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耗费3亿复原古桥,却被自家媒体和网友怒批……
来源: 世界华人周刊 海外观察第一站  日期:2019-01-20 20:09:00  点击:2132  属于:海外观察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面包萌

新闻背后,有你不知道的世界

 

近日,韩国斥巨资修复当地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桥,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竣工,可万万没想到竟然被指涉嫌照抄中国湖南的清代桥。

 

对此,连自家媒体KBS都忍不住批评说:马虎,荒唐!

 

本国游客参观之后也无奈地说道:感觉没有复原得很好,要说是新建的桥我都能信。

 

韩国游客吐槽月净桥

 

好好的修一座桥,却换来如此差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01

 

 

据韩媒报道,韩国被誉为“千年古都”的庆州市投入510亿韩元(约合3.1亿人民币)巨额经费,耗时十余年,只为修复一座千年古迹——月净桥。

 

 

据史料记载,月净桥始建于公元8世纪,是当地一处重要的古迹。但是KBS的记者发现,庆州市在修复考证的时候无视文献资料的记载。

 

高丽明宗时期的文人金克己在观桥后曾留下诗句“虹桥倒影照蚊川”,从“虹桥”的表述来看月净桥应该是拱桥结构。

 

但该市在修复的过程中为了搭配双层阁楼,自作主张把月净桥改成了直线的梁桥结构,而这一结构恰恰是照抄了中国湖南省始建于清朝的回龙桥。

 

上图为韩国月净桥,下图为中国回龙桥,KBS报道截图

 

不经过严谨考证就擅自复原古迹,不仅会贻笑大方,而且还会折损原物本来的价值。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馆长姜佑方说道:不经考证就随随便便修建的话,后代们就不会了解这段历史了,留给他们研究的机会,好好复原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明明是要复原8世纪统一新罗时代的文物,结果却照办搬了18世纪的清代桥。消息一出,中国网友们也跟着着急了——

 

网友一:三亿人民币修个这东西???

 

网友二:好害怕,因为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反过来说我们抄袭他们。

 

网友三:不好,要遗了。

 

 

 

02

 

 

其实,这并不是文物修复工作中第一次出现乌龙,包括我们国家也出现过类似的尴尬。

 

去年,在四川的安岳石窟造像用“彩漆翻新”的图片被网友曝出,同样令人大跌眼镜:

 

 

尽管第二天,安岳县官微出面解释该佛像为县峰们寺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次被重绘、赔修。

 

直到1995年6月,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对峰们寺进行培修完善,无奈群众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单纯地以为“新的才是更好的”,于是就出现了大红大紫的辣眼睛石像。

 

 

但很显然,网友们对此并不买账,声讨声一浪高过一浪:

 

 

“当年,这些东西算是‘四旧’,别说保护了,当年不给它砸了已经算是幸事了。”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旺,大家猛然意识到,原来这些旧的东西还可以带来经济利益,如果不赶紧行动起来“修缮”,岂非锦衣夜行?

 

只可惜,为了经济利益而修缮文物,早已和文物保存的初心相违背,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修复的同时也在破坏着。

 

无独有偶,据去年6月26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西班牙的一所教堂为了让一座16世纪的“圣乔治”木雕重现往日风采,竟然雇佣了一位工艺美术老师来进行修复工作。

 

但是,修复后的木雕同样让所有人傻了眼——

 

文物修复前后,图片来源:维特

 

这个“杰作”仿佛被“美图秀秀”处理过一般,粉嘟嘟的脸蛋像加了滤镜,身上的战甲也被涂上了颜色亮丽的漆,仿佛在拷问着世人:我是不是萌萌哒?

 

事情一出,西班牙艺术保护协会愤怒地表示:我们无法容忍这种文物损害再次发生了,这表明我们的文物修复工作极度缺乏专业训练。

 

当地的镇长莱奥斯(Koldo Leoz)对《卫报》记者抱怨道:“他们用了石膏和错误的漆,木雕原本的漆面很可能已经被毁了。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文物一旦受损便再也不能以原貌展现在公众面前,其自身的研究价值也会随之降低。

 

要知道,文物的修复需要无数人前仆后继、坚持不懈,才能把遗落在历史长河里的“珍珠”,打捞出来,而不是随便地为其化妆施黛,搞得面目全非。

 

 

 

03

 

 

文物的修复从来不是儿戏,它对于各国的文明和历史的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保护先人遗留的财富,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虽然也出现过修复失败的情况,但经过一批批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还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据《天府早报》报道,2011年,成都市龙泉驿区发现了赵廷隐墓,墓中文物《双人首蛇身俑》在刚出土时基本上都是五六厘米的小碎片,一共有117个。

 

 

文物运回实验室后,文保人员先对其进行病害分析,然后再有针对地制定保护方案,最后进行拼对、清理、彩绘及颜料层加固、修复、复原、作色等一系列工作,前前后后共用了3个月的时间完成。

 

 

提起敦煌你想到的是什么?是漫天飞沙,是长河落日,也是彩塑、壁画。自然景观可以绵延,但彩塑、壁画却脆弱得很。

 

86岁的李云鹤先生为了保护这一份遗产,修复文物60余年,经手彩塑500余身,壁画4000平方米。

 

在修复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言而喻。“如果说壁画修复的难度是闯阎王殿,那塑像修复就相当于跟阎王爷抢人”。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修复材料,李云鹤先生就千里迢迢从北京买原料;缺少实验仪器测试,就发明土方法“连蒸带煮”;没有实验室里的模拟环境,李云鹤先生就自己把样品在山上山下位移……

 

 

这样苦心孤诣换来了什么?得到的是第一批修复材料,是把敦煌研究所的彩塑和壁画修复技术提升到全国第一,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

 

此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让“文物修复”工作走入了大家的视野。纪录片里钟表修复师王津先生也被被网友“晋封”为“故宫男神”。当被问道:“修得好么?”的时候,王津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受损的玻璃件儿,宫内仍有原料备用,修复不成问题。”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的自信感爆棚,网友们也纷纷点赞:霸气外露背后是何等精湛的技艺。

 

 

文物修复“任重而道远”,感谢那些“仁以为己任”的人,才有了今天保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同样,也希望未来文物的修复工作中不要再修复出调皮的“杰作”。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