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蹊
最近,因翟天临而火的“知网”,再次被推上峰尖浪口,原来,“知网”被苏州大学法学院一名学生告上法庭,原因是该学生只想下载一篇7元的付费论文,却需要先充值至少50元钱,而且,剩余的金额还无法退回……
1. 学术资源网站应该收费吗?
近日,苏州大学法学院学生小刘,因最低充值限额问题,起诉了中国大陆最大的学术数据库中国知网的运营商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根据财经新闻的报道,当事人小刘与2018年5月25日在知网下载名为《中药》的文献时,网页提示需付费7元人民币。然而,小刘在付费页面,却看到了所有充值方式均设置了最低充值限额——50元人民币。
无可奈何的小刘只有在购买后,再向客服提出退出剩余42元的要求,客服却表示退款需手续费且程序复杂。沟通无果后,小刘一怒之下,就将知网告上了法庭,作为法学院毕业的他,一下子就认定知网的这番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在这里,我们还要科普一下知网,按照官方解释,“知网”是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的主要访问平台。
它始建于1999年6月,“知网”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它依托其主导产品《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具有垄断地位的,集各种全文学术信息于一体的网站。
它有多牛呢?
据知网公开资料显示,其平台签下期刊8000余种,独家和唯一授权期刊达2300余种,实现核心期刊独家占有率90%以上。
90%以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知网处在中国知识界无人能撼动的霸主地位。
后来,因为企业性质的调整,知网及母公司“同方股份”就开起了疯狂盈利模式。
据钱江晚报报道,针对个人用户,知网采取按篇收费与按页收费两种标准。按篇收费价格为每篇7.5至25人民币/篇,而按页收费则为每页1元人民币左右。
而对于高校或图书馆等团体客户,知网则采取按年包库的方法。以山东大学为例,中国政府采购网显示,其2017年12月21日成交的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采购项目,最终成交金额高达117.9万元!
依照这种模式,仅2017年,知网就为这家上市公司带来了1.96亿元的净利润。
1.96亿元净利润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别说是这是同方股份的一个小业务,很多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恐怕都做不到,知网是真正做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平台。
然而就是在这种光辉成绩下,知网也数次因涨价与高校发生冲突,并曾涉知识产权侵权。
2. 资源垄断与知识付费争议
根据知网公告资料,知网收录的文章,一部分来自其购买版权的期刊,其余部分则直接来自原作者,对于来源期刊的文章,知网并不向文章作者支付费用。
那原作者呢?这正是猫腻所在!
最让人意外的是,知网居然不给原作者发放稿酬!
知网官方稿酬标准为:
博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面值4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10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
硕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面值3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6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
然而却被不少网民指存在稿酬拖欠、数据库本身收费过高等问题。
早在2008年,知网就曾因库侵犯学位论文著作权,被182名硕、博士联合状告:要求停止侵权,给与报酬。
这些学生说,发现自己的学位论文未经许可,就被擅自收入同方知网“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对外销售牟利。
怎么牟利的呢?原来,知网上通过“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提供论文的在线阅读和全文下载服务,向广大网络用户收取高额费用!
可知网怎么解释的呢?知网说:这些钱不是给了吗,我们明文规定,会给非专有使用权的博士论文稿酬为100元稿酬+阅读卡。但是微博、知乎却有许多博硕士生表示自己既没见过100块,也没见过阅读卡。
所以我们想问,这写钱和卡到底给到谁了?
3. 知识付费不是耍流氓
据财联社报道,早在2017年,知网净利润就高达1.96亿元,毛利率高达61.23%,其背后依靠的,就是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同方公司的雄厚实力。
知网的行为对于读者每次在知网上下载文章,都会进行收费。可见“下载服务”,正是知网获得高营收的主要方式。
从作者的角度而言,知识付费本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因为每一名作者的每一项成果都来之不易,其背后是巨大的投入和成本,我想每一位从事学术相关工作的同仁都能理解这一点。
但知网不同,知网本身并不从事知识的生产,而只是知识的搬运和展览。用户向知网付费,可知网并不会把这笔钱转赠给论文作者,而只是归入自己的盈利,因为所谓知识付费充其量只能称为知识的运费。
更何况就是这一点点的运费,知网还会想尽办法“扣”下来,可以说知网,也如同一张织网,兜住的,是无数人的利益。
何况我们知道,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或者信息的搬运,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至少不会是如此高昂的单价。
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像《纽约时报》上的一些深度文章,质量比起知网的优质论文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更遑论那些“百家号”的咨询垃圾了。
而以知网一篇论文10元计,《纽约时报》每个月会员费至少300元才算打平,可事实上《纽约时报》一年的价格才300元。
事实上,在2016年前,山东、云南、湖北等地多家高校,就曾因知网数据库续订价格过高,而停用知网。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发布了知网停用的通知,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称,2000年以来CNKI公司对该校的报价每年涨幅超过10%,从2010年到2016年的报价涨幅为132.86%。
2016年3月,北京大学还在官网上贴出“知网即将停用”的通知,并表示:“不向商家过分的涨价行为轻易妥协!”
因此,知网这种所谓为高成本学术资源支付高额使用费的逻辑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它的高价、它的垄断行为已经伤害到了学术发展,与其说它是知识的传播者,不如说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阻碍者。
每次10元的付费,最多1毛钱是给作者和期刊的回馈,9毛钱是知网运营的运费,剩下的都是知网所有者的狮子大开口。
4. 寻找新的模式
其实不止知网,国内的万方、维普,国外的Science、Wiley、Elsevier、ebsco等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收费模式,常常引起业界和学界的不满。
据中国教育报刊社,以中国高校图书馆打交道最多的数据商之一“爱思唯尔”为例,国际数据商巨头年复一年地涨价,是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购置费飙升的重要因素,并且其涨价幅度,常常到了令高校难以接受的地步。著名科技新闻网站Sciencealert则评价: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难以置信的、利润丰厚的商业模式”。
但知网却为自己辩护称,如果应用广泛的数据库把期刊全部免费,会直接冲击期刊发行,进而损害期刊的根本利益。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背后都有某种盈利模式。
而我们认为,像知网这样的学术数据库,理应微利经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漫天要价。
一则,它汇聚的学术成果并不是自己生产的,它只是公共知识的搬运集散地,没有理由将那些公共资源拿来攫取暴利。
二则,虽然它要向期刊采购一些学术论文,向论文作者支付一定稿费,但是,也有海量论文资源是作者低价乃至无偿共享的,有偿采购与无偿使用两相抵消,经营成本并不会很高。
可惜的是,对于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知网,可能并不接受这些意见,尽管法院做出了要求知网退还金额的判决,但截止到目前,我们登录中国知网充值中心,发现最低充值限额依然存在。而当记者询问知网时,得到的答复也只是:正在研究……
价格,垄断,知识的公共性.....但这些结症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学术知识是否应当收费,若收费应当如何收费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