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周王室内乱。身为周朝“守藏室之史”的老子便辞了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北),准备去秦地“游学”。被函谷关的“关长”尹喜软磨硬泡地留下,非要他写点什么“留言”,以资纪念不可。也许这正合了老子的心意:留一部书,写下自己的学说,供后学流传,乃至发扬。
他留了下来,日夜刀笔,费时3天,留下一部5000字的著作,分为两册。一册起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作《道经》。一册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开始,以至终篇,叫做《德经》。二册合称《道德经》,与《论语》《易经》一起成为中华古典文明最基本的经典。据说,《道德经》在世界流行,销售量仅次于《圣经》。需要说明的是:“世界”这个概念及内涵来自佛家。在佛教传入中国前,同样的意涵在中国称之为“宇宙”。
是什么思想使这部书超越了古今,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而且还要继续流传下去?只有真理才有这样的魅力,深入一代代人们的内心,不分民族,穿越国界,让人们信服,让人们践行。
德国历史学家、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在公元前800年特别在前500-200年,人类处在“文明轴心时代”。那时人类的先贤包括希腊、以色列、罗马、印度和中国的哲人,就对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终极社会有了理智的或哲学的判断。
这种判断分为两类:一个是有神论,一个是无神论。
有神论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伟力,创造了世界和地上的一切,这就是神。如果人类不能按照神的意志行事,将遭惩罚,就不能抵达人类理想的终极社会。于是开创和发展了宗教,渴望依靠神的教导和指引,一步步地进入美好的“伊甸园”。无神论认为是物质世界本身创造了自己。
老子就是人类史上第一位无神论的哲学家。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依据规律,而规律来自自然本身。道即自然,自然即道,道生万物。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道的产物,无道外之物。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按照老子的理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有自然的属性。只要圣人即理想化的统治者、执政者“守道”,那么,臣民就会按照自然的属性化育自己,行使一个百姓的义务,这就是老子的哲学在那个时代现实层面的显示。
我国古代先贤从老子始,接着是孔子等春秋诸子百家,都走在一条哲学的康庄大道上,那就是努力认识和维护自己的地球家园,塑造理想的终极社会而健全人类自身。
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大哲学家,可说是中国哲学之父。他在中国也在世界哲学史上第一个树起了无神论的大旗,强调人类本身的健全,特别嘱咐人类要做到内心的健全。他说的“无为”是说不要对“道”动手脚、胡作为。人们应当做的恰恰是老老实实地“循道而行”,这样就能办成所有的事情,“无为而无不为”了。
他用洋溢着诗意的辩证法论述了人类要靠自己的努力达到理想的境界。虽然他的辩证法缺少了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的条件,好像随时可以转化,但他的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还是站在了世界思想史的前列,不输那些希腊的辩证法大师们。他的睿语流传至今,譬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了解那时的人类还处在大自然的奴隶状态,就会理解老子哲学的某些粗疏。他的学生庄子因丧妻鼓盆而歌,看来矫情,但他对老子理论正确性的坚信,却溢于言表。
今天,老子的理论也可资借鉴。既然自然界的一切都来自自然界本身的“道”,那么,研究探讨大自然的规律就成为我们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工作。
历史唯物辩证论认为,认识掌握客观规律,就达到了自由境界。红旗渠就是在掌握了流水的规律后,创造条件,使山西之水穿山越岭流向了河南。而老子关于个人修身悟道的睿语,今天对所有的人都具有警戒、督促和教悔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老子关于重天道以及因此而修身的思想,是我们应当认真选择继承,以适应时代要求的。回望两千多年前老子著书的辛劳与真诚,想到庄子的鼓盆而歌,仿佛依稀看见他们的身影徘徊在云端,发出长长的叹息,问道:你们理解我们探索的苦闷和快乐吗?大自然创造了自己,也创造了人类,要好好地爱护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