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黄金,盛世古董。国内有很多鉴宝的节目,我们作为观众是那么激动。但是古董辨真假,应该相信谁?
· 世界华人周刊出品 ·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朗博
探究东西文化,洞察差异化的世界
《国家宝藏》第二季开播了,节目很受观众的欢迎。
与以往的鉴宝节目相比,它更接地气,更能让普通人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
也使中国鉴宝的节目迎来又一次生机。
为什么前些年各电视台各种鉴宝节目,走向末路呢?
这不能不提及收藏界最大的“造假案”——金缕玉衣案。
一个骗子,在中国顶级鉴定专家帮助下,把用2万块造出的假文物说成价值24亿,最终,让国家损失5个亿。
这个案子简直就是黑色版的《国家宝藏》,加现实版《西虹市首富》的闹剧,真实而荒唐……
01
假冒的金缕玉衣
2003年,北京。
一个温文尔雅的中年商人,领着两个银行领导来到他自己的陈列馆。
在陈列馆的醒目地方,摆放一个展柜。展柜里面是一套“金缕玉衣”。
儒商自信地说,我这件金缕玉衣,全世界只有两件,市场估价为24亿元,岂能赖着你们银行区区几个亿不还?现在,我集团规模过大,一时资金周转遇到点困难而已,但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他见银行领导还不放心,于是拿出一张文物鉴定书。
那张鉴定书清清楚楚写着“价值24亿”,鉴定专家更是惊人,全是中国文物界泰斗级别专家。
也许看了这份极有分量的鉴定书,两位银行的人心里才有了底。
中国人谁不知道金缕玉衣呀,它可是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国宝呀。
但是,他们万万想不到是:这件国宝居然是赝品,制作成本不过才两万元。
那么,这个儒雅的商人是谁?他到底想干什么?
02
现实版的西虹市首富
这个商人名叫谢根荣,出生在浙江湖州一户普通人家。
他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是胆子却很大。
谢根荣
上世纪80年代,他做起服装贸易,把中国衣服卖到俄罗斯,积累千万元资金。
90年代,他在北京开办华尔森啤酒厂,但他雄心万丈,想进军房地产。
1999年,他终于看到了一个机会,这是北京宣武区的一个楼盘——东华金座。
但是这个项目需要转让费和后续开发资金共4.4亿,到哪里去搞到这笔钱呢?
于是,他也玩起“假按揭”的套路:他找一批假冒购房人,与自己华尔森集团签订虚假购房协议,然后向北京建设银行的7家支行申请个人贷款,共签订了虚假《个人住房贷款借款合同》566份,从银行获得6.7亿元的资金。
20年前的6.7亿至少相当于今天67个亿!
得到了6.6亿元,谢根荣彻底迷失了自我,于是上演一部现实版《西虹市首富》。
不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而是金钱可以刺激个人私欲的无限膨胀。
他首先在北京购买了三处房产,又花重金打造了星级私人会所的华尔森宾馆。
他购买了宾利、宝马等多部顶级豪车,自己开不过来,送给家人亲戚。
他甚至租用钓鱼台国宾馆办公,招待社会名流,光吃饭就花费3000万。
他一掷千金,经常到澳门豪赌,输个千万也不在话下。
除了奢侈腐败生活,他也没有忘了包装自己形象。
他也给各省市政府和慈善机构捐款,超过千万。
他最大手笔就是斥资上亿元收购古董,成立了“根荣陈列馆”,号称价值上百亿,就这样,有文化的儒商形象就打造出来了。
2003年,靠贷款为生的谢根荣居在“中国富人榜”排名第163名。
而他早已沉醉这样虚幻华丽的光环中,难以自拔。
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03
还不上的贷款
欠的钱总是要还的。
谢根荣贷款主要用于了挥霍,2003年初,项目因拖欠施工费被迫停工,已到了山穷水尽地步。
同时北京建设银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也发现问题,推断他是骗贷,于是就找到了谢根荣。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谢根荣带着支行的行长看“金缕玉衣”的故事。
不过这一招真的见效了,两个行长觉得即使东华金座存在虚假按揭问题,但还有24亿的国宝可以做抵押。
无奈之下,支行只能饮鸩止渴,给华尔森集团“补血”,以盼工程早日完工,收回贷款。
建设银行以兑汇票的方式,先后46次承为谢根荣提供资金支持,一共为4.56亿元。
可这套现的钱依旧没有多少用于项目建设上,也大多浪费在谢根荣的奢侈生活上了。
他只留下了永远不能完工的东华金座,京城第一烂尾楼!
位于北京广安门内大街黄金地段的东华金座,现在成了某单位的宿舍楼
到了2008年,终于贷款用尽,5.4768亿余元无法归还,事情败露,谢根荣被抓。
2009年12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谢根荣贷款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支行行长也因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被判刑。
但是,那些把假文物鉴定成24亿国宝的专家却安然无事。
04
安然无恙的鉴定专家
谢被抓之后,“金缕玉衣”制作内幕也就公开了。
2002年,谢根荣花了不到2万元,从老家收集一些玉片,然后找到了牛福忠。
牛福忠
这个牛福忠,可不是一般人的,他可是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还曾担任过某台《天下收藏》特聘鉴定专家。
这个鉴宝的专家居然造假,竟然用这些玉片编了一套金缕玉衣。
然后,牛福忠找来中国文物鉴定5个顶级专家,其中的包括中国文物界顶级泰斗史树青。
经过5位专家“鉴定”,这套金缕玉衣是真品的国宝,价值24亿。
当然,他们也收到几十万的鉴定费。
案发之后,媒体一致质疑24亿的价值是怎么鉴定出来的。
这些专家解释说,当时就是绕了展柜一圈,连玻璃柜都没有打开。
既然连文物都不仔细看一下,就能断定它值24亿,依据在那里?
其他四人表示,24亿价值是史树青说的,因为他当时是中国文物鉴定的第一人,他们也不好说什么了。
但史树青已经在案发前去世了,至于他怎么得出24亿结论,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宁愿相信史老先生作为中国文物界的学问第一人、文物的“活字典”,也许真是高龄,心智精力下降,看走了眼。
史树青
但此案却对中国文物鉴定造成巨大伤害,至今文物鉴定业备受质疑。
这么大案子,到底是技术失误,还是道德问题?
即便是技术问题,为什么出具虚假鉴定评估报告的五位专家不被追责?
这也使人们对现在的文物鉴定专家失去信心,原来这个行业水有多深,古董市场上有多少还是真的东西?
正像马未都在《玉衣》中说的一样:
过去专家最值钱的是尊严,还不是技术,中国文人一向恪守此原则;今天为了区区几千元鉴定费就荒唐起来,专家专家,呜呼哀哉!
最让无奈是,一旦专家失去了良知,我们又能把这些掌握话语权的人怎么办?
即使这些专家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候,居然说出这样的话。
他们对自己给国家造成的5亿多元的损失,不以为然,没有丝毫歉意,却安然无恙。
我们对那些无良的专家毫无办法,这才是这个行业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