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铭记在心的日子,这一天,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日子,这一天,也是中国女排首次获得奥运金牌,和世界大赛三连冠的日子。
1984年8月8日,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以3:0完胜东道主美国队,在奥运会上夺冠!
这是中国女排的大事记!
一
最近,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之一的《夺冠》预告片再现的,就是当时女排夺冠的场景。
那时候电视还不普及,为了观看排球比赛,不少人拖家带口,搬着板凳齐刷刷地坐在门外巷子里等。
电视是当时常见的黑白小电视,没有地方放,干脆放在桌子和椅子垒起来的架子上,天线还得有人爬到楼顶上固定。
一不留神,连画面都不显示。
但这样的条件掩盖不住大家的热情,在黑白电视机的上方,巷子里的人还专门做了一条横幅
——“学女排,见行动。”
这是大家对女排最淳朴的支持。
在场的男女老少,所有人的情绪,都被这一台小小的电视机牵动着。
扣球的关键时刻,电视突然出现雪花屏,现场的人都急坏了,满脸都写着焦急。
负责天线的小朋友冬冬,也急的满脸是汗,长辈们都在催他快点,快点,稳住,稳住。
压力可想而知。
好在,天线很快被重新调整好。电视机上重新出现中美对决的场面时,他们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心情随着赛场的情况跌宕起伏。
直到看到美国一传没有到位,郎平的扣球中了!中国女排赢了!
巷子里的男女老少突然间哗啦啦全站了起来,为这一刻的胜利欢呼鼓掌。
先前爬上屋顶,卖力固定住天线的冬冬,一时没忍住,泪水夺眶而出。
在场的观众将冬冬抛了起来,这是中国人庆祝胜利的方式之一。
他们借此表达内心的喜悦与激动。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时刻,一个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时刻,一个足以令全体中国人欢呼的时刻。
直到现在回忆起那场比赛时,还是会忍不住落泪。
很多人也会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光辉耀眼。
二
这场比赛,也是郎平的高光时刻。
赛场外,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铁榔头”。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作为主力,郎平身上的压力很大,当时的中国女排,虽然已经拿下了两届世界冠军,但还从来没有获得过奥运金牌。
每个上场队员,都捏着一把汗。
郎平也一样,小组赛中,中国女排1:3不敌美国队,从赛场上走下来,郎平紧张地连饭都吃不下。
当时的女排队员
队友担心她压力太大,陪她在屋外的草地上坐了会,一到人少的地方,郎平积压已久的情绪爆发了,痛哭了一场。
在严苛的训练面前,从不流泪的姑娘,在这一刻忍不住泪流满面。
当时的主教练袁伟民得知后,赶忙安慰郎平,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不能跟自己过不去,你要跟对手过不去,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大将风度。
这句话牢牢地刻在了郎平的脑海中,上场前,她不断调整心态,终于以3:0完胜美国队。
带着中国女排实现逆转,夺冠了!
这是中国女排第一块奥运金牌!
其实,早在1981年11月,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中,郎平就曾一记扣球,以3:2的成绩艰难拿下了世界冠军。
当时,全中国都沸腾了,人们齐聚在一起,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人民日报后来报道说,当时中国女排收到各类贺卡、纪念品3万多件,其中有3000多件都是指名道姓要寄给郎平的。
有数据统计,当时的7场比赛,中国队共扣球1116次,其中郎平一个人,就扣球407次,命中率接近50%。
她一记漂亮的扣球,还被印在了当时的门票上。
国人对女排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那时,郎平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因为一次次的完美的扣球,她还获得了个称号:“铁榔头”。
这是大家对她的称赞。
做女排主力的这些年,郎平一次又一次带领中国女排绝地反击,短短五年,就实现了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壮举。
一时间,郎平风光无二。
三
跟着她一起打球的姑娘们,也被郎平稳、准、狠的气质感染。
女排的姑娘们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在训练中,为了提高队员的反应和速度,陪练都是男队员,一个个球砸下来,每个人的手上都是淤青一片。
作为主力的郎平,更是一点也不敢懈怠,有队友说,郎平是那种可以不吃不喝,连续训练七个小时的人。
直到体力不支晕倒在地,被拖回去休息。
连续训练七个小时是什么概念呢?
有人解释:就是连续扣球一千多次。
训练场上如此艰辛,比赛现场就更不用说了。
一到正式打比赛,最透支的就是体力,很多时候,这群看起来热情满满,随时跑跳的姑娘,其实已经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每一次跳起来接球、扣球,看起来轻松,背后都死咬牙关。
但每一次,即便到了体力不支的时候,她们也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她们知道,观众看她们打球,不仅是看球本身,更想看一种精神,一种不到最后一刻,誓不放弃的信念。
她们做到了!
也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外界对黄种人的偏见,向我们传递了一种精神: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就像郎平在自传《激情岁月》中写的那句话一样: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
也像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对她们的评价一样:中国国家运动队这么多,能够上升到“精神”二字的,有且仅有女排精神。
这群看似柔弱的姑娘,用身体力行,扛起了“女排精神”这面大旗。
并代代传承。
直到现在,一提起女排,不少人依旧会热泪盈眶,其实也不单单是因为她们斩获了无数冠军,也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早已融入在女排的血液中,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
就像郎平曾说过的那句话一样:“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
这不由使我们又想起了这支预告片中,1984年的那个8月,那些并不能预料到成败,依然搬着小板凳,挤在一起看中国女排比赛的场景。
也让我们想到,在小组赛失利时,主教练袁伟民对郎平的安慰:“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大将风度。”
她们已经不仅仅是世界冠军,她们更多的,是我们秉持的希望和信念。
其实早在她们在场上誓不放弃的那一刻起,她们顽强又不服输的形象,就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有人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女排这么受欢迎?
其中一个答案是这样的:因为她们敢于拼搏,不到最后一个球落地,她们绝不放弃。
其实,这何尝又不是中国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气质呢?
永不服输、顽强拼搏,这样的精神,通过中国女排得到充分表现。
也让我们通过《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重回那个年代,感受那份澎湃的激情。
我们为她们加油鼓劲,其实也是为我们心中的梦想摇旗助威。
这种精神,是属于13亿中国人共同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