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
作者:木蹊
当你听到一个人贩子拐了小孩时,或者一个少女被强奸了,你会怎么想?
“杀了他”!
“死刑”!
“这种人,就应该立刻去死,然后丢到粪池!”
在无数起社会事件的背后,我们总能听到这些群情激愤的声音,可是,这些声音就是善良的吗?
最近,贾静雯主演的台湾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一开播,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豆瓣评分9.3,已经创下了今年华语片的最高分,微博更是收获了2077万阅读、近8000则的讨论。
1.《我们》的故事
近年来,台湾随机杀人案频发,如2012年汤姆熊随机杀童案、2014年北捷随机杀人案、2015年北投文化国小随机杀童案、2016年小灯泡案等。
而伴随一次次骇人事件发生的,便是民意的群情激奋。
《我们》的故事,就是以一起“无差别杀人事件”为叙述主轴,将受害者和加害者家庭的生活和心境铺陈开来。
故事一开始,杀人犯李晓明对着观影人群扫射,造成了九死二十一伤的悲剧。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后来李晓明被关押,然而李晓明的家人、死伤者家属,还有为李晓明辩护的律师,却要面对着天翻地覆的生活。
因为给杀人犯辩护,李晓明的辩护律师王赦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突然被受害者家属泼粪。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回到家里,王赦面对老婆和岳父岳母很羞愧,但他还是要坚持做这样的工作,好在老婆和岳母都理解支持他。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但是王赦终究要被世人侧目看待,在群众心中,辩护律师和杀人犯就是一伙的。
在此情况下,王赦就遭遇了网络暴力,好在面对侮辱恶搞他的网友,王赦都扛了过来,他想查出事情真相,警醒世人,而不是为了泄愤快速把李晓明处死。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而另外一方面,李晓明的家人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历了这种事,他们在社会上也无法立足。
一家人出门要戴口罩。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他们来到受害人的灵堂前,却不敢进去,夫妇俩只能在门口下跪。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在后来,家里的面馆被人破坏,李晓明的爸爸要卖房卖店来赔偿受害者家属。同时,家里来的电话都是大众的谩骂,还有人在门口守着砸门。
全家人一蹶不振。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其实,哪位父母希望教育出来一个杀人犯孩子,但群众却把家属逼向了绝路。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律师不明白,这早已不是灭族连坐的时代,为何大家还会有这样的思想?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围绕这起案件的,还有以宋乔安一家为代表受害者家属方面的情况。
宋乔安是新闻台主管,刘昭国是网络先驱报的创办人,两人工作上理念不同加上儿子意外被李晓明枪杀,导致夫妻关系破裂。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一些感情支线的背后,是受害者、媒体、网友……所有人都希望立刻执行李晓明的死刑。
只有一个人除外——律师王赦。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他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放弃大律所的高薪工作,拿着微薄薪水,一直致力于为杀人犯辩护。
这不是为了名利,而是想找出制造这一类“无差别杀人案”的人,他们的犯罪动机:
“为什么整个社会没有接住他?”
“我们要如何改善、预防,以杜绝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可群众并不买账,在大家眼中,杀人犯不配拥有律师,应该直接死刑,没什么好商量的。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最后电视剧给了他这样一个回答:
“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
“它可能无处不在。”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有人作恶,也有人遭遇恶,更多的人,在围观恶……
2.网友的热议
为什么这部电视剧会在大陆那么火。
一位豆瓣网友这样评价:“我们与恶一步之遥,一进一退间的善恶是非,看完五味杂陈,很棒剧本,很棒的演员。”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也有不少网民高度赞许该片在描摹社会话题的用心:
“台剧质量都已经拍到这个深度了,国产剧还在拍什么家长里短,情情爱爱。”
“难以想像这是台湾剧,我们应该惭愧。”
“我想给五星,打这五星的原因是我一直希望有这么一部国产剧能关注那些可怕凶杀案后走不出案件阴影的人,终于它出来了,并且还这么用心的在关怀着里面那些深受伤害的人,我希望它能爆。”
“我绝不同意有人把这部片归为白左圣母片(我个人完全反对废除死刑)。我认为这部电视剧足够公正,它没有要求或宣扬什么。它只是告诉你社会问题的存在。”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在肯定之余,不少网民也表达了对大陆剧做不到这种水准的感慨:
“我们讲同样的国语,我们面临同质的社会议题,但我们不敢拍,也拍不出如此拨开鲜血淋漓的现实的剧集。”
“强烈推荐希望大陆也能拍出这种类型的片子,虽然知道不可能。”
“说实话,很希望我们这边能出一部关注加害者家人的精神生活的电视剧。以往的报道里总是更多的对他们进行丑化或者只字不提,一人犯罪全家人连坐这种思想也在无良媒体的炒作下愈演愈烈。如何让大众情绪不干预司法、不伤及他人,这真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同时,知名电影“毒舌电影”也连续祭出多篇影评,毫不吝啬地将《我们》定性为今年华语最佳,并写道:
“一旦发生我们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们下意识地想与之划清界限——那个人是杀人凶手。那个人是神经病。”
“我们已经习惯了默认:‘恶’与人性,是绝缘的。作恶之人和普通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吐槽电影院”这样写道:
“今天在网络上叫嚣的‘道德模范’,明天是否会成为某起案件的‘当事人’甚至‘嫌疑犯’?人与人之间决定性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3.你在凝视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这些年,大陆剧似乎总沉醉于风花雪月和婆婆妈妈家长里短。
宫廷剧、玛丽苏、霸道总裁、都市青春……
可为什么就没人去拍这样的电视剧呢?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仔细想来,我们从来不缺少这样大的社会事件,可类似事件下方最先出现的评论一定是:
“我不想听那么多为什么,死刑谢谢!”
“你们是在洗白凶手吗?”……
曾在2010年以轰动全国的药家鑫案写下长篇调查报道《审判》的中国记者蔡崇达,当时这样写道:
“……置药家鑫于死地的,仅仅是他的罪,还是隐含了我们对阴谋的想像?审判他的,是法律,还是被道德情绪绑架的人群;最后,正义真的获胜了吗?”
连药家鑫的律师都曾言:
到底是谁在审判药家鑫,这还是审判吗?
难道一个人犯了罪,代表他生命中任何事情都是错的。难道罪犯的家人也一定是罪犯?
回过头来看,《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加害者一家人必须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在中国司法史上最著名的代表性冤案之一——聂树斌案,刚开始他被认定为杀人犯,结果死刑立即执行!
后来聂家人经历了长达21年的洗冤之路,伴随他们的就是谩骂和无端指责,直到沉冤昭雪的那一天,人们才后悔——杀错了!
当初那个错杀的生命,就是被民意推上了断头台,聂树斌警示我们,每当社会事件发生当下,未审先判,先呼死刑,这样真的对吗?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正如豆瓣网友所说的,“正义和邪恶只有一步之遥,因为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一样没有人性。极端的善,何尝不是另一种恶?“
从滴滴事件,到房思琪,到胜利酒吧,到每天刷新在微博热搜的事件。
这里面都有“健忘症”和“娱乐至上”情绪,上一秒义愤滔天的群众们,下一秒就会被肤浅的娱乐消息吸引眼球。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在最近火热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导演娄烨就在海报上说: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会过去,被忘记!
其实,这几年关于社会刑事案件引发群众情绪和价值导向,真的有太多话题值得探讨了。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而且这些案件,活生生血淋淋,稍加整理都是最好的影视剧题材,应该引起更强烈、更广泛、更专业、更具有辩证态度的社会关注。
台湾编剧的抱负、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我们看到了。
可惜的是,大陆的编剧大多还在风花雪月和家长里短、一地鸡毛里,昏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