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张老六
见微知著,解读神奇世界中的必然
全文2396字,读完大约4分钟
近日,在台湾一档谈话性电视节目中,一位北大毕业的台湾女博士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据说,当初台湾同学们都质疑她为何不去美国、欧洲读书,而选择了北大。更可气的是,身边居然还有一些朋友嘲讽说:“北大还要考吗?不是花钱就可以读吗?”
虽然,台湾普通民众对大陆“无知”早已是“常识”,但大陆顶级名校不用考、花钱就可以上,还是再次刷新了我们对台湾人的认知。
不过,通过这则新闻也让我们看到台湾人“扭曲”的行为:一方面,相当多的人还瞧不上对岸的穷亲戚;另一方面,一部分年轻人却开始选择进军大陆。
为什么会出现两岸信息不对称?首先,台湾媒体的不客观报道,是最主要的因素。
台湾人口有2000多万,以2016年为例,到大陆旅游的台湾人有500万人次,加上本身在大陆经商的台商,这些人属于站在两岸交流的最前沿部分,他们大多能够客观地看待两岸各个方面。
但其余的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基本上就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其中,又以电视占主导地位。
台湾电视台有一百多台,为了博人眼球,保证收视率,节目当中从不缺乏蕃篱之鷃以“专家”的身份,对大陆进行“深度”剖析:
▶ 四川人口多少?3亿多!
▶ 中国和日本开战谁赢?中国大败!
▶ 河南和河北的冷冻水饺非常昂贵!
▶ 大陆富商喜欢台湾女孩子,因为台湾女孩是全东南亚最漂亮的!
▶ 在大陆人眼里,大S是仙女下凡……
▶ 其中,以“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的观点最为离奇,此事成为大陆民众嘲讽台湾人不了解大陆的经典案例。
这些人虽不是什么学者,但看他们衣冠楚楚上电视,基本的常识总是有的吧?可是,这些不客观、甚至丑化大陆的宣传,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只能说,他们这是有意而为之。因为在台湾民众喜欢看——为了争取收视率,民众喜欢看什么电视台就播什么,没有新闻也要制造出新闻给他们看,这样,对于大陆的假新闻就应运而生。
通过台湾媒体的渲染 ,许多媒体不断凸显两岸社会交流过程所衍生的负面新闻,诸如大陆女子赴台从事色情行业,还有大陆女子和台湾老兵结婚,等老兵过世以此获得遗产,甚至大陆游客在台诈骗等等。
从1988年台湾开放赴陆探亲迄今,已将近30年,两岸民众交流也日益密切。
但大陆在台湾民众眼里会一直呈现负面的印象,此中缘由,除了台湾媒体的极致渲染,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台湾民众自身的问题。
从心理层面来说,相当多的台湾民众,一方面看到大陆这个穷亲戚几年之间硬实力突飞猛进,失衡感陡然而至;另一方面看到大陆的软实力却没有跟上经济节奏,素质相对较好的台湾人优越感又油然而升。
而电视台的节目,刚好慰藉了这种失衡感和优越感。
但从时间长度来说,也有台湾民众长期对大陆缺乏信任与认同的成分在。
根据远见杂志2009年7月所公布的民调显示,两岸民众交流已将近30年,但两岸人民的思想,却仍有差异。
当问到“两岸之间最后会变成什么关系?”56%的台湾人认为大陆人是“生意伙伴”,第二则是朋友,占13.3%,视为家人或亲戚的不到10%;而大陆人则有52.7%将台湾人视为家人或亲戚,仅有16.2%认为台湾人是“生意伙伴”,这显示两岸间的人民彼此间的定位和信任极为不同。
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不信任,最早归咎于李登辉时代,他让台湾“本土化”的教育成了新浪潮,到了陈水扁时期,又将“去中国化”列为教育目标,前后两次解构了整个台湾的“中国史观”。
加上后来台湾在国际和外交领域失去了地位,进而完全排除了台湾在“中国”这个概念的诠释权,这使台湾民众对“中国”“中国人”的概念渐渐淡漠。
如图所示,台湾民众从1992年到2009年这17年间,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比例从17.3%上升到52.1%,自认为是“中国人”的比例从26.2%降到4.4%,自认为两者皆是的比例,从45.4%降到了39.2%。
到了马英九时期,台湾教育才开始为“反对台独、去日本化”,进行偏向“中国民族主义”的课纲调整。
而到了近日,蔡英文则欲减少文言文比重,裁掉若干历代名家的经典之作,反而将日本人写的文言文变成必修,此举遭到各界一致批评。
余光中先生在《联合报》上发表一篇“免缴遗产税的现金”,“阅报惊悉以往教育部定的文言文在课本中的比例,已经由四十篇一减再减,直到目前的仅有十篇;甚至有人担心,或有一天会全被删尽”,并直言,“目前的执政者,亲日而排华,不遗余力。不过日本的学者却热衷于研读左传及其他华文典范。舍近而求远,台湾执政者恐难逃历史的公断吧”。
马英九先生也在脸书上力挺余光中先生:古文、毛笔字是中华民族家族教育的重要传承,让我一生受用不尽,诚如余老所言,文言文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有台湾作家就问了:请大家想想周杰伦的歌,如果没有好的文言文基础,能产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吗?
在一档吴宗宪主持的综艺节目里,可以看出,在读“独派”的教科书长大的这一代台湾年轻人,对大陆及中国历史知之甚少:
▶ 北京奥运在哪个城市举行?上海。
曾经自诩为“中华文化的领航者”的台湾,因为文化教育和媒体消息的阉割,某种情况下,这种求知和空间的局限性,已导致一部分台湾民众丢失了独立思考能力。
但台湾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眼界的拓宽,必然意识到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是孤立的、狭隘的,是文化的断层。
从2016年《联合报》的民调显示,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整体正面印象比2000年提升,并高度肯定大陆是个进步的地方。
而在台湾,自1990年代初起,薪资收入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再加上通货膨胀,台湾的实质收入远远低于20年前,台湾的低薪和高物价,早就让台湾年轻人苦不堪言。
来自《远见研究调查》的数据显示,台湾年轻人(20~29岁)意愿往外发展,其中半数以上(59.5%)最想北上往大陆发展。
从整个工作环境来看,与中国大陆相比,台湾在薪资、视野、格局等方面,已完全失去了竞争力。而去大陆工作,薪水是第一诱因,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大的关键是前瞻性与发展性。
对于台湾一部分以管窥天的民众而言,时下的台湾与大陆,就像慕容复突然路遇乔峰一样的悲凉,他们用逃避的方式来填补这种心理落差。但无论如何,时代的变迁,早已决定了台湾年轻人北上前往大陆读书或就职,成了一个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