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39年过去了,这个案件依然是美国华人心头的一道伤疤。
欠债者还钱,杀人者偿命,这是不容置疑的天理。
然而,在39年前的美国,法官却堂而皇之地宣告,自己没时间去调查案件的真相。
一起杀人案的受害者,就这样含冤而死。
● 陈果仁(Vincent Chin,1955-1982)
而凶手则被判了缓刑,交了3000块钱的罚款,就可以大摇大摆从法庭上离开。
这是什么样的法律?这是什么样的公正?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受害者陈果仁的母亲说的:
“只因为我儿子是华人。”
美国各地的华人乃至亚裔愤怒不已,纷纷举行抗议示威,可是非但没有换来公正,反而换来了更大的羞辱:
凶手直接被改判无罪。
整整39年过去了,这个案件依然是美国华人心头的一道伤痕。
陈果仁绝对不会预料到,喜气洋洋的婚礼当天,竟然变成了自己的葬礼。
1982年6月28日,原本是这个华人青年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日子。
他已经预定好了婚宴,做好了精心的准备,打算在这一天迎娶自己相恋已久的女孩。
● 陈果仁
然而,新娘子却在这一天迎来了自己的新身份——遗孀。
27岁的陈果仁,在大婚的前几天,在单身派对上被当众打死。
美国的年轻人往往都喜欢在结婚之前,开一个单身派对,和朋友们聚会玩耍,度过最后的单身之夜。
陈果仁作为第二代华裔,也被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影响,召集了几个好友。
他们把聚会地点选在了一家名叫“花花公子”的酒吧。
之所以选择这家酒吧,是因为它离陈果仁的家很近,就算是喝醉了也能够很快回家,不会影响几天后的婚礼筹备。
毕竟都是年轻人,到了酒吧之后,很快就载歌载舞。
陈果仁和同伴们都喝了不少酒,跳起舞来也格外尽兴,成为了酒吧里引人注目的存在。
正当他们沉浸在快乐当中的时候,灾难已经不声不响地逼近。
在酒吧的角落里,两双阴冷的眼睛紧紧盯住了他们。
● 凶手之一罗纳德·艾班斯
罗纳德和迈克尔,是一对白人父子,他们此时的身份是下岗工人。父子俩供职于同一家汽车公司,也几乎同时收到了公司的解聘通知。
双双失去了饭碗,对于家庭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两个人选择了借酒浇愁。
罗纳德看到陈果仁和他的朋友之后,突然走过去破口大骂:“就是因为你们这些狗娘养的小混蛋,我们才会丢了工作!”
陈果仁被骂得一头雾水。
但是年轻人都有血性,怎么可能承受这种突如其来的侮辱?
● 凶手之一迈克尔·尼兹
他们很快就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人高马大的罗纳德和迈克尔明显具有体力优势,陈果仁一行人不是对手,仓皇逃出了酒吧。
却未曾想,白人父子竟然追出了酒吧,要置陈果仁于死地!
陈果仁跑到了附近的一家快餐店,两个白人很快就追了上来。
店里空间不大,陈果仁退无可退,目露凶光的罗纳德挥舞着一根球棒,冲着陈果仁的脑袋就狠狠砸了下去。
陈果仁想要挣扎逃跑,可是迈克尔死死将他按倒在地,根本无法挣开。
罗纳德像发了疯一样,一棒又一棒,不停挥舞下去,陈果仁的头骨碎裂了。
等到警察赶到,将他送到医院的时候,陈果仁已经陷入了昏迷。
由于伤势过重,医生们根本就无力回天,在昏迷了4天后,陈果仁的生命永远都定格在了27岁。
● 陈果仁
凶手为什么要杀死陈果仁?
他们与这个华人青年素不相识,根本就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怎么会莫名其妙就下了如此毒手?
真实的原因,荒唐得让人觉得可笑:
他们把陈果仁当成了日本人!
罗纳德和迈克尔招认,他们在酒吧以为陈果仁和他的同伴都是日本人,所以才动手打斗,最后杀掉了陈果仁。
日本人为什么会如此让他们痛恨?
这就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脱不开关系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正是日本经济如日中天的时候,各种日本企业都高歌猛进,拼命进行扩张。
很多美国企业,都在竞争中纷纷败下阵来,被日本企业收购。
当时甚至出现了一种夸张的说法,认为日本的实力可以把美国买下来,“收购美国”也成为了当时的一个热词。
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带来的自然是降薪、裁员。罗纳德和迈克尔就是失业大军中的成员。
他们把人生中的这种重大挫折,全都归结于日本对美国的经济挑战。
如果没有日本就好了。日本人真是可恨的存在。这已经成为父子俩心中的魔障。
● 罗纳德和迈克尔父子
于是,他们把这种仇恨转化成了行动。可怜的陈果仁,竟然稀里糊涂就送掉了性命,何其无辜!
最令人震惊的是,陈果仁竟然白死了。
“我一天要判50件案子,一个月150件,一年1500件,根本没有时间去调查!”
谁敢相信,这种话竟然出自一位法官之口。
● 法官考夫曼(Charles Kaufman)
当陈果仁的案件被移交给法庭的时候,他的亲友抱有很大的希望,都想着美国的法律能够给这个27岁的青年讨回公道。
他是那样年轻,是有着良好收入的工业制图师。如果没有这次的凶杀案,他原本可以拥有大好前程。
可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
法官考夫曼根本不在乎事情的真相是什么,他偏向与自己同等肤色的白人父子,对于陈果仁连最基本的共情都没有。
这位有着明显种族歧视的法官,极尽所能地袒护凶手。
他的判决书里,认定罗纳德和迈克尔是过失杀人,缓刑三年。
也就是说,这两个人不用坐牢,可以交完罚款就回家去。
考夫曼法官的一句话,赤裸裸暴露了自己的种族歧视:“刑法不应该根据罪行而裁定,应该依据罪犯而裁定。”
无辜的陈果仁,就这样白白死去了,没有人需要为之付出代价。
是可忍,孰不可忍?
● 1982年6月,华人同胞走上美国街头抗议
不仅是华人们无比愤怒,所有的美国亚裔人群都行动起来。
他们都敏锐意识到,如果再这样沉默下去,下一个陈果仁很可能就是他们自己。
浩浩荡荡的示威游行,让美国当局头痛不已。
案件几经周折,1987年进行了重新审理,竟然还是宣判凶手无罪。
天日昭昭,竟然能如此践踏公理和正义!
“这是什么样的法律,这是什么样的公正?这件事发生只因为我儿子是华人。如果两个华人杀了一个白人的话,他们肯定会遭到监禁,甚至终身监禁。这个国家出了问题。”
陈果仁的母亲,愤慨而绝望地谴责美国的法律。
● 陈果仁的母亲手捧儿子的遗像
其实,出问题的未必是美国的法律,而是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排外心理。
在经济繁荣的时代,美国可以维持表面上的和谐,做到各种族之间达到平衡。
但是,只要是经济开始出现问题,那么美国社会的排外心理就会大行其道。
一旦爆发战争,那么对其他种族的排斥就到达顶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与日本开战之后,美国日裔就全都倒了大霉。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被送进了美国当局连夜建造的集中营。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美国白人不可言说的信条。他们出于政治正确不敢说出来,但是真正出手的时候又快又狠,绝不手软。
正如前段时间流行的那句话一样,“做人不能太美国”,其实指的就是美国善于从别人身上找问题找原因的习惯。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是别的国家、别的种族造成的,这已经成为很多美国白人的惯性思维。
美国华裔、亚裔,成为这种思维下的牺牲品。
在种族歧视困境中艰难前行的他们,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很像是美利坚的孤儿。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陈果仁。文/顾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