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蹊
没有多少中国家长不痛恨自家的小孩沉迷于游戏的。
然而,两会期间,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丁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表示,青少年沉迷于手机原因,主要是因为家长!
“很多家长自己懒,才会把手机丢给小孩,来解放自己的时间。”
2017年6月1日,某中学的初二男生因为手机被父亲没收,索要未果后,自杀跳楼。是游戏酿成了这个悲剧,还是父母酿成的这个悲剧?
让我们听听孩子的看法,或许你会有更深的理解。
1. “洪水猛兽”从何而来
游戏是不是洪水猛兽、是不是精神鸦片、是不是荼毒孩子身心的罪魁祸首?
一直以来,家长就和孩子们争论不朽。
上个月的22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
通过六个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九个年级、以及3000多的学生样本,向我们客观讲述了学生和网游一些误区。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51.5%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喜欢玩网络游戏、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高中以后才接触网游的仅有4%。
也就是说,目前绝大部分的孩子都会沉迷游戏,但通过这些孩子的家庭分析 ,报告揭示了孩子关于网络游戏的几个真相,包括:
1、近七成父母通过时间约束孩子游戏行为,成绩好的学生家长管理更有方;
2、孩子愿与父母主动谈游戏,但仅有一成父母陪伴孩子玩游戏;
3、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多来自忽视型和专制型家庭;
什么是“忽视型”家庭,什么是“专制型”家庭?
报告中提出,在民主型(父母孩子互相尊重)、溺爱型(父母一位满足孩子的要求)、忽视型(因各种原因对孩子无法给予及时关注)、专制型(对孩子的控制欲极强)的四个类型的家庭当中。
那些来自忽视型家庭和专制型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沉迷网游,而且其玩游戏的时长普遍更长,令我们想不到到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的越严,孩子花在网络游戏上的钱反而更多。
因为那些开明的家庭,往往会采取设定规则的方式,如规定游戏时间、监督玩游戏时间、规定某些类型游戏不许玩等方式,来和孩子订好“契约”,而孩子也有较好的学习成绩。
反之,在那些管教严苛的家庭中,父母采取“严防”的措施,反而会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这些孩子往往会通过隐瞒等方式来应对,玩游戏的时间并不会减少,所以成绩也相对较差。
而在忽视型和专制型的家庭中,报告也显示,这些家庭关系普遍都不太和谐,经常发生争吵、或者是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孩子等情况。
从这图,我们可以看到,亲子关系很好的家庭,孩子能正常使用网络的比例为 81.9%,而亲子关系很不太好的家庭比例为 63.0%;相差 10 多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于许多新闻报道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沉迷网游”结论不谋而合。很多情况下农村家庭的现实就是:老人、孩子,加一条狗。
而那些外出打工的家长,或是出于联系老家,或是出于对孩子缺乏照顾愧疚,往往会给孩子买一个手机。
于是乎,很多农村学生的日常是,白天上课睡觉、晚上通宵打游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而老人们往往只管饭和安全,手机,是他们管不住的,更多的时候,老人也不懂手机。
所以说,把孩子推向游戏的,其实不是那些该倒闭的游戏公司,而是缺失亲情所的家庭!
2. “洪水猛兽”从何而来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当这句话用在“网瘾少年”身上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两个对立面,一个是视电脑、手机为洪水猛兽,恨不得砸了它们的家长。一个是苦苦哀求家长把手机还给他们的孩子——因为在一个缺少倾诉的家庭,孩子真的可以把手机看到比命重要!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小孩玩了游戏后性格大变:暴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
诚然,这也是和一些不良游戏内容的诱导有关的。但更多时候,这些情绪是家长一种的冷漠传递。
因为在一个缺乏良好沟通的环境下,游戏成了他们主要的精神娱乐来源,我们很早就知道,从孩子手中抢走他爱吃的一个零食,可他们会大哭大闹;而成年后,家长突然把电脑、手机关了,你猜孩子是否会暴躁?
答案是一定会暴躁、焦虑。
这源于小说、早恋和游戏能“大行其道”共同特征:他们能给孩子的,正是部分家长给不了的;
他们吸引孩子的,正是家长不能吸引的。
所以他们在时,家长们恼怒,他们被夺走时,孩子们狂暴。因此,我们能断定的认为,手机、游戏、网络就是洪水猛兽吗?
政协委员丁磊面对采访时说:事物都有两面性,游戏摆在那里,你用好了,是休闲娱乐的好帮手,但是你若滥用,就会“杀人于无形”!
这就相当于一把刀一样,你用它砍人,它明显是坏的,但你用它切菜呢?享受美味的时候你就要感谢刀了!
诚然,手机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能不能用好、用来干什么,关键看人。
每一个年代都有被视为毒害孩子的“精神鸦片”,70年代叫早恋,80年代叫小霸王、90年代叫小说漫画,现在,就叫手机、网络。
当手机刚出来的时候,我们都说,现在的小孩,怎么都玩手机呢?手机是个坏东西!
但渐渐的我们发现,成年人也离不开手机了,上下班、同学聚会,闲暇时间,自己也忍不住掏出手机玩。
所以说,害人的不是那些“手机”本身。危险千万条,“自律”第一条!
这个自律,说的是孩子,同时也是家长。
但家长,也很难。
3. 寻找破除“网瘾”的答案
平日工作繁忙,又要照顾儿女,这是多数现代家长的写照。更令人身心俱疲的是,过长的工时,要又顾好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年代里,抚养一个家庭,总是令人倍感艰辛。
的确,现在物质生活的优渥远好于过去,但是现代家庭的担忧,从来没有减少过。成年人的世界,也越来越难。
孩子玩游戏怪家长没教育好,那家长承担的生活压力又能怪谁呢?
所以一味帮孩子说话,就很公允吗?其实都不公允,而且都很偏颇。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事实上,在这个结构中,没有人可以脱身。
当然,我不是要说“人人有责”这种陈腔滥调。而是认为,“同理”才是最重要的。一味把很多问题外包给另一群人,这样的恶性循环,并没有办法让大家都在乎的事情,做得更好。
家长把教育推给学校,学校再推给社会,社会又推给家长。这样的循环,如果只是一直强调责任归属,根本毫不济事。
因为,鸡生蛋?蛋生鸡?完全就是个假议题。如果我们还关注孩子,我们真正应该在乎的是“鸡生下蛋的过程、蛋长成鸡的过程”。
所以,如果家长们真的想让孩子放下手机,或者改善家庭。首要的任务,便是先丢掉那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接者,试着在孩子喜欢游戏、网络、小说中,找到自己也能享受的机会。
因为“网络”和“游戏”已经成为现在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电子游戏都要成为奥运项目的今天,家长们不可能单靠防、堵、禁来“保护”孩子, 因为愈禁止反而可能引起更大的好奇心,容易诱发孩子躲避父母亲,更加主动的接触这些内容。
再加上,以为高控制、说道理能围堵网路成瘾的态度,更会推动孩子向封闭内心的生活走去,不想与人多有接触。
所以说,只有父母先放下架子,多一点点的用心陪伴、与孩子共同面对并从旁引导,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