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哥说
踏踏实实地进步,才能走得更远;把现有技术发挥到极致,才能走得更坚实。
作者:木蹊
小到指甲刀,大到汽车,凡是德国生产出来的产品,似乎都备受世界人民青睐。
那么国产制造呢?长期以来,“made in China”在很多外国人眼中就便宜、劣质的代名词,就连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自己也不以为然。
同样是汽车,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德国“宝马”、“奔驰”、“劳斯莱斯”,而非国产“长安”?
同样是衣服,为什么运动时尚人士更热衷于“阿迪达斯”,而非“安踏”、“李宁”?
虽然是国产骄傲,为什么华为手机总把“德国徕卡认证”作为最大的营销噱头?
“德国制造”口碑为何如此之好?
德国制造所奉行的理念就是经过一代代人的技术积累和坚持,将自己专注的产品不断臻至完美。
在德国,很多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比如,马牌轮胎公司1871年成立,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我国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它的分店。
还有光学工业的徕卡、蔡司,医药工业的拜耳,医疗保健领域的费森尤斯……这些公司在行业内都很低调,却具有极强的无可替代性,因此被称为行业的世界“隐形冠军”。
在过去的30年中,有人收集了全世界3000家隐形冠军公司数据,其中德国拥有1307家,数量全球最多。
众所周知,德国的产品往往在价格方面会高于同行,这是因为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更长远的问题——利润用来提高质量。
比如,德国汽车上装有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ABS防抱死、ASR防侧滑系统以及超宽轮胎,这些可以让汽车在湿滑的路面,在没有甩尾、没有侧滑的情况下迅速停下来。
从一辆车就能看出,“德国制造”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发动机和刹车是汽车最核心的东西,如果刹车不过关,一些智能GPS、语音助手、表皮喷漆等无关紧要的东西弄得再花哨,也没用。
再看看公路建设,德国人修补一条路平均要花6年时间,路面的厚度让人震惊,修好之后可以用100年,但在国内,同样的工程可能2个月就能完工,可不出2年就会再次坑坑洼洼,然后年复一年的小补大修。
职业尊重德国工人更能专注工作。
当然,这种对技术的专注和注重,来自于大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德国十分尊重技术类的职业,年轻人读技工学校并不可耻,而且,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相当先进的,很多职业学校的地位,比普通大学还要高。
因为,在德国,企业找员工,合格的技能比文凭更重要。许多中小企业甚至不愿意雇用大学生或更高学历的人,认为这些人只有“一双左手”(德国成语,比喻某人手脚不灵活)。
而德国毕业于技工学校的“蓝领”,工资几乎普遍比大学毕业生高,就拿平均年薪来看,大学毕业生白领30000欧元左右,而技工则能达到35000欧元左右,不少行业的技工工资远远高于普通公务员,甚至高过大学教授。
这就是德国从不缺少优秀工匠,进而造出优质产品的又一原因。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实,德国统一之初的工业产品,和“严谨”、“高质量”这些词完全搭不上关系。
因为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开始搞工业化的,在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德国人也经历过与今天中国类似的“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
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当时的“Made in Germany”和现在“Made in China”一样,都带有着一些侮辱性的色彩。
所幸,德国并未在山寨道路上堕落到底。
他们在1907年推动了一项法案,要在每个超过1万人的城市建立强制性的技校,其理由就是技能培训能让工人在社会上立足。
加上,德国在基础科学上根基雄厚,很快就建立起理论与工业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半个世纪时间里,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和技工队伍结合在了一起,领导了“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获得了跳跃式发展。
此后,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
有人曾问一个德国的锅具制造商:“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口,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
而日本人造的锅,是20年换一次,中国人造的锅,几年就换一次。你们为什么要把东西搞得那么结实呢?把使用期搞短一点,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
厂商的经理是这样回答的:
“哪里的话,锅不用再买第二次,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
一笔生意,德国人在你身上一辈子就做一次,但却做到了有口皆碑,但人家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同样是做生意,中国企业似乎更热衷于升级换代。
近些年,中国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很多企业也得益于此,优化了产业结构。尤其是中国的高铁和数字化信息公司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可部分代替不了整体,我们市场依然存在着许多隐患:
比如,市场里充斥着一些假、大、空的数据。
虚拟经济应当服务于实体经济,但中国目前的虚拟经济,似乎飘了起来。
在最新的世界500强里,字面上看,德国的企业数量已经落后于中国。但细细一看,中国在500强里的企业大部分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公司。
一位在美国生活的朋友说:“没想到中国的金融业能如此发达,笑傲全球。”
是啊,银行先把钱贷款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用钱起房卖房,最后,老百姓再从银行手里贷款买房,到头来,国民所积累的财富都流到了银行,金融业能不发达吗?
近些年,很多经济专家一直担心,中国金融业泡沫太大,反观让经济健康增长的制造业,却停滞不前。
例如,某些光谱分析上的光学产品需要纳米级的加工精度,这比可见光的波长还短。中国做不到,但在德国和日本就有公司能做。
互联网+背后的浮躁心理。
互联网时代,涌现了各种昙花一现的造富神话:“xx企业三年上市”、“xx平台成功融资20亿”……
就拿最近热议的“拼多多”事件来说,一些新兴电商平台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假货”、“劣货”、“山寨货”,它用不合理的低价诱导消费者,而且交易额惊人。
虚假繁荣的背后,使我们制造产业空心化,“xx充电器自燃”、“xx锅炉爆炸”……一些生产商不去花心思做好产品,却在和产品质量相碍不大的app上投入不菲。
可惜的是,“踏实”这两个字,基本上没人肯听。从上到下,浮躁至极,各种2.0、3.0、4.0的噱头应运而生,根本不看脚下已有的路,直奔产业空心化的悬崖。
越来越贫瘠的工匠精神。
从生产方面看,我们国家的工人工资,这几年虽然有所提升,但很多人却感觉“自己变穷了”。
这是因为,工人的工资远远赶不上房价、物价的飞涨。在此情况下,一方面企业用工难,另一方面,很多工人生产积极性远不如前。
从科学教育上看,这几年,我们高等院校都在鼓吹培养科技大师,鼓励学生创新和质疑精神,把科研论文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最基本的培养!
事实上,很多985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如专科生。这就是一味地好高骛远,没有做到脚踏实地。
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目前定位就是基础制造业大国,虽然有待于升级,目前来看,就基础制造,我们干得也并不算好。
一方面是喊得震天响的“区块链”、”货币的去中心化”、“2.0升级”….
另一方面,我们的纺织服装业虽然干得很大,但是一个自己的国际品牌都没有。
我们化工钢铁产能雄霸全球,但是完全没有精细加工能力。
机械制造多是一些初加工品,精密仪器更是遥不可及。
如此现状,为何再去发明一些时髦高端的词语?
其实,单把手里这点基础制造业干好,就已经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了。
纺织服装业干到极致去,造出最贴身的布料,织出最严密的针脚;
化工钢铁干到极致去,杂质率降到无限接近零,纯度无限接近100%;
机械制造干到极限去,滚珠做到完全的滚圆,螺栓做到严丝合缝;
抛开所谓的“跨越式发展”,踏踏实实地进步,才能走得更远;
老老实实地把我们的技术练好,用到极致,就足够我大中华再富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