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郭杭建的山水画
文 | 嘉华
01
2019年3月24日,《在路上……——郭杭建书画篆刻作品展》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隆重开幕。
走近郭杭建,总感觉面前的这位书画篆刻艺术家,似乎更具诗人的气质。实际上,他的书画,有许多就是在古诗词的意境里完成构思和创作的。
在中共中央党校展厅二层,总长达32米、气势恢宏的《运河春秋长卷》,占据了整个墙面。这幅截取明末清初年间为时代背景的巨幅画卷,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让观者惊艳不已。
事实上,出生并成长于运河河畔的郭杭建,早就对这条承载着千年民族文化浮沉兴衰的古老运河,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与领悟。可以想象,当这一创意萌生之际,郭杭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动和激情澎湃!为了将这一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打造成惊艳世人的美术精品,他耗时多年、数易其稿,时至今日,终于圆梦。
开幕式上,郭杭建先生接受中央电视台艺术观察栏目主持人崔狄女士现场采访,他认为;艺术版块中,创新者所具备的反叛意识是艺术生命得以向前推进的基本动力
《运河风情图》其布局宏大,笔触细腻,颇得被称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之意境。《富春山居图》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布置疏密得当。而郭杭建的《运河风情图》则墨色浓郁,而笔触细腻。那风情浓郁的黑白水墨,意蕴纯真,动人心弦。
一道参展的字画,还有如《赤壁怀古》、《秦川古道》、《登樂游原》、《千古英雄》以及《大江东去》系列,画面都是布局宏伟,笔法细腻,再配以形体厚拙的书法,无论近观还是远眺,无不彰显郭杭建心中对中华文明史的那份敬畏,和他博大胸怀中的历史沧桑感。同时,画展中也不乏《鬆荫待月》、《暮雨秋寒图》以及《秋山读易图》等挂屏及扇面小品,它们无不意趣盎然。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国美院、中央美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人美、西泠印社等单位的领导、艺术家和特邀嘉宾逾百人参加了开展式。著名艺术家、中国美协原副主席肖峰院长,著名艺术评论家、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其实那些巨幅的山水画中,那看似恢弘而有序的布局,往往并非画家刻意为之。而在他的那些巨幅画作中,常常是局部架构,恣意发挥,灵感所致,亮点即来。其实那些意外的组构方式常比苦心经营的架构更具效果与魅力,郭杭建甚至将此比作是“可遇而不可求”!每每至此,郭杭建顿觉心中荡涤之气盎然。既感概良多,亦非性情中人断难体味。
02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副校长李季、谢春涛,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先生,中国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将军,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厅边保华主任,西冷印社顾祥森处长,浙江人美骆振龙副社长等逾百人于开幕式期间观展。
郭杭建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曾高调表示“艺术必须不断发展、创新和超越”!所以,对其自身,他立下 “突出藩篱,另辟蹊径,枯柴破纲,乱中取形”这一国画创新之约。由此可见,郭杭建在艺术的创新之路中,是怎样的大胆执着,义无反顾。
他毫不避讳地彰显自己内心的渴望及其反叛意识,他坚定地认为:“艺术板块中,创新者所具备的反叛意识首先是艺术生命得以向前推进的基本动力。”但他也提及,那些大师及艺术先驱们,自身往往十分重视画品和人格的修炼,无不以反省批判的精神和面对现实的创作态度,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
郭杭建一直在探索与创新之路上默默前行,特别在年逾五旬之后,他的“创新意识、自我意识”尤为强劲。
站在郭杭建的画前,我们似乎感应到一种修炼,一种克制,一种自省;但再一深入,又会体察到那种宏大深邃的场景辉煌而不乏细腻,其中又渗透出的深深的自信与执着。有人说这与他出生军人之家的教养有关,但我明白这恰恰是一个有抱负的中国画画家的至高境界。
郭杭建先生与著名艺术家、中国美协原副主席肖峰院长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合影留念。
但问题在于,中国画千百年来已形成自己固有的特色。既为创新,这个度就必须把握准确。所谓真理多跨了一步,往往就变成了谬误。倘若创新出格,又可能失去中国画的魂魄与精髓,也不成其为中国画了。而不成功的努力,前人并非没有。但在中国画的传统基础上独辟蹊径,自成风格甚至流派,则是每一位有抱负的中国画家所孜孜以求的。近现代的中国画大家,无论黄宾虹还是齐白石,无论徐悲鸿还是刘海粟,字画无不各具特色,并极富辨识度。其中有些又是深受西画的影响,如大名鼎鼎的徐悲鸿与刘海粟。
不像西洋画重在追求光影与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它讲究的是那种神韵和意境。往往它的视觉效果看似平面,而神韵恰在其中。
本次邀请展自筹备起即得到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以及众多国内艺术机构的大力支持与热情关注。郭杭建先生作品捐赠仪式同步进行。图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向郭杭建先生颁发收藏证书。
国画西画孰优孰劣,百年来向有争议,这也是郭杭建力图创新国画的动力和契机。他自创的“枯柴缠索”皴法,令他的画在传统中国画中,多了一种新鲜的、让人心旷神怡的质感与层次感。我们看到,在郭杭建那与众不同的中国画里,不动声色地添加一些西画的技法,利用光影与层次让他的山水风物显得更富有空间感和立体感。至此,面对郭杭建决心要在中国画的传统风格上力求创新之举,也就不足为奇了。
黄宾虹还曾放言:中国画的奥秘就在太极图中。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全部的艺术规律都是辩证的。这有些像中国人的性格——柔中有刚、刚中见柔。
太玄了!可见,郭杭建的这些美妙的创新愿景,一定是路漫漫其修远也。
03
"在路上——郭杭建书画篆刻作品展”展出国画作品之《江天向晚》260X69cm 2015年作
郭杭建的书画作品多以唐诗宋词为立意主题,这也是郭杭建书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实,苏东坡当年就曾推崇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宋徽宗亲为宫廷画院出考题时,用的都是诗句。绘画即使不题诗,画面也必须要有诗的意蕴,要做到“画中有诗”。
中国古代的大画家基本上都是字画一体,如米芾、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唐寅、文徵明、吴昌硕等无不是大书法家。在郭杭建的画里,与其含蓄深沉相对应的,正是画中的那些别有风采的题字。郭杭建的字,貌似“憨拙”,实为奇巧。这些字,嵌入他那苍凉渺远古风长天的画境中,实为相得益彰。
郭杭建先生创作的唐人诗意糸列作品之一《渭城曲》
郭杭建的书画不仅让人赏心悦目,同时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特征,那就是雅俗共赏。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它既体现了画家的画风特质,也反证了画家的性格特征。甚至可以说,能做到这一点绝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大画家,大凡多有这种特例,如西方的毕加索和梵高,如中国的黄宾虹和吴昌硕。当年黄宾虹就曾纠结地说,“我的画要到50年后方有定评”。而毕加索的画无论于业内还是于市场,在他生前均已达巅峰。但民间至今对他那立体主义的现代艺术,又有几人能看懂其画,能领略其美?
一般认为,无论是代表西方古典派的大师如大卫(《马拉之死》)、普鲁东(《四季》)和安格尔(《泉》),还是现代派大师梵高(向日葵)和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他们可以尽情地追求女性,以张扬其激情。而中国画家则总是处于克制中的自省状态,以人格完善作为目标,在自我修为的状态下实现其艺术理想,并由此形成中国国画家、书法家特有的生命状态。其实……也不尽然,几百年前的唐伯虎就是位闻名遐迩的风流才子,而大师齐白石的后半生----在其平静的外表里,照样绽放着生命的辉煌,极尽其灵与肉的闪光与丰满。站在郭杭建的画前,我总在想:他终究会是怎样的人?他的作品将怎样地在画坛大放异彩!
《登乐游原》作者;郭杭建 规格180X90Cm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图为唐人李商隐《登乐游原》诗意而作,因应夕阳及黄昏之缘故,一反常态,以思训将军大青绿法间王蒙散点满布,虽施重彩于古原枯林,却意在苍茫掘朴、猎猎秋风之间……
这次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画展中,鉴于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与家乡的忠诚挚爱,中央党校、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国美院、中央美院、中国国家画院、西泠印社等单位的领导和艺术家们都乐于前来站台,而特邀嘉宾们无不被两层大厅内的气势宏伟多姿多彩的字画与篆刻所迷倒与惊艳。
对此,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先生点评道:
“纵观杭建绘画历程,初由名师点授入门,复以自悟生发胜出,所见列作笔墨简谈、意态冲和、不泛生趣,章构虽显萧散却得简淡含虚之韵,血脉不南不北,却也暗合方家法度、且能自出机杼,书卷之气盎然。及至中年,阅历渐宽,似有所悟,不屑平庸,则一洗松灵疏朗之气,体势趋于恢宏。自创“枯柴缠索”之皴,状如屈铁盘丝、乱草粗麻、野逸荒率、层层堆积,正所谓;枯柴破网、乱中取形,竟在似与不似之间。”
可谓高屋建瓴,字字珠玑!
04
"在路上——郭杭建书画篆刻作品展”展出书法作品之《南山不老 东海长流》
走近郭杭建的画,越发能感受到一种修炼,一种克制,一种自省;但再一深入,又会体察到那种宏大深邃的场景辉煌而不乏细腻,其中又渗透出的深深的自信与执着。有人说这与他出生军人之家的环境与教养有关,但我明白这恰恰是一个有抱负的中国画画家的至高境界。
细品郭杭建的画,仿佛他一直在寻求一种心灵的陶冶,一种人与自然的平衡。令人感动的是,他的笔下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注入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山川草木的钟情,乃至对历史的追忆,对未来的愿景。
郭杭建曾被评为 “国家一级美术师”和"高级工艺美术师"之专业技术职称。这种称号对作为书画艺术家的郭杭建来说,显然是不足以体现他的艺术造诣和全部的艺术生命。但在海外,他是“加拿大艺术家联盟成员”,并荣获“联邦艺术家”称号。
致力于國畫出新之外,郭杭建先生也潛心研究篆刻艺术,他認為;中國千百年來,“ 傳統意義上的篆刻藝術始终不離平面印章的格局,未見脱胎換骨的突破 ” ,图为郭杭建先生以木桩为材,阴文嵌雕直转篆刻的"琢篆无垠"系列作品之《观海听涛》取其雕镌残朽交融之美。
其实,先后毕业于杭州工艺美术学校及浙江美术学院的郭杭建,30岁时,即渐进于创作高峰。他的《杭州西湖十景》由中国邮政制作为名信片全国发行。
2011年,他的《春山牧童》《春山无人云崖起》作品二件,做为国家机构对当代艺术家的最高礼遇,入选“中国名家书画神洲太空之旅"并搭载神舟9号飞船进入太空。 201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他创作的国画《秦川古道》入选"全球水墨画大展"并获"全球500水墨精英"雅号。
郭杭建跨越时空的想象力给他的作品带来无限魅力。有意思的是,思维的天马行空,难免会在他作品的现实意境中产生矛盾,例如那首名流千古的七绝: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其诗可谓气场雄浑而情感细腻,并隐喻着一派唐代西部边关的风沙与旷凉。而郭杭建所配的画,却是取材于西江千户苗寨的写生。可西江苗寨座落于贵州黔东南的雷公山麓,却是远近一派青山碧水,青山处处竹楼佳人,美的让人流连忘返,哪里还有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忧虑和感概!但在其《大江东去》的画册中,郭杭建特为此诗画自题道:“此为摩诘千古传诵之名曲,气场宽博、意境高远,老漢也是揣摩再三、斗胆为之”。” 问题来了:这被“斗胆”胶着在一起的诗与画,分明就是南腔北调啊!既然郭先生坦言对此曾“揣摩再三”,难道此举还是有意为之?个中缘由,令人费解。
郭杭建先生表示;「篆刻」的定義其本身却並没有對我們限定過甚麼,那麼,為甚麼我們要長期的進行自我索缚呢?〞图为以翡翠原石,环绕布篆、朱文深雕之《不为成法所困》
艺术之美,通常源于直观。而美之形成与提炼,则是才华与努力的凝聚。一幅画,与一首诗、一首歌甚至一个人一样,精品一定是令人惊艳的。毫无疑问,郭杭建的书画足以令人惊艳!
还不仅如此,著名记者马玲在采访中感叹,在郭杭建的画里,别有一番英雄情结!
笔者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