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印象里,华人血统一般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及欧美部分发达国家。
比如,处于“汉字文化圈”的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还有上世纪因为“淘金热”而涌入大量华人的美国、英国等。
但据调查显示,华人的分布范围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广,毫不夸张地说,几乎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这不,在远离中国首都1万多公里的非洲大陆上,就拥有一支华人血脉,他们和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
虽然对于大多数国人和华裔而言,这里是遥远的、陌生的。但这并不影响当地人们对中国的感情。600余年以来,他们始终没有忘根,对外都自称是中国的后裔,并以拥有华人的血统为荣。
他们居住的地方位于肯尼亚的拉穆岛,那里风景秀美,被世人称为“世外桃源”。据说,前首富比尔·盖茨为了欣赏拉穆岛的日落,特意在岛的对面买了块地来建住宅。
拉穆岛虽然不如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桑给巴岛等地方那么有名气,但这里却是非洲代表性文化——斯瓦西里文化的发源地。
而600多年前与中国的一次结缘,又为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一层深厚的积淀。现如今,岛上的拉穆镇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说到与中国的这次结缘,十分具有戏剧性。
600多年前,明朝郑和7次下西洋,据传他们的商船就曾抵达过非洲的东海岸。不幸的是,其中一艘商船因风暴沉没,船上的中国水手为了活命,不得不爬上距离自己最近的拉穆群岛(帕泰岛)。
在休养整顿期间,水手们逐渐与当地人产生了感情,便留在此地定居,繁衍生息。当地随处可见的青花瓷瓷器,就是有力的证据。
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拉穆群岛也曾居住过阿拉伯人,那些瓷器可能是满世界跑的阿拉伯商人带来的;而且岛上90%的居民都信奉穆斯林,这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并不相符。
不过,这些年随着交通的发达和考古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华人记者、考古队、游客等来到拉穆岛考察、调研和游览。
2011年,央视发布了一个名为《拉穆镇上的中国瓷器》的视频,视频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及家中的装饰,跟中国十分的相似,看起来倍感亲切;除此外,当地博物馆里陈列的青花瓷器也是中国传统的样式。
2017年,中国、美国及肯尼亚当地的专家,共同组建了一支考古队来探索这座神秘的小岛,最终,他们在曼达岛发现了3具具有亚洲人DNA的遗骸,并证实其中一人大约生活在明朝,从时间上推算应该是郑和下西洋时期的。
不仅如此,考古队还发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陶瓷、中国料珠、明永乐通宝钱币等。
● 考古队在遗址现场进行发掘工作 来源:新华社
种种迹象表明,拉穆岛上的部分居民确实是中国人的后代。
其实,早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驻肯尼亚的中国大使馆就曾组织过一场自愿的DNA检测活动(非官方),来探究拉穆岛上的人是不是中国人的后代。虽然他们有些人皮肤黝黑,但结果显示,他们的确具有华人血统。
这些自愿参与检测的拉穆岛人,大多保留着中国的姓氏,有些居民家中至今还存有明朝时期的中国瓷器。
巴拉卡·谢就是其中一位。她说,在帕泰岛(拉穆群岛的其中一个小岛)那些被称为“瓦上家”的人,就是明朝水手的后代。
● 巴拉卡·谢 来源:中国新闻
而“瓦上”在当地斯瓦西里语的含义是“从上家来的人”,是当地人对中国水手的专有称呼。如今,巴拉卡·谢的女儿夏瑞,在中国大使馆的帮助下,已经回到中国工作和生活。
岛上的居民,也为自己血液中流淌着华人的DNA而深感自豪。
虽然国人对这个小岛并不了解,但中国政府却始终没有忘记他们。
自驻肯尼亚的中国大使馆,证明当地部分人有华人的血统以来,官方媒体就曾多次来此报道和宣传,为小岛增加知名度。
随后,政府又派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基建人才前往小岛,帮助他们建设港口(拉穆港1-3号泊位),希望通过海运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该港口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建)承建,建设目标是帮助肯尼亚打造国内第二大港。
“基建狂魔”果然不是白叫的!
中国基建队的到来,无疑会加快小岛的发展。正如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穆扎楞多·基本嘉,在采访时说的那样:
“现在有很多中国人在肯尼亚搞基础设施建设。肯尼亚人以为中国现在才开始关注非洲,实际上,中国人早就来过了。”
“600年前,中国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曾来到非洲与我们做贸易;现在,中国人再次到来,为我们带来了发展。”
的确,相较于欧洲人,中国人到达非洲的时间要早很多,但是我们的先辈们并没有掠夺和殖民,而是与当地人共谋发展,还为他们带去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养蚕缫丝与烧制陶器的技术。
跨越百年,当代的中国人仍旧保持了祖辈的风范,再次出手帮助当地搞基建、谋发展,这份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精神品质,着实让人感动和钦佩。
当然,也有些人会觉得,不就是建个港口吗?值得这么吹嘘吗?
可是当你了解到拉穆岛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后,就会觉得“值得”。
拉穆岛被称为“世外桃源”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是因为当地风光秀美,景色宜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地交通闭塞,经济发展与外界严重脱节。
几百年来,无论外界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但拉穆岛上的居民却始终过着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
在拉穆岛,你几乎看不到现代化的设备。以交通工具为例,整个岛上只有4辆汽车,分别负责医疗、镇长办公、应急及运送毛驴,再无其他。
在当地,想要出行,要么依靠自己的脚,要么骑驴。由于家家户户都养毛驴,拉穆岛又被称为“驴岛”。
斯瓦西里有一句谚语,足以证明一头驴对当地居民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驴子,那他自己就是一头驴子。”
在中国交建没有来港口之前,当地人维持生计的方式主要是渔业和旅游业。
先看渔业,当地政府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建设现代化的运输港口,所以渔业的发展只能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遇上天气不好的时候,还可能“颗粒无收”。
再来看旅游业,虽然拉穆岛风景很美,但是却存在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交通不便,如果说岛内没有笔直宽敞的马路是当地的特色之一,那么周边交通条件的恶劣就是不可否认的缺点了。
据曾经去过那里旅行的游客描述,去往拉穆岛,你不仅要忍受速度奇慢且十分颠簸的大巴车,还要忍受漫天的黄沙和武装警察的多次检查,几番折腾下来,旅游的心情也是大打折扣。
总之,相较于马尔代夫等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小岛来说,这里的旅游条件性价比确实不高。
除了交通不便外,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拉穆岛距离海盗猖獗的索马里不足100公里,在2014-2015年间,发生了多起绑架和枪杀游客的案件,令游客们惶恐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还愿意投入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帮助他们修建港口,而且不求回报,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值得夸赞的!
拉穆岛的居民表示,十分期待港口建成后,能给当地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中肯结缘的这段历史随着央视的镜头和近几年媒体的宣传,变得越来越广为人知。虽然这里距离中国1万公里,但是当你踏上这片土地后,却处处能感受到熟悉的气息。
当地的房屋,虽然外墙被刷成白色,但是在屋顶的构造上,还是能看到明显的中国式风格。
街边、商店里随处可见中式的陶瓷纹样。
岛上居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与中国人十分相似。不少华裔后代,直到现在还在坚持使用碗筷。
中肯的这段情缘,再次向世人证明了,文化和传承可以跨越时空,哪怕相隔数百年也不会被遗忘。
希望在中国的帮助下,拉穆岛可以尽快发展起来,同时愿拥有相同血统的两国在未来可以变得越来越好!文/影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