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辆布满弹痕的小汽车背后都是一场暗杀。
近日,伊朗突发的一起暗杀事件让中东局势再度陷入紧张,不少愤怒的示威者走上德黑兰街头一边高喊“向美国开战”,一边焚烧美国和以色列国旗,甚至特朗普和拜登照片。
此次引爆伊朗怒火的事件源于伊朗首席核科学家穆赫森·法赫里扎德的意外死亡。
11月27日下午,当法赫里扎德乘坐的轿车经过德黑兰市郊时,突然遭到机枪扫射,同行的另一部车辆当即被炸毁。
救援人员赶到时,现场一片狼藉,法赫里扎德和司机、保镖都不幸多处中弹,失去意识,最终救援队未能挽回法赫里扎德的生命。
看着这辆布满弹痕的小汽车,很难想象遇难者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历了怎样的惊颤与煎熬。
然而更鲜为人知的是,如此的惨剧并非偶然,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上演。
1
伊朗烈士博物馆:
小破车背后的暗杀往事
在德黑兰一家烈士博物馆里,存放着一辆辆残破的小汽车:有的车门被挤压变形,有的没有了挡风玻璃,还有的甚至脱落了车皮……
每一辆的车身上都布满了弹孔,每一辆的主人都遭遇了突袭暗杀。
遇难者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伊朗核领域研发专家。
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伊朗多名科学家都以与法赫里扎德类似的方式死于暗杀,事发大多在上下班出行途中,炸弹袭击,场面血腥。
2010年1月12日,伊朗核领域专家马苏德·阿里·穆罕默德在德黑兰家中收拾妥当,如往常一般出门,准备前往大学授课。在路过一辆汽车时,突发爆炸,当场身亡。
▲ 马苏德·阿里·穆罕默德
同年11月29日,伊朗核科学家马吉德·沙赫里亚里和妻子乘坐的小车也遭遇汽车炸弹,妻子受重伤,马吉德不幸丧生。
无独有偶,同一天另一位物理学家法里东·阿巴西-达瓦尼也遭到了汽车炸弹袭击,受重伤。
两人都参与了伊朗核研发相关工作。
其中马吉德·沙赫里亚里因伤势过重不幸身亡,而法里东·阿巴西-达瓦尼则经过漫长的康复幸存下来,继续参与伊朗核领域相关研究。
▲ 马吉德·沙赫里亚里和法里东·阿巴西-达瓦尼
2011年7月23日,伊朗核科学家达里奥谢·雷扎伊内贾德在学校门口接到放学的孩子,准备和妻子一道带娃回家。
没想到车子快到家时一辆摩托车突然靠近,骑手对准车窗一顿扫射,匆匆结束了达里奥谢年轻的生命。
▲ 达里奥谢·雷扎伊内贾德
死前,他曾多次接到恐吓电话,也断然拒绝过西方相关科研机构的邀请。
2012年1月11日,在德黑兰北部的卡塔比广场附近,戴着头盔的骑手悄悄靠近停在路边的一辆小车,将一块不明物体贴在车上后便迅速逃离。
随后,只听得一声巨响,小车爆炸。
车内坐着的三个人里,有一位叫穆斯塔法·艾哈迈迪-罗尚,是伊朗核研究领域化学专家。
随着磁性炸弹的引爆,生命永久定格在了33岁。
▲ 穆斯塔法·艾哈迈迪-罗尚
一起又一起惊魂暗杀在德黑兰上演,伊朗人的恐慌与愤怒也在不断的积压中蔓延:首都尚且如此,举国境内何处是一方安稳平和的土地?
愤怒的伊朗群众自发走向街头,高喊:不向美国让步,只向美国开战!
▲ 德黑兰民众游行抗议法赫里扎德遭暗杀
没错,这一系列惨剧的背后,都与美国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是,现在也是。特朗普甚至在公布法赫里扎德遇害的第一时间便转发推特,耐人寻味。
自诩强大的美国从来都避讳对伊朗的反感,打压伊朗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贯穿在美国的霸权计划里。
那些停放在博物馆里的小破车,用残缺的支架无声诉说着伊朗之殇,也警醒着更多的伊朗人:国不强,民不安!
然而,伊朗的强大发展之路又何其容易。
2
杀人诛心
科学家便是最精准的打击
伊朗自1980年与美国断交之后,就一直承受着诸多来自美国的干扰与压力。中东局势微妙复杂,美国频频插手其中,在伊朗邻近的国家驻扎军队,挑起战争,无不让伊朗感受到强烈的安全威胁。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摆脱美国强大的军事威胁,伊朗自己也得有拿得出手的底牌,总不能盲目地带着短刀与持枪者决斗。
于是乎,核武器便成为了伊朗改善国家处境的一大寄托。
然而,从那一辆辆汽车遇袭的弹孔上便可料想伊朗的自保之路有多坎坷。
早在1950年代,伊朗初步尝试核能源开发之时,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尚表示支持。
但在与美国断交之后,情况便急转直下,美国开始多次指责伊朗研发核武器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施压,试图“遏制”研发。
▲ 伊朗阿拉克重水反应堆
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领域而言,最怕失去的是什么?
失去资金,可以二次凑集;
失去基地,可以重新建造;
失去技术,可以再度探索。
但,核心人才的养成不仅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成长、积淀,一旦失去,损失惨重!
美国正是盯紧了这一点,才频频选择联合以色列对伊朗科学家下狠手,毕竟诸如法赫里扎德这样的顶级学者,绝大多数人都难以替代。
▲ 法赫里扎德葬礼现场
杀人诛心,大抵便是这样的狠毒。
今年年初,美军派出“收割者”无人机在伊拉克领地内擅自发射了一枚导弹,精准定位炸死了伊朗著名统帅苏莱曼尼,明目张胆,何其嚣张,与铲除伊朗科学家的操作如出一辙。
▲ 苏莱曼尼
面对美国如此的打压,伊朗在试图愤怒回击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弱点。
3
落后就会挨打
国强方得民安
最新关于法赫里扎德事件的调查结果显示,执行暗杀任务的并非真人,而是“人工智能”的卫星遥控机枪,在法赫里扎德乘车经过的那条公路上,机枪智能识别出他的脸部,并定点发射了13颗子弹。
敌对组织不仅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早已摸清了法赫里扎德当日的出行路线,并规划好暗杀节点。
令人遗憾的是,在有多名安保随行的情况下,法赫里扎德依然未能化解此次危机。
不少质疑的声音指向了伊朗的情报部门:如此重大的暗杀行动,在首都眼皮底下,情报部门难道没有一点消息?
官方的回复令人很是意难平:有预测到法赫里扎德可能会遭枪杀,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事多年情报工作的苏莱曼尼相较于法赫里扎德显然有着更强的反侦察能力,但向来安保缜密,敌方暗杀多年都未能得手的他,在今年年初访问伊拉克时却遭到无人机精准袭击,如此境况是伊朗情报能力太差,还是另有隐情?
▲ 为苏莱曼尼送行的伊朗哀悼民众挤满大街
据调查,苏莱曼尼的遇袭并非偶然,其行踪遭到了机场一系列工作人员的泄露,大抵是出了内鬼。
当下,伊朗的情报系统面临着信息滞后和被敌对势力渗透的双重挑战,若不及时提升情报收集能力,未来的局势可能更为被动。
更令人唏嘘的是,伊朗当下的弱势,又岂止是一个情报部门。
当一个国家连自己的人才都保护不了的时候,何等悲哀,何等无奈!
回想中国一路走来曾经历的艰难与险阻,再看看如今的伊朗,斯大林的那句名言依旧铮铮有力:落后就要挨打,但我们不愿意挨打!
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真正挺直腰板,与那些弱肉强食的“强者”谈和平。
国泰民安的背后,支撑着的都是不容小觑的实力。
希望伊朗烈士博物馆里那些支离破碎的汽车展品不再继续增加,让伤痛早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点。文/余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