段子:如果在美国各高校免费发放有毒三明治,一定会吸引那些华人穷博士过来吃,到时候美国的科研准瘫痪。
种族间的横向比较,让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敏感的话题:难道不同种族的智力真的存在差异吗?
2014年,一名非裔女生在一所亚裔学生占绝大多数的高中取得了毕业班第一名(valedictatorian)的成绩。这件事被当地媒体当作新闻来报道。因为在美国人的印象中,亚洲人聪明且勤奋,拿到第一并不稀奇,但是非裔受教育水平在美国所有种族当中是最有提高空间的。这名非裔女学霸的逆袭,简直就像当年李小龙凭借亚洲人瘦小的身躯打倒了西洋大汉,再踢碎“东亚病夫”的牌匾一样振奋人心。美国高中毕业班第一名的学生享受无上荣耀。不仅可以在高中毕业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讲话,其头像和名字还会在当地电视台展示,旁边打一行大字:“你们是最棒的!”美国人已经见多了亚洲面孔的第一名,这回终于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颗黑珍珠。
家庭教育是最政治正确的解释
对于种族间的智力差异,在如今“政治正确”风气大过天的美国可不敢随便公开说。搞不好会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大帽子。因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就因为在学术会议上说了白人智商比黑人高,被学术同行排挤,不仅丢掉了教职,最后还沦落到靠拍卖诺贝尔奖牌来付账单的境地。
把华人在教育上取得的成功归结为家庭教育,既避免了种族敏感问题,又给了大家一个听上去合理又舒服的理由:“原来你们华人并不比我们聪明到哪里去,只是用了一种比我们更加苛刻,甚至有点残忍的家庭教育方式。”
畅销书《虎妈战歌》向美国民众展示了美国华裔母亲蔡美儿如何用中式大家长的严厉教育将两个女儿培养成才。这个蔡美儿是个女强人,听说曾作为法律专家上过CNN做嘉宾。但是该书似乎对亚裔群体产生了表面低级红,实则高级黑的作用。书中所提倡的虎妈严厉教育方式引发了美国社会的争议。一些美国人不但不能认同,反而认为这种做法是虐待儿童,剥夺了儿童爱自由、爱探索的天性。亚裔服从权威、听话、逆来顺受、只知苦读的书呆子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了。以前教过我伦理学课的犹太裔老师曾在课堂上提到虎妈蔡美儿,并对这种权威式家教表示不屑,当时班上有几个年轻的白人女孩也跟着窃笑,好像他们的家教理念更优越。
殊不知,一些在美华人看到了美国基础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的落后之后,已经暗自决定将来要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感受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这些在美华人家长很多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与其他种族同学的互动中,感到自己在国内接受的基础教育确实比那些美国同学要扎实。这种实实在在的感受和得到的利益,比什么都更能左右家长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决定。这些决定回国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美国接受的基础教育太简单,比不过那些国内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况且,国内的大环境就是比来比去。学校排大榜,亲戚朋友互相攀比孩子学习成绩,比美国的环境更能激励孩子刻苦学习。
有趣的是,一些吵吵着要让孩子回国接受教育的家长,当年还是为了让孩子逃离压抑人性、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而到美国来的呢。其实,这些人的骨子里还是中国人,无法做到完全与美国的白人一样。
华人家长无论是决定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孩子的教育问题是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在该问题上各种权衡。
对教育的信仰不因阶级而有差异
在美华人对子女的教育底线是,无论如何一定要读完大学本科,否则在华人圈里无法抬头。因为在美华人很多是国内的知识精英,到了美国后把子女教育目标顺理成章定在“爬大藤”。就算是中餐馆苦力,也会拼尽全力将孩子送入美国名校,光宗耀祖。这也说明在华人社会,无论是什么阶级,都坚信教育会改变后代和家族的命运。
美国其他种族的人却不这么想。就拿白人来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随阶级不同差异极大。
底层白人认为接受大学本科教育可有可无,也不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命运,孩子要是早点出去工作,自己还省得掏大学学费了。中产白人多数会选择本科教育,但由于父母不能提供全部的经济支持,年轻人不得不艰难地勤工俭学或者申请高利助学贷款。中产白人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是高昂的学费带来的生存压力。精英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和华人差不多了,他们把孩子从小送进私立学校,步步为营为孩子进“大藤”铺路。即使孩子学习不行,给学校捐点儿钱,像小布什这样的也行了。在那里不只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名校里建立校友资源,为未来的人生铺路。
稳定的婚姻为孩子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华人婚姻的相对稳定,也给下一代创造了良好的受教育环境。美国离婚率在50%左右,有1/3的美国人没有父亲。
非裔的原生文化没有现代婚姻一夫一妻的观念,也不认为要想生孩子就得有婚姻作为财产保障。一些非裔的观念里,只有爸爸和妈妈,却没有丈夫和妻子。少女怀孕、未婚生子问题严重。很多非裔儿童都是与年轻单身母亲和一堆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一起长大。非裔贫民区枪支和毒品泛滥。这种家庭背景下,要想走出个高材生可真是难上加难。
白人的家庭稳定性相对好些,可是由于白人性格普遍太自我,一言不合就离婚造就了很多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这样家庭里的孩子能获得的教育投资等于打了对折。虽然也有一些白人选择为了孩子凑合婚姻,但和华人社会相比,这样的个案少得鲜有耳闻。
要说美国能和华人重视教育程度相匹敌的也就是犹太人了。犹太人教育的成功也和他们保守的家庭观念分不开。一些传统的犹太教派甚至不允许离婚和与异族通婚,而且十分重视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塔木德》告诉犹太人,为了能娶到学者的女儿,宁可倾家荡产。稳定的婚姻,保证了下一代能得到来自双亲的关注和足够多的教育资源。
可惜的是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各种欲望膨胀,华人社会的婚姻也不够稳定了。出轨欺骗虽然一时满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但是走高的离婚率最后还是会影响到华人子女的教育。
影响孩子学业好坏的因素其实还有很多,但是华人较其他族裔的学业表现更加优异,和华人对教育的重视态度分不开。每一代华人都切身体会到了教育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并将重视教育的传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