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高考成绩将陆续公布,改变很多人命运的时刻即将到来。那么日本的高考又是什么样?一起来了解下。
作者:霍耀林
说到中国的高考,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等。可你听说过日本的高考吗?日本人通常把他们的入学考试叫做“試験地獄”(考试地狱),高考也是非常有难度的。
先看几个日语词汇:
“四当五落”就是每天睡觉四小时就能考上心仪的大学,而睡五个小时就会名落孙山。
在日语中,往届的落榜生,被统一称之为“浪人”,一次高考失利称之为“一浪”,二次失利称之为“二浪”,三次以上称之为“多浪”。而已经考上大学,但感觉不理想,为此继续参加高考的学生称之为“假面浪人”。“一浪当然”,就是第一次高考失利是理所当然,再正常不过的了。由此可见,日本的高考也不容易。
多元的入学途径
日本的大学分为三种,国立大学(国家出资的)、公立大学(地方政府出资的)和私立大学(个人或财团出资的),私立大学学费一般是国、公立的两倍左右,相对贵不少,但考试制度也相对更灵活一些。
国公立大学中有名的:如,东京大学(战前日本的第一所帝国大学)和京都大学(第二所帝国大学)等,东京大学在亚洲都是数一数二的学校,也是很多日本学生挤破头都想进的。
私立大学中也有一些非常有名的:关东地区的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关西地区的同志社大学和立命馆大学等。
▲ 京都大学
日本的高考不是一锤定音,现行高考制度要求学生参加两轮考试。第一次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主持的统一学力考试称之为“大学入试中心考试”,统一学力考试的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汉语、法语、韩语、德语中任选一种)、社会和理科,日本高考的第一次考试,即“学力考试”,在每年1月下旬的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举行。考试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根据日本文部省制定的《高中教学大纲》命题,统一学力考试合格者方可参加大学单独入学考试。
从2月中旬至3月底,各大学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专门考试,第二轮考试由大学自行组织举办(类似于国内的“自主招生”)单独入学考试由各大学、学部实施,考试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测试考生的学术倾向,考生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决定第二次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考试形式也由各大学自行决定,有笔试、面试、小论文写作、实际操作等诸多形式。
有的大学的二次考试,分为前期考试、中期考试、后期考试三种,有的大学只有前两种或前一种。如果你在前期考试中失利了,还可以继续挑战中期、后期考试,能多些机会。
目前一般的国公立大学在第二轮考试时会采用“一般入试”,即以考试成绩作为入学衡量的依据。但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日本人口减少,考生人数也在逐年减少,为确保生源,越来越多的私立大学采用“AO入试”(Admission Office),即考生向学校提交自我推荐信,大学通过面试、小论文等多方面来考虑考生是否符合学校的招生要求。
AO是美国大学负责招生的部门Admission Office的简称。“AO入学考试”注重对考生的全面考察,侧重面试,重点选拔有强烈学习愿望、目标明确的考生。根据规定,下列标准当中,考生必须满足至少一条,方能被录取: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术、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有突出成绩;参加过志愿活动;有高等技术资格证书;在高中担任过指导学生工作;语言或计算机能力优异等。“AO入学考试”的具体实施因大学而异。东北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等名牌高校侧重“选拔”:先审核考生材料,要求合格者提交论文或报告以及详尽陈述入学动机和目标的志愿书,筛选之后面试。静冈大学、立命馆大学和福冈大学等则侧重“体验”:根据考生在模拟课程和研讨会上的表现及其提交报告的内容和成果,判断他们是否符合要求。
▲ 东京大学
国公立大学在报考时只能选三个大学,而私立大学报考是不限数量的。不过私立大学的报考费约在3-5万日元,也是一笔开支,所以没有人会无限制的考下去。
一般来说,哪怕志愿是国公立大学的学生,也会再报考一个私立大学进行保底。
当然不要因此就以为私立大学是次等大学,像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私立大学。
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企业
按照这种多元的大学入学考试,加上近年来日本严重的少子化,考大学对于日本学生来说,似乎并没有那么难。但是现实却显然并非如此,其缘由首先就和日本的学历社会有关。
学历社会通常其成员的地位、职务、待遇等,不是由其本人的能力决定,而是由其学历高低,尤其是出身学校的声望决定。在这样的社会中,学历与雇用制度、工资制度、晋升制度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社会普遍采用终身雇佣制度,尤其重视应聘者的学历,高学历和名校学历在就职竞争中具有终身决定性的影响。
长期以来,原帝国大学(分别是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北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毕业生可全部或部分免除、官吏、医师、律师等职业考试而可以直接就业或开业。
而在工资制度上,日本广泛采用年功序列制,即根据职工的学历和工龄长短确定其工资水平的做法,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工龄越长,工资也越高,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学历、能力和贡献不相上下,工龄就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根据。这里所说的工龄,均指在同一公司或企业内连续工作的年数,而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工龄一般不能连续计算。
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给予职工一种稳定感,不仅忠诚度非常高,而且工作心理压力不大,避免了企业内过度的竞争,在日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上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也在另一个层面上推动了日本学历社会的一再升温。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一些企业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直接采用了“指定学校制”。即,只录用指定学校指定专业的毕业生,注重大学的“牌子”。企业内部,加薪、晋级也逐渐和出身学校直接关联,出身学校成为学历社会中的身份标志。
个人如果想谋取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考入一流的大学,而为了能进一流的大学,就必须先考入一流的高中,为了能进一流的高中,必须先考上一流的初中……最终导致各级学校都变成了大学的预备学校,入学考试竞争逐级下移,导致各级学校的补习机构泛滥。
近代以来,随着私立大学的出现,一些私立大学一方面为保证生源,另一方面为避免学生的升学压力,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基本都开设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的学校体系。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均可逐级推荐免试入学,直至最终免试进入大学。这为一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直接铺平了一条走向私立名校的无任何障碍的绿色通道。
这种特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更刺激了日本社会对“一流企业、一流大学”的特殊情结,日本社会也逐渐形成了考试的社会,所以才有文章开头提到的考试地狱等词汇的出现。
鲜为人知的“受験战争”
当然,日本学历社会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日本明治维新(1868)以后,职业选择开始自由化。1871年作为中央级官厅之一,文部省被设立。1872年文部省制定颁布了日本第一部教育体系法制的《学制》颁布实施,强调“学问乃立身之本”,“生而为人,必须要学习”,“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开启了日本的全民教育时代。
而传统的已经走上没落的士族,发现了一条通过学习而“立身出世”的机会,学习的氛围开始逐渐形成。到1890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接受“教育”与服“兵役”“纳税”相并列,成为宪法规定的国民三大义务之一。
而在1886年,文部省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改革学校制度,创设了第一所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翌年颁布实施了《文官试验试补及见习规则》。其中规定,帝国大学的法科、文科及其前身学部的毕业生可以免除高等文官考试,直接以高等官见习的身份进入中央政府官、公、厅。1897年,虽然废除了免试任用的特权,但是新制度下帝国大学的法科、旧东京大学法学部、文学部、旧司法省法学科正科的毕业生仍然保留了免除文官高等考试预备考试的特权。由此,明治时代社会威信非常高的职业—中央政府官僚的任用与学校制度相结合,“学历”社会开始形成。
此时开始,不仅官僚的任用要看出身大学,社会上其它一些职业(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给予了一定的特权,规定一部分大学的毕业生可以面试直接获得职业资格。由此确立了“帝国大学法科毕业=高等文官考试合格=中央政府高级官僚”的立身出世的社会通用规则。
不仅法科有这样的特权,医科、工科、农科等只要是帝国大学毕业生,几乎都会在毕业后成为各领域的高级官僚或高级技术人才,学历精英的理念也逐渐形成。
而同样是在1886年,日本在全国设5所高等中学校,其毕业生可以免试进入帝国大学,自此立志于入帝国大学者,转向了先立志进入高等中学校。高等中学校的入学考试竞争激化,其中第一高等中学校可以免试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导致一高的入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由于一高=东京帝国大学,所以考入一高的学生的社会地位也水涨船高。
读者可能比较熟悉的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主人公作为一高生,在山间茶馆避雨时,舞女将自己的坐垫翻过来摆在主人公身边。而茶馆老婆子对其和艺人的一热一冷的差别待遇,其在社会上的优遇由此可见一斑。
▲ 《伊豆的舞女》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展近代科学教育,日本从国外引进大量外国教师,用外语直接授课。1877年东京大学刚刚成立之初,全校的教授中外国人教授28人,日本人教授只有9名。
不仅外国教授的数量大,其待遇也非常优厚,基本和当时日本内阁各大臣和次官的待遇持平,更是是日籍教师的数倍之多。比如,1875年日本文部省雇佣的72名外教的月薪总额,远远超过了文部省468名职员及其下属所有学校教员月薪的总额。日本政府还每年投入大笔经费积极派遣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待其学成归国后,取代外教。
近年来,随着日本人口的减少,大学的扩招,大学入学率持续增长,理论上看,所有高考学生100%都进入大学,也并非不可能。但是高考的竞争压力仍然非常大,说到底,就是名校的竞争,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一考定终身”的最恰当表现形式。
在中国,大学的入学率近年来也在持续增长,在不久后的将来,或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当人人都可以上大学的时代来临之时,并不意味着大学入学竞争压力的消失,或许恰恰相反,无论高考将如何改革,大学入学的竞争压力将会变得更加激烈。这几年,国内在人才聘用上兴起的“第一学历须为重点大学”的风潮,或许才仅仅只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