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过年好!今天是大年夜,世界华人周刊在这里给大家拜年啦!祝您猪年大吉,猪(诸)事顺利,此刻,你应该已经准备好了团圆饭,和亲朋欢欢喜喜地一起辞旧岁了吧?我们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们,也准备了特别的“年夜饭”奉献给大家,只想告诉你,天南海北,我们与你同在!
荠麦青青•内蒙古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中国人心中,“过年”是最隆重、最有凝聚力的仪式。
年关将近,在内蒙古的广大农村牧区,很多家就开始杀猪宰羊了,仗义好客的内蒙人有的要接连宴请好几天亲朋,大口喝酒,大碗吃肉。
李白的《将进酒》里所写“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虽然是以夸张的手法在表达豪情万丈,但在我们内蒙的蒙族聚居区,这种痛饮如注,豪气干云的场景,是款待宾朋,佳节团聚,以示祝祷的一种最热情直接的表达方式。
在我们蒙汉满集中的地区,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很多习俗已经趋于一致,过了小年,就开始蒸馒头、蒸豆包、扫房、贴春联等一系列迎春活动。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大快朵颐之余,绝不能将剥掉的糖纸、瓜子皮等清扫出去,否则就意味着破财。
丰盛的年夜饭,飘香的奶茶煮起来,喷香的手扒肉炖起来,菜品的种类只能与往年持平或者上涨,这样就意味着日子越过越富有。
但能让年夜饭达到高潮的,往往是纵酒放歌热舞的那一刻:“金杯银杯斟满酒 ,双手举过头 ,炒米奶茶手扒肉 ,今天喝个够……”天性乐观豪迈的蒙古人,用最酣畅淋漓的方式敬祝天地与亲朋。
惟河清海晏,方物阜民丰。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各民族兄弟姐妹心手相牵,共筑美好家园。“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张老六•福建闽东白水洋(现居台湾)
我家的老房子是具有福建古建筑特色的夯土夯筑楼型,外墙是粘土夯造,内阁是榫卯结构,是父亲一手建造起来,已有50余年历史。
每逢过年,一座老屋就住满祖孙三代60余口人。
厅堂里的一桌年夜饭,成了一个血缘宗族几十年同心合意的缩影。
白水洋地处高山,境内群峰盘结,常年雨雾交织,湿气较重。为袪湿气,几道除湿活血的菜便成了餐桌上的角儿。
一把青草药,一只家禽,文火清炖两个小时,草药的清香纳入肉质的甘醇,逢年过节少不了这道清甜汤品。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养>主题,将白水洋千年药膳硬菜搬上银屏
鸳鸯果,因白水洋是鸳鸯的故乡而得名。
此果在初冬时节采摘,经过浸泡、曝晒、磨壳等几十道工序,最终做成薄如铜钱的干品。
食用时用沸水煮开,沥干后用五花肉、姜蒜,再佐以酸辣调味爆炒。脆而不碎,入口伶俐,一道可袪湿疹的天然美食是当地名品。
除了做鸳鸯果,各家各户小作坊也自酿黄酒,黄酒用来宴请宾客,酒糟却是百变佐料。
小芋头蒸熟去皮和地瓜粉揉成团,推成条状入锅,加入泥鳅和酒糟熬煮而成的佐料,一道健脾活血的“酒糟泥鳅芋头面”即成。
芋头面的柔滑,混着泥鳅的浓腥和酒糟的醇厚,在唇齿间释放流转,久久不散。
新春佳节,还少不了一道春季点心,秋菊粿。原料是田中野秋菊和蒸熟的大米捣锤而成。
秋菊粿按成巴掌大小,两面煎成金黄酥脆,入口即是缠绵的稻香和草香,二者相依相畏,在味觉中延展。
年夜饭,是一份中国人对地缘和血缘近乎执念的仪式感。
它不重于丰俭,重于向子孙传递祖先根源与血亲情结。
感谢这份传承的仪式感,让奔波一年的中华儿女有个神圣而温暖的港湾。
朗博•东北(现居甘肃)
生在东北,长在西北。
小时候,父母支援边疆,来到甘肃。
一个大家族,就我们一支在西北扎根,难免形单影孤。
也许,只有饮食习惯,提醒我们还是东北人。
年夜饭亦如此。
吃年夜饭的时间还是保留着东北农村的习惯,下午4点。
吃饭前,轰轰烈烈放一阵子的鞭炮。
然后,开吃!
凉菜不外乎就是猪肘子、牛肉、松花蛋,几乎全是荤。
凉拌的素菜只有咸菜。
本来嘛,以前东北农村也没什么鲜菜,只能如此,于是就成了生活习惯。
有炖鱼、小鸡炖蘑菇、酸菜炖猪肉。就是一个炖!
为什么要炖,东北农村人多锅大,方便热闹。但我们感受不到。
当然,也有炒菜,只是黑木耳炒肉,或黄花菜炒肉。反正都是干菜。
吃完年夜饭,只是到了傍晚,于是一家又开始包饺子。
午夜12点,又开始轰轰烈烈放鞭炮,煮饺子了。
年年如此。
最让人难忘的,就是酸菜炖白肉。
深秋时,就把大白菜洗净,摆放大缸中,撒盐,加水,压石。
到了深冬,就能吃了。
东北西北的天气很冷,缸里全是冰碴。
伸进去捞酸菜时,犹如针刺一般。
捞了出来,也要凉水洗三遍,才能把酸腐味道去净。
母亲说,千万不能用热水洗。
小时候,我试过,水太冷了,就看妈妈在冷水中操作。
洗完以后酸菜无论炖菜,还是包饺子,都酸爽浓香,特别开胃。
这菜便是年夜饭最受欢迎的菜了。
如今,母亲年岁已高,身躯佝偻,再也做不动年夜饭了。
年夜只能在饭店去吃,再也没有什么味道了。
酸菜炖白肉,以后恐怕再吃不到了。
霍耀林•陕西(现居日本)
无论人在何方,身在何处,家,永远都是陕北的味道。
陕北的过年,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压岁钱,一样不能少,一个不能落。炸肉丸、做酥鸡、红烧肉、清炖肉,陕北大菜中的硬四碗,样样齐全。
除夕的团圆饭,初一的饺子,每样都预示着吉祥如意。
家是什么,家,就是儿女所在的地方,家,就是父母所在的地方;
年是什么,年,就是全家人团团圆圆,迎祥纳福、辞旧迎新的日子。
无论在哪里,孩子开心,父母高兴,阖家安康,那就是幸福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恭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侯健羽•美国
临近春节,人在异乡,自然不如国内节日气氛那样热烈,但也能从这里中国超市堆满的年货中知道当地华人们开始准备过节了。
来美国四年,有三年的春节在这里过。虽然美国已经允许华人学生不上课过春节,但是很多华人还是会选择正常上学工作。在离春节较近的周末,当地华人教会组织留学生和学者包饺子。华人自办的中文学校和美国各大学的孔子学院以及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举办春节文艺演出,有中国传统舞蹈、功夫、乐器表演等。有时我会被邀请为他们写中英文报道。
现在我自主创业,可以有更多自由的时间为家人包饺子。我们家基本吃素。这里的中国超市卖的速冻饺子没有素的,所以我不能偷懒,只能自己包素馅的。
有一些中国人认为好吃的菜,美国人并不一定爱吃。所以,春节期间我们就多从中国超市买美国人能接受得了的好吃的,比如各式甜点、坚果。可是这些东西平时也能吃到,也不知道过年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除夕夜,和国内的家人视频拜年,互相问候,发红包。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美国,我们家人过年都很简单。一起吃饭,聊聊天。更重视的是平时家人间的相互扶持。
最后,祝愿世界华人周刊的读者新春快乐,阖家团圆!也祝世界华人周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唐僧牛仔·河南
今天的中国,似乎什么都在变。就连年味儿,也在变。
年夜饭,从儿时记忆里馋了一整年满盆丰腴肥厚的扣肉,变成了海鲜、清爽素菜做主;除夕夜,没了鞭炮的嘈杂和硝烟的味道,变得安静也让人觉得没了热闹的年味儿;就连春运也变得和以往相反,在大城市打拼年轻人,开始了“反向春运”,他们把家乡的父母,邀来工作的城市一起过年……
年味儿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大年初一商场里买买买的人潮,变成了影院里浓得化不开的爆米花味道,变成了朋友圈里大海沙滩比基尼的影像。
街上空荡荡。往日拥挤的人群,像水滴被吸进海绵,这块海绵的名字,叫家。春节什么都能变,和家人团圆,才是这充满仪式感的节日真正的硬核。
我上班的第一年,年三十那天下起了暴雪,雪大的十几米外只能看到一片白色。我缩着脖子走在几乎没有人的街上,心里咒骂着什么破天气什么破单位。对面风雪里钻出来一个人,挑着现在几乎看不到的扁担,已经积了厚厚一层雪的小木箱上,孤零零地插着几只捏好的面人。
我离家只有几分钟,近到似乎已经能感觉到年夜饭的热气和香味。这个捏面人的他要去哪里?从哪儿来?一定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吧?
一年到头辛苦付出,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人。就像贾樟柯的《一个桶》里面,从乡下带回城里的那个桶,沙土里埋着妈妈给他带的鸡蛋。
你看,我们就连春节说祝福的话,也总是说阖家欢乐。没什么比回家、团圆更能激发中国人的美好想象,也没什么比家的味道更符合年味儿的根本。
中国人,最离不开的就是家的味道。不管再远,也要回家。
你回到家了吗?请把我对你和家人的祝福,送给你们全家。
木蹊•安徽
Hi 亲爱的读者老爷仙女们,大家过!年!好!
说起自家的年夜饭吧,哎——怎么说呢,只能用夸张两个字来形容啦,虽然我是贫困山区的孩子,但是!丰年足客留鸡豚啊……一桌子菜还是很丰盛滴。
传统的“四荤、四素、四凉菜”自然必不可少,通常还会加一盘饺子,几道点心、果盘,哦,还有饮料红酒……就是一个字:“铺张浪费”!
这一桌都是我做的
有一个好玩的年夜饭风俗是,我们这的年夜饭都会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表示敬祖又意味着年年有余,另一条呢,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只不过,我连对象都没有,也不知道这鱼能不能吃……
不过看到这段寄语的同时,又帅气/美丽又有对象的你,也已经在家里吃上了吧,哈哈~
你的年夜饭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