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钱随便吃,“一元厨房”刷爆朋友圈:这是中国的最温柔的地方
来源: 世界华人周刊 海外观察第一站  日期:2019-02-28 21:19:38  点击:2027  属于:海外观察

 

者按:在每个城市的不起眼处,总有一间“生命的厨房”,那里虽然没有山珍海味,却收藏着人世间最温暖的寓意——吃饭,活下去。

 

作者:木蹊

 

你吃过最便宜的餐馆是什么样子?

 

在江西肿瘤医院附近,有一家“一元厨房”,这里的菜荤素皆有,用料扎实,大多还只卖一块钱,还有便宜的,5毛一份,甚至免费,就连最贵的肉菜汤,也不过两块钱。每天一到饭点,这里总是排着长长的队……

 

难道这样开店不会亏本吗?面对医院门口来来往往的病人,餐馆的老板——年过六旬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答案。

 

 

1.寒冬里的“生命厨房”

 

 

回忆起自己开店的动机,67岁的农民万佐成显得一脸无奈。

 

2003年,万佐成和他的老伴熊庚香,来到南昌市毗邻江西省肿瘤医院的小巷里炸油条,麻圆等小吃,以此维持生计。

 

 

渐渐地,越来越多附近医院的患者家属们,开始光顾到这个小小的摊位,并口耳相传——这家油条特别实惠。

 

油炸的事物并不健康,可比起医院里价格高昂的“营养套餐”,那些为看病就掏空积蓄的病人及其家属,也没有办法,一根油条,两个麻团,虽然没什么营养,可它“顶饿”,还便宜……

 

 

渐渐地,小摊的生意好了起来。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病人的家属大着胆子来询问夫妻俩,是否可以借用炉子烧点菜。夫妻两人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这便是“一元厨房”被迫营业的开始——急人之所急,需人之所需。

 

 

在此之后,每当万佐成忙完准备收摊时,总会有在肿瘤医院治疗的患者家属们前来借锅灶炒菜。

 

肿瘤疾病的治疗,花费巨大且住院时间很长。家属们都觉得,附近能有这样一个灶台可以做菜,既可以让病人吃得放心,又可省去不小的花销。

 

 

最开始,夫妇二人本并不打算对借用灶台的家属收取任何费用。

 

然而,随着来询问求助的病人逐渐增多,为了维持煤炭和生活用水等基本开销,他们才决定收取每道菜1元的费用,到了过年期间,就免费开放。

 

2. 点亮自己 照亮别人

 
 

2003——2019,16年来,这家小店从未涨过价,同时,这家“1元厨房”也坚持着24小时不打烊。

 

为了满足不同家属的需求,万佐成夫妇基本上凌晨3点钟就要起床,直到晚上10点才能回家,每天睡五个小时左右。“以前凌晨一两点就起了,现在年纪大了,早上起得稍微晚一些。”

 

熊庚香说:“我只是一个凡人,能做的太少,希望他们在这暖和一秒是一秒,开心一分是一分。”

 

有一次,万佐成遇到一个男家属,家中两人都患了癌症,经济条件非常困难,饭都吃不起。夫妻俩就免费为他们做饭,打饭、炒菜都不收钱……

 

 

2018年的元旦时节,一名黑框眼镜、头发凌乱的年轻姑娘拎着装有碗筷和调料的水桶,低头缓步来到“一元厨房”。她狠狠地搓了搓双手,开始了自己在这“一元厨房”里的最后一次烹饪。

 

对于正常病人来说,得知出院的消息必然喜上眉梢,然而对于许多癌症患者而言,出院或许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这个烧饭的姑娘,当时只有18岁。因为母亲突患癌症,这个普通的家庭一下子债台高筑……为了照料亲人,小姑娘选择了退学。几个月来,医生的每一次看诊都让她心神不宁,只有在为母亲煲汤时,她才能安心一点。

 

就在当天女儿烧完饭后,老两口和一些患者家属自发地陪着这位小姑娘来到母亲的病床,向她告别。母亲的病情已经严重,随时都有可能离开。当她看到女儿和一群陌生人前来送别后,脸上已没有任何血色的她,眼角开始闪动出泪花……之后便昏睡了过去,一动也不动。

 

 

从中年,到老年,在16年的漫长时光里,夫妇俩已经见证了无数的生离死别,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前来烧饭的家属和患者。他们总是微笑着的,尤其是在癌症病人和家属面前。只不过,人们没有想到,这对一直乐观开朗的老两口,在生活中也遭受着同样沉重的打击。

 

2007年,万佐成的儿子经过几年打拼后和家里人东拼西凑,开了一家木炭厂,无奈经营不善,两年后,木碳厂倒闭,万佐成的儿子也因为精神受到创伤,在家卧病多年。为此,夫妻俩花了40万,也没能治好儿子的病。

 

“我儿子能吃能睡,也能跟人说话,怎么会有精神病呢?”熊庚香问医生,但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

 

 

家里已经没有多少积蓄了,但“一元厨房”仍要营业,如今煤炭,燃气都涨了价,厨房的成本每天也要三四百元左右,按照每道菜收取1元钱的收入,小摊的收入基本上和开销是持平的,基本保持着“不赚也不亏,亏也亏不了太多”的情况。

 

女儿说,要不把这破摊子收了,又累又费心,还不如干点去别的赚钱的活。可以一想到自己走后,这些病人的家属,就找不到烧菜吃饭的地方,老两口就犹豫了。

 

 

他们害怕自己的离开,不仅会让病人和家属们无力支撑过高的伙食费,更会丧失对生命的希望,因为他们的家中,也有病人,他们知道,这些家属正在遭受多大的苦难。

 

“你们脑袋得了病!”,女儿气急败坏的向老两口发出抱怨。

 

 

可万佐成却说:“我们也不需要多少钱,帮人家也是一种快乐,能帮到病人和家属,我们就很高兴。”

 

2016年12月,做过15年乡村教师的肖爱梅被查出患有乳腺癌,来肿瘤医院后,她把每天的生活成本精准地控制在10元内——8元钱的菜、肉,2元钱的香蕉。

 

 

经过半年的治疗,她已经花掉12万元,积蓄所剩无几:“医院餐厅最便宜的素菜一份6元,我吃不起。”

 

当她第一次来到万佐成的厨房时,老万就热心的询问她情况,并对她说:“当你发现癌症时,要乐于接受,要有自信。”说着,就将切好的肉片倒进油锅……

 

 

严歌苓曾在《芳华》中写道:“一个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如果说善良也是一种病,或许,他们已经病入了膏肓。

 

十几年来,夫妇俩从来都没打算结束这个赚不到钱的生意:“如果以后干不动了,就雇人照看这些炉子,我想多做点好事,下辈子修个好好的儿子。”熊庚香这样说道。

 

 

3. 最简陋的饭摊 最高贵的灵魂

 

 

城市中究竟还有多少温暖?

 

在北京的百子湾立交桥下,有一个不知名的老大爷,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着卖15元15个菜的自助餐:木须肉、红烧肉、皮肉冻、青椒肉丝……

 

 

“随便吃”、“吃到饱”,是他的口头禅。

 

 

因为他,每天周边的出租车司机们,才有了一口热饭吃。

 

 

因为他,城市的忙碌者们才省得下每个月房租水电的支出。

 

 

面对镜头,这位大爷一度羞涩,说:“拍我没用,我要退休了,多拍拍这些城市的打工者们……

 

善良又何止一处呢?可惜的是,善良也面临着退休。

 

回到万佐成的老房子里,我们看到他的卧室堆满了捡来的老式家具,墙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电话号码。

 

 

这些电话号码都是患者家属留下的,他们希望,夫妻俩能有一天也可以去自己家看看,也好报答夫妻俩提供的那么多帮助的。

 

想起去年来过的那个没钱吃饭的男人,万佐成回忆:在复查的时候,医生告诉他“大限已至”。后来,男人就过来跟万佐成告别:“老板,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这些年,老两口总是想起这些生生死死的故事——想起一些人,又遗忘了更多的人。

 

夜里11点,是他们在忙碌一天后,可以躺下的时间,夫妻俩熄掉了卧室的灯。一墙之外,原本嘈杂的医院,寂静如夜。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