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该是我们给孩子减负的时刻了,30年教育改革不是为了让孩子”快乐学习”,而只是告诉我们成功的道路,或许不在考试,健全的人格身心,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木蹊
前两天,一篇呼吁“给中国孩子减负”的文章刷爆了网络,也刷新了我对某号的认识。
同样的带节奏,同样的传播情绪,为什么你们总是那么优秀?
曾经,一篇杨超越的锦鲤文,就刷爆了网络。你说这样的文章有什么理性的看法和观点吗?
没有,收割大批流量背后,完完全全就是蓄意煽动情绪,想赚流量而已。
当然,媒体人不易,能赚到流量也是他们的本事。可这一次,他们却染指了教育,声称“说到底,教育减负,注定是一个五输的结局。苦了孩子,累了老师,伤了家长,毁了教育体系,赌上了民族未来”。
然而,看似激烈的言辞背后,我所看到作者举出的事例,基本毫无逻辑结构,得出的结论更是让人瞋目结舌。
而这些事例基本上都存在着拼图谬误,也就是指那些以偏概全,用片面狭隘的视角看待整体问题的逻辑谬误。
在《给中国孩子减负》这篇爆文里,这样欺骗智商的谬误就反复出现。
首先,作者举例↓:
请问一个月给孩子报8个辅导班的家长多吗?
诚然,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可是有几个孩子同时上8个辅导班的,且不论这样高压辅导有没有效果,单是作者的“谁给自己减负,谁就是自愿退出竞争“的这个结论,就显得十分强行。
某个家长给孩子报8个辅导班=不报班就是自愿退出竞争?这是反向给辅导机构做广告吗?
再看第二个例子↓:
一个妈妈放弃30万(没有考证)在家带娃,说明什么,说明母爱无私。
但是没钱的孩子,怎么就回家打游戏,玩泥巴了?小时候,笔者的父母都是上班族。我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做作业,一般6点放学,可作业量基本是要写到9点的。
上世纪90年代,我家买不起游戏机,但我也从来不玩泥巴。
可是他们就敢说,“至于没钱的家庭,孩子只能回家打游戏,或者在工地上玩泥巴了。”这样的结论真不知道是怎么来的。
至于这一句话,“在快乐教育的体系下,寒门难再出贵子了。”更是空穴来风。
首先,减负就=快乐教育吗?
君不见,现在媒体上都在报道,现在学生的课业书本都要用行李箱装了。
然而,作者就说是这样的压力,就叫“快乐教育”,不知道背着这样书包上学的孩子是否真的快乐?
其次,“寒门难再出贵子了”……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自然会多一些好的教育资源,可这样激化矛盾,带节奏,真的好吗?
再次,作者又打出了励志牌,寓意只有好好读书,就能找到快乐!
的确,有很多孩子不爱学习,但这和减负又什么关系呢?
难道所有的孩子都得抱着本书死学,就能身心健康,快快乐乐吗?
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是一些高中生受不了学业的压力,跳楼自杀,离家出走……
中国人崇尚勤奋好学,所以媒体不会写靠天资聪颖拿到满级分的故事,也不会写有多少认真学习但不擅读书的学生落榜的故事,只会用各种“勤能补拙”“人定胜天”的传说,在学生与父母的心中构筑“努力必有回报“的神话。
可是,真相是什么?真相是读书的天分确实有高下,有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轻轻松松考了985的,也有那种寒窗十年仍考不上大学的。
但这就代表人天生有高下,有些人就是无法成功吗?
我相信人的读书天分有高下,不代表我相信人的天赋有高下。
我相信每个人的天赋落在不同面向,不断努力后仍无法拿到好成绩只代表这个学生不擅读书,但不代表他没有天赋。
所以一个孩子如果不爱读书,那很正常,可能他在别的方面有天分,你说读书是最高级的快乐,赶鸭子上架,让莫扎特学高数,让贝多芬背古文,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吗?
然而就是这样的逻辑,作者还大肆发挥,甚至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教育的真相,越来越激烈
在这篇文章的论调中,作者提出,因为中国减负措施,导致了国家的落后。
举例有:
来,我们逐一揭露这些例子的谬误。
首先是韩国,作者说,我们“放慢了基础教育”,不知道是怎么来的。
从1988年到现在,义务教育得到了大力的普及,高中、大学也开始扩招,机会增多同时,也是学也负担的增多。
过去初中才上的方程,现在小学就要学了,过去大学才教的微积分,高中就涉及到了。
这叫放慢吗?
再次,难道韩国人说“四当五落”,中国就没有吗?中国更甚,不行?百度一下“衡水中学”。
在一则网上调查报告中,我国有38%的学生有失眠现象。大多初中校园晚修时刻定死在9点半下课,毕业班更是在 10点多才下课。
高中的有些更离谱,为了高考,很多孩子都会挑灯夜战到深夜甚至清晨。
作者说日本“平成养豚”,有30年的时间没有诺贝尔,是因为和教育宽松所致。
这里就有两处逻辑矛盾。
一是“平成养豚”的原因,和GDP下滑的原因,不是教育,而是房地产泡沫,日本经济衰退,陷入了20年的滑坡。但是,作者就强说是教育。
再次,是诺贝尔,要知道不是小孩考上大学就能拿诺贝尔的,拿不到诺贝尔的这30年,日本的科学界,恰恰是以前被“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科学家所占据。
我国为什么几百年来诺贝尔奖的取得者等于“0”,不就是学生们只知埋进书堆麻痹地写算,等着课堂上教师“填鸭式”地喂养。社会上才呈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吗。
可是作者就能颠倒时差,把上一代的不幸转嫁到这一代来,目的只是加强论调,全然不看客观事实!
更可气的是,他还拿中国举例,说奥数拿不到奖了,经济发展是因为一大帮填鸭式的人创造的。
作为被“填鸭式教育”过的人,我们深知现在的孩子压力不比我们当年差,学业负担不比我们当年轻,在我读书的时候,同学都是高中才近视的,而如今的孩子,从小学就戴眼镜了。
我想说,奥数拿不到奖了,正是国家对教育问题的正确看待,知道书呆子是没有用的。
至于经济的发展,那是14万万的中国人民集体创造的!
所以这些和“减负”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是,意淫出来的关系。
作者问:
“1911年,周恩来在教室朗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19年,我们的教育部长说:“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
108年来,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我也想问,1911年的周总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读书,和2019年,教育部部长说孩子压力太大,要减负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108年,我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经历了一些不要底线的营销号,轻松激发下读者情绪就可以吸引大批流量,然后摆出高傲的姿态,把那些用心做内容的人踩在脚下。
教育部减负30年,被营销号一夜带回解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