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的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中国代表队无一人获得金牌,坊间也议论纷纷,功利、兴趣、教育、学术研究……“金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作者:木蹊
就在上个月的2号,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简称RMM )闭幕,最终成绩揭晓,色列选手排名第一,中国队共获4枚银牌,无一人获金牌。
比赛成绩公布后,网上持续引起了争议,很多网友对“天生数学好”的中国队失金表示不满,有文章称,中国队在RMM上的失利,是因为教育部取消了奥赛和升学挂钩,甚至,还有人称“我反对快乐教育”。
对此,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参加过奥数考试,但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想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 学奥数,真的快乐吗?
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奥数考试的孩子,一直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我没学过那么“变态”的东西。
在我上小学的那个年代(99年),奥数,还不是什么被追捧的东西,坊间也没有什么训练辅导班。但当时,数学老师会组织一些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参加什么“奥数活动”。
刚开始,我也去听了课,题目很难,类似“9216可写成两个自然数的积,这两个自然数的和最小可以达到多少?”这样的题目。
问题下来,同学们面面相觑,表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题目,不过,还是有极个别聪明的同学想到了答案。我们都觉得很牛,鼓起了掌。
后来,老师就教了我们一些解题思路,听完之后,表示很神奇——原来这道题还能这样解!只不过,这样的兴奋,很快就被大量的“套路”灌输给冲淡了。
总之,作为一个只上过两节课的“不够聪明的孩子”,我很幸运,因为我可以选择不再参加这样的活动。
也许你会说,我没上进心。但我想,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要我去学并不擅长的东西?
又不是智商爆表,能考上大学就可以了。
所以对于身边什么化学竞赛、数学竞赛拿过金牌的同学,我只是“嘴上羡慕”——可能他们会在高考中加分,会获得什么保送资格,但实际上,他们过得“很不开心”。且不说和朋友、社会交流的时间比较少,就是超出同龄人的白头发就够让人揪心了。
至于后面,老师说学好奥数能锻炼思维、增添智慧、提高各方面能力等激励之语,我现在想来,这恐怕是一个数学爱好者的自我安慰。毕竟成年后也见过很多传说中的“学霸”,大蒜和大葱都分不清的。
2. 辅导班和家长
本来,我觉得自己已经和奥数没有什么关系了。
但前些天,网上流传一篇名叫《作为一个奥数金牌选手的家长,我坚决反对快乐教育》文章,又想让我勾起了童年的回忆,忍不住,想为这位作者的孩子说几句话。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很骄傲地表示,自家孩子拿过两枚全国总决赛的金牌和银牌,还有多枚省级金、银牌。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奥数,是通向数学更聚焦、更强力的切入点。它肯定不适合所有人,但是如果把这条路堵死,那必定是巨大的损失。
我十分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自己不知道请了多少名师,耗费了多少心血,才培养了一名为“摘金”而生的优秀学子,怎么国家就堵死了“优异学生和天赋型选手的出路”了呢?
似乎,很多家长们对于官方“一刀切”的“减负”方法似乎并不领情。
2016年,《中国青年报》展开一项调查,57.0%的受访者认为奥数竞赛成绩成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50.8%的受访者表示是奥数与升学挂鈎,并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和利益链。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中,80.0%的受访者是家长,7.6%的受访者是学生。也就是说,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能通过“奥数”来敲开名校的门。
而在那篇反对“快乐教育”的文章里,作者也强烈反对了教育部取消奥数竞赛和升学挂钩的“一刀切”做法。
她援引了美韩两国“英才教育”体制,及不少研究者出身IMO(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等竞赛奖项的例子。表示许晨阳、袁新意、张伟等中国的数学界新生领军人均出身奥赛,因而认为取消奥数教育的决策是错误的。
难道教育部真的错了吗?其实,教育部这次真的是用心良苦:
早在2013年,网易数读就发表一份数据报告:在举国奥赛体制下,中国奥赛选手在成年后鲜有学术上的过人成就。
而据《中国科学报》2012年的报道:
中国奥数选手在IMO获奖以后,很少有人继续从事数学研究;
中国154位IMO参赛者中,将数学作为终身研究职业的仅在10位左右,而且大多都在国外发展;
除了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在他31岁时获得了菲尔茨奖,其余皆无重大科学成就。
以上种种数据都说明了,“奥数”真的对孩子的发展帮助不大,对国家崛起的贡献也不大,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乱象”——越来越多的辅导机构,靠着“奥数”,忽悠家长们都把孩子送过去学习,并缴纳高额的“补课费”!
而当升学考试和奥数挂勾,自然就是负面影响居多——因为家长只会看到学奥数带来的利益,而无视孩子本身是否有能力和兴趣。
正如文章中这位作者,通篇强调了奥数帮孩子“理解了许多社会问题”,可惜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例子,更没有问过:孩子,你爱不爱学奥数?
话说到了这里,我又想起了当小学老师的话:学好奥数,能锻炼思维、增添智慧、提高各方面能力……
回想起来,我的小学是幸运的,因为老师征求了孩子们的意见,要不要学奥数?而不是现在的全民学奥数。我想,这更符合教育的本质——因材施教。
3. 金牌,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可怜完现在课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小学生之后,我想再谈一谈“金牌”。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金牌”有着疯狂的迷恋,至少“奥数”丢金,就已经上了好几天的热搜,尽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学过奥数。
我想这是最可怕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奥数”强国,而不是一个教育强国!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成IMO的霸主。从1989年到2014年,中国队25次参赛,拿了19次的团体第一,11次个人金牌。
但我们的教育投入呢? 据统计,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是4.25万亿人民币左右,人均教育经费仅有3100元。
邻国日本呢?1560亿美元!人均120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7800元)。美国呢?9500亿美元!人均290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9万元)。
日本拥有26人获得诺贝尔奖,亚洲第一,至于美国,不仅诺贝尔奖世界第一,更是拥有哈佛、耶鲁等顶级名校。而中国,“奥数”金牌第一。
请问,这样的金牌,有什么意义?
冰心说过一句话:“冠冕,只是一时的光辉,却是永久的束缚!”抛去和我们生活并无关系的奥数金牌我看到的是:
我们的数理化看的外国孩子脑壳儿疼,但诺贝尔奖基本没有;
我们将英语作为学生必修,能看得懂外国网站学生却的很少;
我们的家长和辅导班们,拼命鼓励孩子“被辅导”,却不理会孩子是否真的有兴趣。
如果金牌的代价,就是这些。那我想说,我情愿中国一块“金牌”也没有。
1958年,我们把所有的木头都用来烧钢铁,只为了一个“超英赶美”,结果呢?
1993年,马俊仁给他的弟子王军霞打下兴奋剂,只为了一块田径“金牌”,结果呢?
2019年,我们回归素质教育,取消了“奥数竞赛”,结果呢?
我庆幸,我们终于失去一块金牌了。
这样,我们才把办奥数的经费拿去办学校,让更多的孩子,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 ;
这样,我们才能把搞奥运的经费拿去修公园,修体育馆,让更多的市民,拥有锻炼身体的地方。
这样,我们才可以逐步抛开那些 “面子”,看看我们的“里子”……
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希望,我们可以是这样的。
因为我只想有一天,能告诉我的外国朋友:我们的城市有很多可以免费健身、休憩的公园;
我只想有一天,能告诉我的外国朋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只想有一天,能告诉我的外国朋友: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国家,这里有最完善的社保、最干净的空气、最先进的医疗,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