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忘记全世界,我不想忘记你。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张老六
近期一档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让征战演艺圈多年的黄渤心甘情愿地“沦为”一群老人的“配角”。
主角则是五位老年人,他们性格、特长、经历各有千秋,不过都有一个特点: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症(MCI)。
与别的真人秀节目相比,《忘不了餐厅》不仅以素人为主,还“没有人设,没有剧本”,只有平淡的观察和记录。
因为不加粉饰,“故事”情节和“演员”情感都如真实生活一样地“自然流淌”。
然而,就是这样平淡自然的纪录观察类综艺节目,让观众“一会哭成狗一会笑成猪”的,豆瓣评分高达9.4分。
69岁的小敏爷爷是一名退休水电工,长着一张与《飞屋环游记》卡尔爷爷极为相似的动漫脸。
小敏爷爷是节目的实力担当,几乎承包了整期的笑点和泪点。
65岁的公主姐姐,两年前还是一个妇产科主任。
思维退化后,她像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女,看到比自己小30的黄渤,小迷妹一样的喊他“渤哥”。
81岁的大桥爷爷是个退伍军人,写了一手好字。
面对镜头时,他显得有些拘谨,但一谈起那段辉煌又帅气的过往,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79岁的蒲公英奶奶,10年前医生说她可能5年就走了。
这对一个掌握四国语言的教授而言,很难接受。
她不想“等在家里,等着死亡”,所以她保持弹钢琴、学画画等认知训练。
10年过去了,她不仅好好的活着,还能在老干部学校上英语课。
69岁的珠珠姨,因为二十几岁时脑袋摔伤,老年后患病就出现语言障碍,说话常常忘词儿。
但这些不妨碍她开口大笑,被朋友称作“开心果”。
餐厅名字叫“忘不了”,但五位老人都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症——记忆缺失。
▲员工名牌,节目组选用“阿尔茨海默病字体”,代表老人们缺失不全的记忆
尽管如此,节目组并没有优待他们,一样让他们进行身体检查、岗前培训。
一开始五位老人对自己的病情毫不避讳,甚至大家一起寻找容易记忆的方法,譬如各自昵称、菜单编号。
但随着工作的展开,观众还是敏锐的觉察到几位老人积极乐观的表面下,藏着一颗因患病而变得敏感的心。
他们极力想要融入社会又害怕被嫌弃,责任感极强却偏偏什么事转头就忘。
只是,面对这样无法抗拒的事实,他们没有逃避,而是选择体面地活着。
模拟开业时,小敏爷爷自告奋勇跟黄渤飙戏,倒茶上菜,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真实,最后还郑重地将“客人”送出门。
没想他把关键一环“结账”给忘了,被提醒后急得追出门去。
因为有了跑单的“前科”,正式营业第一天,小敏爷爷虽然脸上挂着治愈系的招牌笑容,行动上却一刻也不敢放松,全程攥着小票紧盯着客人。
这一段好笑又心酸。
他总是假装不经意地“路过”餐桌,但紧盯的目光又让客人满脸困惑。
一旦客人投以疑问目光,小敏爷爷立即“安慰”他:不急,你慢慢吃。
一转身又找个角落继续盯。
反复来回几次,好不容易等到客人确认买单,他才如释重负地坐下来。
此刻时间仿佛静止,小敏爷爷长长叹了一口气,执着而欢愉的内心,溢满整个镜头。
公主姐姐希望能提升餐厅气氛,看到一个小姑娘,手把手地教她扭起了秧歌。
第二天,小姑娘在妈妈的陪同下来跟她告别,但公主姐姐却一脸茫然,完全忘记了昨天发生的事。
节目用特技将画面中的小女孩以及餐厅里的其他人“擦”去,只留下公主姐姐独舞,屏幕前的观众不禁泪奔。
她的世界,终究将独留她一人。
蒲公英奶奶说,“我想向大家展示一下,这些老人不是没有用的。”
优雅的外表下,是一颗倔强而负责任的心。
点菜时,蒲公英奶奶错把6写成了9,结果厨房多做了一道油泼面。
这令她非常自责,嘴里反复念叨:怎么我把6写成9了呢?
深深自责之后,她不想过多沉溺于情绪,决定勇敢地向客人坦承自己的错误,并通过推销油泼面来弥补失误。
当客人接受后,奶奶因证明了自己“还是一个有用的人”,一脸轻松。
比起别人的眼光,她更害怕让自己失望。
在一群外国人面前,蒲公英奶奶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向客人介绍自己的餐厅、同事,以及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这种早在1906 年就被命名、特别在老年人当中愈来愈常见的疾病,却是近几年才被公众知晓并逐渐引起重视。
然而,这一百多年来,医学界“发现了抗生素、消灭了很多传染病、找到了治愈某些癌症的方法,研制出了有希望预防艾滋病的疫苗……”
但我们没有找到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办法。(来源知乎:丁香医生)
从正常人变成老年痴呆的中间,有一个过渡的早期阶段,叫轻度认知障碍。
研究显示,中国65岁以上约有2600万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同时,每年大概有10%到15%的患者,转换成痴呆。
如果提早发现病症以及处理得当,将会为一位老人争取更多的时间留住记忆。
节目组历时四个月,在全国1300位老人中选出5位符合“要求”的老人。
他们看起来并无异状,甚至是许多地方强于别人的“宝藏老人”,譬如蒲公英奶奶懂四国语言,小敏爷爷心算能力强,公主姐姐有妇产科职业本领。
只是,除此之外,他们的脑子也比别人多出了一块“橡皮擦”。
每天的记忆都被擦掉一点,就像他们身上的工作牌,永远比别人少了一笔。
这个世界也许同样的一件事,每天都在千遍万遍地发生。
但对个人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初次:初次说话,初次入学,初次工作,以及初次失忆。
谁都只来世间一次,谁都希望这仅有的一次,能被重视被肯定。
就像公主姐姐因为很努力的教客人跳舞,却没有被评上优秀员工,活了一把岁数,还会觉得异常委屈。
一个人被需要才能感受到自己价值,当不被需要可有可无的时候,会觉得没有理由在一个地方再呆下去。
在日本曾也有一档类似的节目,叫“会上错菜料理店”。
店中的服务生,全是患有轻度认知障碍患的老年人。
其实早在1990,日本社会为了因应少子高龄化问题,就提出老年人参与社会志工的服务。
研究表明,让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既增进了他们社会归属和自我价值,又能改善老人的生活品质。
特别是对认知障碍患者,这是一种缓解病情的有效认知训练。
国际上甚至盛行“时间银行”,鼓励大众参与志工服务,预存时数,这样就可以在自己年迈后提领时数,由他人照料你。
瑞士、荷兰、日本都早设有类似的运作机制。
令人惊讶的是,年龄60至70岁的老年人,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最大主力,这完全颠覆了“老人是社会负担”的既定印象。
“时间银行”的意义是:帮人,就是帮助自己。
那么,作为消费者或用人单位,假如我们身边出现一位反应迟钝,甚至忘记上菜的老人,我们是否能像《忘不了餐厅》的黄渤和顾客那样,对他们多一分包容和接纳?
我们是否真的能做到“关注老人等于关注自己”?
我们以为,人活到一定年纪,应有的样子是慈祥与豁达。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阿尔茨海默病”这个无法预测的病,它不致命,却无法治愈。
它会让人“越活越回去”。退化的老人如孩子一样执着纯真,早已没了成年人的变通圆融。
就比如,公主姐姐因为没被选上优秀员工最后甚至哭了;大桥爷爷因为客人没有及时把碗还回来,担心了一整晚。
有人说,照顾婴儿时,看到了希望,照顾老人时,充满了绝望。
但同样的是照顾“纯真”,何需执念于那份成就感。
我们喜欢四处游览风景研究古迹,却从来没认真研究过自己的内心。
人类最应该研究的是自己。
我们应当多问问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否则,我们活在世界上,只是很多人的拷贝,我们属于群众之一,多一个少一个,没什么区别。
孟子说,养其大(心)者为大人。
生命精华应当是用养心的“质”取代物质的“量”。
去餐厅之前,节目组问黄渤:想像一下如果跟他们一起开餐厅,(他们)一直忘记客人忘记点单,然后您是什么状态?
黄渤忐忑不安的笑道:我自己花钱请几个服务员进来一块干吧,或者说我就中途跑掉了。
但当节目组告诉他,开这家餐厅对这些认知障碍患者,是一种非常有效认知训练时,黄渤才意识到自己做的事多大的意义:
“哪怕我们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多了一点点的进步,我觉得都是我们整个餐厅存在的意义。”
什么是存在的意义?
“忘不了餐厅”说,它存在的意义,是希望带给老人们一点点进步。
蒲公英奶奶说,她勇敢地把自己的病症当成了教材,是希望自己“依然在世界上存在着”,能向社会展示他们“还是有用的人”。
我们说,我们存在的意义,是希望能够多提供一些机会去耐心地关怀你们,让你们忘记得慢一些。
老人们不应该孤军奋战。
他们的小心翼翼,或许仅需要我们一句的宽慰:你可以忘记全世界,我不想忘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