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中国的家庭来说,子女的成功大于一切。于是,为了这种成功,多少父母没日没夜地拼搏,教育起孩子来,更是严苛至极。可是,孩子们的心声又是什么呢?
作者:阳忠勤
“爸爸,你知道吗?
你们每一次吵架,我都会偷偷躲起来哭,你以后能不能不要再跟妈妈吵架了。”
这是芒果台最近热播综艺《少年说》中,00后小学生贺佳怡的心声。
在这档节目里,来自全国12所学校的中小学生们,将走上勇气台,对着老师、家长、同学,大声喊出他们最想说的话。
这档节目,极有可能“借鉴”了日本综艺片。
去年夏天,日本综艺《未成年的主张》中,一段约3分钟的视频走红网络。一位初二正太走上屋顶,深情表白同桌的女生:“我的旁边坐着一个天使!”
全校女生都尖叫不已,正太却感到很苦恼。因为校方跑来干涉,自己和女孩曾经距离30厘米,到现在距离5.5米,他实在受不了这种远距离的恋爱。
随即,有网友评论说:“这才是青春呀!”
时隔一年,日本这部评分9.0以上的综艺,被《少年说》所借鉴,搬到了中国。
虽然没了日版里懵懂的告白,但这个节目为家长和孩子搭建了一个沟通的平台。
孩子们公开说出的每一句话,既是当下中国少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爱的见证。他们的心声,值得每个人去深思中国教育模式下的种种问题。
有人看笑了,因为这里有少年们最纯真的欢笑;有人看哭了,因为这里少年们的懂事和善良。
“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
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
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这位刚上初中的小姑娘袁璟颐,站在勇气台上,歇斯底里地喊道。她希望通过这次“告白”,让妈妈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努力。
因为她的妈妈总拿她跟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联盟第一的闺蜜学霸比较,甚至打击她说:“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和你做朋友?”
谁知妈妈听完,非但没有安慰、鼓励女儿,反而开始讲起了“大道理”,归根结底还是那句“为你好”。
台上的她显得孤立无助,却还是鼓起勇气反驳道,自己不适合激将法,长期打击只会让她感到自卑。
但是,这位妈妈态度很坚决,认为女儿适合打击式教育:“要是不打击你,就可能就有点飘。”
小女孩再也受不了,转身跑掉,在台下痛哭起来。
其实,“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是每个中国学生都有的心理阴影。从小总被父母拿来和别的优秀生作对比,然后免不了受到一番奚落和打击。“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差距怎么这么大?”
似乎在中国父母的心里,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但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变相的情绪发泄,是对别人家小孩赤裸裸的羡慕和嫉妒,更是对自家孩子恨铁不成钢的恼怒。
只不过,家长忽视了在这种情绪背后,是对自己的孩子无形中造成的巨大伤害,轻则垂头丧气、迷失自我,重则自暴自弃、走上邪路。
也许,袁璟颐的告白正是对家长敲响的一个警钟——是时候重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了,也许,你会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
“麻将每一生都可以搓,可是家人,
只有这一生才可能遇到,下辈子,
就可能不是原来的家人了。”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小学生说的话。他才五年级,却在处理问题时,比大人更得心应手。
黄钰江上台第一句,就开始吐槽外公。因为外公平时喜欢搓麻将,有时候12点才回家,回家了还和他抢电视看,很少抽时间陪外婆。
外公听完很尴尬,想着忽悠一下就过了,“我年纪大了,打麻将是为了预防一下老年痴呆,没什么。”
哪知,机智的他立刻反驳:“你不打麻将,还有其他的方法啊!”
外公只好败下阵来,用讨好的语气说:“我做到了你要给我什么奖励?”
黄钰江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你做到了就可以让外婆开心,这不就是最好的奖励了吗?”
或许在外公看来,打麻将只是生活的一种放松方式,但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很多陪老伴的时光。
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忙着工作,忙着聚会,忙着玩游戏,唯独没时间陪家人。甚至有时候,宁愿一个人发呆,也不愿陪父母说说话,总觉得自己和父母之间没有共同语言。
可是,对于很多老人来说,他们不需要你的大房子,也不想住最好的养老院,他们最需要的只是陪伴。
为人子女,不陪伴父母的理由千千万万:生活所迫,没有能力陪父母?工作机会难得,放弃了太可惜?
其实父母不期望与儿女享受荣华富贵,只要子女陪伴在身边,风餐露宿也是幸福。工作没了可以再找,钱没了可以再挣,但父母没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你错过了我的童年,我的少年,
很快,我将有我自己的人生了。”
刚高考完的李星燎,特别羡慕别人的妈妈可以管着他们,陪伴他们。而自己的妈妈从来都是一句:“儿子,你可以的!”、“儿子,你是男子汉了,自己可以做到的!”
小时候,妈妈为了让他过得更好,一个人去广州工作,后来自己创业,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很心酸。
李星燎很感谢妈妈,给他创造了这么好的物质生活。可是,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妈妈缺席了他人生中很多的重要时刻。
十几年来,他一直听妈妈的话,努力让自己变得像个男子汉。但是今天,他想做回一次小孩儿。
他很怕自己的情绪失控,再三调整后对妈妈喊道:“妈,我不需要这些遥远的助威,我只需要你的陪伴。”
面对儿子突如其来的告白,台下的妈妈流泪满面。她很后悔,把太多时间用来追寻自己的梦想,却忽视了儿子的感受。
这一刻,她只希望时光倒流,回到过去,弥补缺席儿子的每一个瞬间。
但是,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现在唯一能做的,是不再缺席儿子未来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从李星燎的身上可以看到,他因长期缺少妈妈的陪伴,而渴求关注,摆脱孤独未遂后,逐渐说服自己适应,并且啃食这种孤独。
和他一样的“空巢儿童”有很多,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外出打工,留下他们在家和老人相伴。
虽然父母辛苦打拼,为他们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生活,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往往是亲子关系中最难以修复的伤害,也是最难以弥补的遗憾。
杨澜曾在采访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时问道:“当陪孩子和工作相冲突时,你会如何选择?”
教授回答:“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今天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小时而后悔。”
“肖瑛,我好爱你,
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好好读书,婆婆好爱你。”
从邵阳到长沙,只有短短2个小时的车程。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坐车,也从没出过远门,这次坚持整整走了2天。
没人知道,一路上她问了多少人,走错多少路,才平安抵达。而她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陪外孙女高考,所有的爱,都化作了无声的脚步。
肖瑛从小由外婆带大,17年来,她一直想对外婆说:“外婆,谢谢你!”随后大喊道:“下个月回邵阳,我陪你一起走回去。”
听完她的告白,外婆许久没有说话。或许在外婆心里,爱,无需回报。我爱你,这就够了。
就像张子豪的奶奶认为,我抚养你长大,是应该的。
张子豪是孤儿,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小时候,他得肺炎晕倒了,奶奶一个人背着他去了医院,连续照顾了他几十个小时。
后来,他长大了,却总是嫌弃奶奶唠叨,不但不听奶奶的话,还经常和奶奶吵架。
直到有一次,他去到奶奶打工的酱干厂,发现那里的环境是那么的糟,简直不能呼吸。
他为此感到深深的内疚。这些年来,为了给自己攒一点生活费,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奶奶都只字未提。
勇气台上,他撑着一把伞,深呼吸一口气后,终于喊出自己想说的话:“奶奶,谢谢你抚养了我十几年,这些年来给你惹出这么多的麻烦,对不起!”
面对孙子的感谢和道歉,奶奶红了眼眶。她不知道如何回应,只是不断地重复着:“不要谢奶奶,我应该的,奶奶应该的……”
中国老人热衷于带孩子,似乎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在我国城镇地区,有近一半的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因此也有了这种深厚的“祖孙情”。
与此同时,“隔代教育”也成了年轻父母最关心的话题。他们一方面,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优质的教育机会,拼命挣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又担心担心祖辈家长太过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了依赖习惯,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
其实不然,虽然两代人之间教育方式有所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比起父母,祖辈家长拥有充裕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生活,而且乐于为孩子奉献,这有利于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父母缺失时的亲情。
在两位少年的告白中,可以看到奶奶、外婆不仅给了他们足够的爱,还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爱与责任。
在《少年说》里,每一个孩子的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从这些孩子的青春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不同的是,他们有机会大声说出自己的心声,而我们还没来及说,就已经长大了。
在传统中,我们讲究父严母慈,子女孝敬谦恭。加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现实中,父母和子女常常不能充分、平等交流和沟通。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常常异化为干瘪的说教。
少年说,不仅仅是一场少年的“吐槽大会”,而是通过仪式感,让我们明白了交流、亲情的价值。
越长大,似乎我们越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努力走上自己的“勇气台”,相信沟通的力量。
面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说出藏在我们心里的话,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爱的力量,体味到生活的感动。
爱,要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