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毕业那年,新加坡小学生参加了一场全国考试,大学梦想、职业规划、人生轨迹被“一考定终身”。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路里
对未知报以好奇,对不同持以尊重
全文2820字,读完大约4分钟
今天,高考正式开考。
十年寒窗,成败与否,在此一举。
参加高考的学生不过18岁,稚气未脱,便被动接受社会的定位检验,人生的方向与轨迹因一场考试而改变,确实残酷。
然而,新加坡的“小六会考”更加残酷,小学生在12岁毕业那年,就被“一考定终身”!
小六会考很奇葩:
小升初全国统考
中国的小升初,除了民办初中和部分公办重点初中需要考试外,都是免试就近入学。
新加坡就奇葩了,小升初也要参加考试,而且是全国统考,这就是小学毕业离校考试PLSE(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又被称为“小六会考”。
小六会考共考四门,英语、数学、第二语言(华文、马来文、印度文任选其一)以及科学。
小六会考准考证 图片来源:网络
好在,升学率比较高。2015年,3万8808名学生参加考试,3万8180名学生获得升学机会,升学率达到98.4%。
628名未获升学机会的学生,要么选择留级重考,要么由教育部根据家庭住址安排指定的学校就读。
小六会考很重要:
一考定终身
小六会考之所以重要,在于新加坡特殊的层层“分流”教育制度:不同的成绩,决定上不同的中学,不同的中学又对应着不同的升大学方式。
新加坡小升初有两种渠道——
一是提前录取,即“直接招生计划”(DSA),相当于中国大学的保送。与中国不同,提前录取的学生,也必须参加小六会考,成绩达到分数线才可入学。
二是根据会考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成绩好的升入快捷课程班,成绩差的升入普通课程班(学术/工艺)。
例如,2015年,小六会考升学率为98.4%,其中,66.4%升入快捷班,32%升入普通班(学术为21.4%、工艺为10.6%)
提前录取、快捷班、普通班(学术/工艺),对应不同的升大学流程。
新加坡升大学流程 图片来源:网络
新加坡的升大学流程,犹如一座“立交桥”。不同的入口,决定了路途关卡的多少和行驶速度的快慢。
提前录取的学生,只需参加1次考试,最快4年就可以考上大学,可谓搭上了“直通车”;普通班的学生,要参加3次考试,最快也需要6年时间,堪称“过五关斩六将”。
看上去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考上大学,事实却是,快捷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圆梦,普通班考上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一切,在12岁那年的小六会考,就被决定了。
小六会考很可怕:
崩溃学生与家长
小六会考,直接决定了小学生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决定能否上大学,甚至决定了一生。
因此,小六会考才有“一考定终身”之说。新加坡家长以福建话“Kia Su”自嘲,意为“怕输”。
拿到小六会考成绩的学生 图片来源:网络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新加坡小学生就要为小六会考做准备。新加坡小学,只上半天文化课,补习就成了家常便饭。
新加坡大街小巷的广告张贴区,贴满了辅导班的宣传广告。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70%的孩子报名课外课程,提高英语和数学水平。
新加坡街头的辅导班宣传广告 图片来源:网络
新加坡的书店里,超过一半的面积专门用来摆放各种练习题和辅导书。
书店里的辅导教材 图片来源:网络
孩子压力大,家长也几近崩溃。每逢期中、期末考试,很多上班的妈妈都会专门请假,陪孩子读书。临近小六会考,更是请假一年,专心陪考。
新加坡家长请假陪考 图片来源:台湾“亲子天下”网站
2013年,新加坡英文电台知名DJ倪添发在儿子参加完小六会考后,带领儿子在内的20个小六毕业生举办了一场“烧书会”,发泄对小六会考的不满,代表了众多新加坡家长和学生的心声。
“烧书会” 图片来源:联合早报网
小六会考很复杂:
中西文化的产物
各国教育制度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大多简单易行,像新加坡如此复杂的升学制度,实属罕见。
国际义务教育年限频次图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这是因为,新加坡是一个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国家,教育模式也同时兼具西方和东方教育的特点。
如普通班的学术与工艺课程之分,与德国的大学、普高划分非常相似;GCE水准考试,源自原宗主国英国,由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局共同主办;按分数高低择优录取,又具有浓厚的东方教育色彩。
小六会考的核心,在于“分流”制度。其背后,是精英教育模式。
1970年代,新加坡教育模式弊端渐显,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委任副总理吴庆瑞寻求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1979年2月,吴庆瑞发表了《吴庆瑞报告书》,提出双语教学和分流教育两大方针。
基于这种思想,李光耀开始推行精英教育,核心理念是,让优质教育资源首先满足优质学生,以使教育效益最大化。
为达到这一目的,新加坡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不断地被“分流”,因材施教。小六会考,就是层层“分流”最关键的一环。
新加坡教育的“分流”制度 图片来源:纪录片《无声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读》
经过多重分流,升入大学的学生都称得上是精英,国家资助奖学金,送到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深造,回国后作为政治领袖人才培养。
新加坡前任总理吴作栋、现任总理李显龙,都是这种教育制度的产物。
小六会考很有效:
基础教育全球第一
新加坡的教育政策被誉为“建国基石”。以小六会考为核心的层层“分流”教育制度,助力新加坡基础教育位居全球第一。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有“教育界的世界杯”之誉,被认为是对学生知识技能和区域教育水平的评估。在2015年PISA测试中,新加坡学生包揽科学、阅读、数学三项第一。
2015年PISA测试排名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历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均显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质量”位居世界前列。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2015年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排名,新加坡位居第一。
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排名 图片来源:OECD报告
如同中国高考一样,小六会考也备受争议。“分分必争”导致学生压力极大,家长也被卷入了一场“军备竞赛”。
新加坡小学生的忧虑 图片来源:纪录片《无声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读》
“分流”制度,说好听点,叫“因材施教”,说难听点,叫“区别对待”。特别是,部分学生因为“分流”而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不利于身心健康。
2002年,新加坡儿童电影《小孩不笨》上映,讲述的就是三个小学生,被分到EM3班(较差的班),应对老师的轻视、同学的歧视以及学业压力的故事。
电影《小孩不笨》剧照
为了减轻家长孩子的负担,近年来,新加坡教育部一直在寻求解决方案,改革小六会考模式。
一是不再公布全国状元名单,二是计划从2021年,以“积分等级制”取代“总积分制”,减少学生对分数的压力和竞争。
小六会考“积分等级制” 图片来源:网络
以“积分等级制”取代“总积分制”,改革的是考试的评价体系,而非考试本身。小六会考,对于12岁的小学生来说,依然残酷。
新加坡小学生的无奈 图片来源:纪录片《无声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读》
与之相比,中国高考,确实是小巫见大巫了。
除了中国、新加坡,儒家文化圈里的韩国、日本,也以学生课业压力大著称。其中,既有文化的因素,也与同为后发展国家的激烈竞争环境有关。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家,高考,不是最好的选择,至少是不差的选择。
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定终身”的还可能是“出身”。
高考,也许是你唯一一次能和富二代、官二代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