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仅仅是老人,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发生过“被坑”的事,有些可能更加荒唐。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木蹊
新闻背后,有你不知道的世界
01
老人机与6块钱
故事的最开始,是长春市年近80的郭老太太遇到的一件烦心事。
她的子女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们就给她配了个老人机,以方便联系。而这部老年手机平时也只是用来接听电话,其他任何操作她都不会用,就连每个月最低套餐话费的7元,也从来都用不完。
可就在2018年的11月,郭老太太就接到了一个10010号码发来的短信,内容是“您定制的畅越低消已生效”。从此她的话费,每个月就变成了13元。
老人纳闷:“自己不会操作手机,电话都不知道怎么打,只会接电话,怎么好端端自己就定制了什么东西呢?”
带着疑问与不解,郭老太太去了当地营业厅讨一个说法,当时,工作人员冷冷地说:“我给你取消了不就得了。”郭老太太悻悻而归。
可两个月过后,郭老太太发现,自己的手机在2019年的1月还继续扣着费。这时,她也不敢再去营业厅了,生怕被“小年轻”们再把她怼回家。
一个月多出的6块钱,在寻常人眼里,可能不算什么,但每一个经历过饥饿和贫困的老人,都会把这多出的6块钱憋在心里,就像孩子们忘记关的电灯,随手扔掉的饮料外卖,每一点浪费都会让他们心疼。
打给孩子,孩子说这是小事,别烦这个神。无奈下,郭老太太只得向一个当地的记者倾诉这件事。后来这位记者也来到了联通公司营业厅,这时工作人员又换了一个说辞:
“美女,这东西我不能给你解释,我先做个记录向上级领导反映,你回去等消息。”
随后记者又将情况投诉到吉林省通信管理局,对方回复表示一定会查清楚。
手机套餐自动改变、自己话费多出了几块钱……这样的事例并非个例,也不是第一次了,曾经就有媒体曝光过某运营商为了完成业绩,私自为用户开通各种业务,甚至还会给营业厅下放一些“免密工号”,顾名思义就是让客服无需用户设置的服务密码,就可以批量修改用户套餐,为用户开通业务……
我们无意于究问之后的运营商会给出怎样的说法,也不想听到他们会给出怎样的解释,因为在手机如此普及的今天,他们才是掌握话语权的人,问什么,都是苍白的。
其实6块钱,真的不算什么。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经历风雨的老人竟能害怕一个营业员,害怕到了不敢再去第二次的地步。这是何等的威风啊!
40年前的6块钱,足以让一个年轻的妈妈和别人拼命。而窃取老年人的话费,就等同于偷他们的钱,而他们却无可奈何。
大多数的子女都是孝顺的,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多出的几块钱时,没有几个会去向运营商讨个说法,更何况老人机也用不到几个钱,贵它几块又何妨。但是,这会在老人们的心里种下什么样的疙瘩呢?
没有温热的服务,只有冰冷的赔偿。
02
受害的不仅仅是老人
我们不知道,这起普通的维权事件的背后,双方会如何协商,能不能解决实质问题。
但可以预见,等着郭老太太的消息,最多也就是退还3个月的18块钱。相比比其他千千万万不知情的老人,她已然“幸运”了许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时不时的收到一些陌生人的骚扰电话,也会有很多通讯运营商公司的工作人员给自己打电话说是手机号码需要升级,而这些所谓升级,一般会也暗含着许多“套路”,比如:
1.增加流量的同时,增加费用;
2.自动附带流量包、语音包、视频免流量等收费的包月业务;
3.推荐一些貌似优惠的套餐,但预存、包月费用也大大增加。
当然,很多明白的年轻人有时候会直接拒绝,但老年人呢、对手机服务并不了解的人呢?
他们甚至不知道1个G、语音包是个什么概念,从而似懂非懂地听取陌生人的“意见”,去办理一些不需要的套餐,而这种套餐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浪费。
一位北京的用户就曾发帖诉说了自已升级4G套餐的过程,他先是接到运营商打来的电话,说是现在的58元4G套餐可以升级为78的移动4G套餐,升级后可以无限流量使用。
因为自己是做市场营销的,每天在外奔波,确实要用大量的流量,原本的流量一直都不够用,常常每个月要多出好几十元的流量费,当他一听说有不限流量套餐,就立马升级了。
但升级后,他却发现运营商的后台“套路”——新流量的4G套餐的确不限流量了,但却限制了速度!
据他描述,工作人员之前只说不限流量并没提及会限制速度一事,即每月4G套餐流量超出10G后速度就会自动降至3G网络进行限制,超出100G的流量后,就变成速度为2G网络了。而自己现在新订的4G套餐在两年内还是不可以换的!
最坑的是,因为自己之前一个月要用150G的流量,所以又另购买了一个流量卡。现在按新升级的4G套餐明显在速度上不能正常使用,还是得要原来的流量卡做补充,所以,这个升级套餐完全没有用途却又不能变更,他只能认倒霉。
03
垄断,让他们为所欲为
众所周知,很多人到了餐馆、商场、电影院都会先问一个问题:你们这儿有没有Wi-Fi?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还是因为流量不够用,或者,流量费用高。
有人说,国内的运营商面对政府“降话费”的指导政策,之所以吞吞吐吐,“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降,甚至用明降暗升的“套路”去应对消费者,还是因为消费者的选择不多,市场被垄断。
看看西方一些国家的运营商量吧,这是英国:
这是美国。
而这,是中国。
当然,也有人说这不是垄断,因为,至少是三足鼎立。是的,从表面上看,移动、联通、电信这3家运营商貌似是竞争关系,我们通信行业没有形成市场垄断。
但是,由于没有民间资本深度参与,这3大运营商在收费问题上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默契”,仔细算下来每家套餐的话费都差不多,消费者们并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即使我们相信目前的市场上话费是一个“合理”的程度,但那些“偷吃话费”现象呢,那些消费者并不是十分知情,而且动不动就按年订购“格式条款”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仅仅发生在郭老太太身上、发生在营销经理的身上、发生在在校学生的身上,这些巧立名目、蛮横霸道的“增值服务”,几乎每人每月都会发生——少则一元两元,多则十几元、几十元,全国有10多亿用户,平均每人都会被“偷”去至少100多元,这些钱又流到了哪里呢?
现实或许是残酷的,温水煮青蛙,青蛙并不觉得有多热,青蛙也不会跳出,因为另一个罐子,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