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小小
做为中国大陆知名的“超级中学”,中国河北省衡水中学以极其严苛的管理,压抑学生天性,一味追求升学率而饱受抨击,被外界一度称为“考试加工厂”。本文的采访对象于先生就是从这样的“统一加工流水线”上走出来的。他于2007年从衡水中学考入一所京城名校,目前在北京一家跨国公司任职。毕业十年后,他究竟怎样看自己的那段中学经历?对自己的母校有着怎样的情感?对于中国大陆目前所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又有着哪些期许?
河北衡水中学
问:对于外界而言,您的母校一直是处于争议之中,你感觉自己有没有被“标签化”?有没有觉得自己和母校有被误会的情况?
余先生:还好啦,至少在中国这样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一般来说,别人一听到我是衡水中学走出来的,都是比较钦佩的语气。大家都知道,我们比普通学校的学生更勤奋,更努力。进入大学后,通常周围同学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哇塞,衡中,很厉害啊!”
问:毕业后您有没有再回母校去看过自己的老师?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余先生:当然有联系,每年回家第一件事肯定是和同学叙旧,然后找机会到衡中去转一转,那里的老师对我们来说就像亲人一样。要知道,衡中的老师是非常辛苦的,他们比我们苦多了。外界一直在议论着我们每天的日程表,比如每天五点半起床,晚上十点熄灯。老师起的比我们早,睡的要比我们晚。我们跑操的时候,他们肯定已经站在操场上,我们熄灯了他们还要查房。而且,我们在那里也就三四年的时间,但对于老师而言,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真的是把自己的整个生活都给了衡中。有人说衡中的老师工资高,在当地开的都是好车,这是他们的劳动所得,一分付出一分回报。
另外,外界一提起衡中,总认为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会特别痛恨老师,或者特别痛恨学校,恨不得毕业后就再也不回来了,其实这只是外界思维的一个简单代入。外界认定这个学校是压抑人性的,所以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对学校和老师自然就是痛恨的。事实上,当拿到录取通知书走出校门,和学校告别时,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非常伤心的。那段日子,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非常非常好,衡中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一旦走进去,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跟上它的节奏。(说到“伤心”和“魔力”,余先生放慢了语速,特别顿了一下,着重强调了两个词。)
问:对于您的母校,最显著的标签就是“高考加工工厂”,中学这段经历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或者说,有没有任何遗憾或缺陷?比如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眼界过于狭窄,人际交往方面会有所欠缺?
余先生:(思考状):其实这也是我最想表达的,衡中留给我的,除了进入名校继续深造的机会,另外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就是良好的抗压以及抗打击力。这一点在后来无论是上大学时还是大学毕业递简历找工作时都明显表现了出来。面试时,任何时候我都有把握至少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而这完全得益于在衡中时磨炼。在衡中你需要面对不断的考试,无论一个人多么努力,成绩多好,总会有考砸了的时候,所以我们的心理素质在高考前都已经被磨砺的非常强大了,包括如何接受和面对将来高考失利的情况。直到现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了什么,我都觉得自己是乐观的,这个可以说是衡中留给我的一个意外的礼物,对,确切地说就是礼物。(最后,余先生特别强调了“礼物”两个字)。
至于人际交往方面,以及眼界过窄的问题,我觉得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同龄人相比,当然不包括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突出。其实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是同龄人都是一样的,都得应对考试,都得刻苦读书,只不过衡中在这方面做的更有效率而已。事实上,在进入大学之后,包括走入社会之后,还有很多机会去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去开阔自己的眼界。衡中不是有句口号吗?我们这么努力,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走出去,去看外面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问:但据说你们学校的教学楼为了防止学生跳楼自杀安装了很多铁丝网,对于这点您怎么看?
余先生:我们所承受的压力,应该说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的。外人无法想象衡中的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多么融洽与友善。如果你觉得心理压力特别大,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一个你喜欢的老师,她/他一定会即刻放下手边的事情,和你推心置腹地谈,一直到心结解开为止。只有进入衡中后才能切身体会到:如果高考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是一场战争,在衡中你绝对不是孤身作战,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战友。
另外,可以负责任地说,迄今为止我还没听说我们学校有过自杀事件。在中国,有很多学校都在效仿我们,比如跑操,高考誓师(解释高考誓师)之类的,但他们学的只是皮毛形式而已,衡中内在的东西,外人体会不到。
至于铁丝网,我觉得这是学校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学校教学楼的设计就好像大型购物中心一样,是中空的,中间是一个天井,仅凭借一米多高的楼梯栏杆很难保证安全。十几岁的孩子在拥挤的课间跑跑跳跳确实是有危险的,铁丝网其实起到了安全保护的作用。
问:刚刚您屡次提到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由于中国教育的特点,平时的考试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激烈的竞争令中国孩子之间缺少了真正的友谊,在衡水中学是否有类似的感受?
余先生:(笑):我觉得这又是一种外界的主观臆测,或者说是成年人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种简单代入而已。至少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十几岁的孩子们之间完全没那么复杂,并不存在成年人主观臆想出来的,那种彼此敌视勾心斗角的情况。同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衡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而和睦,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需要同舟共济,共同度过这段艰苦的日子,因此衡中其实是非常讲究团队合作的,比如我们也有帮派,但绝不是外界想象的那种帮派,而是各种学习互助小组,而这是一种非常有效应对高考的方式。
问:如果时间倒转,由你自己选择的话,还会不会选择这所学校?或者说,如果您有孩子的话,还会不会考虑让她/他入读这所学校?
余先生:(非常肯定的语气):这个问题我确实认真考虑过。我现在在北京,北京的教育资源是中国最好的,所以目前不现实。但如果我的家在河北,工作在河北,我一定会想办法让孩子去衡中,对于她/他的人生而言,一定会是一段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对我来说,也从未后悔过,甚至庆幸,曾经有这样一段经历,至少对我本人的人格塑造是非常有帮助的。
问:您怎么看中国当下所提倡的“减负”“快乐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改革?
余先生:对很多中国孩子而言,读书确实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如果教育真的可以是快乐的,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像我这样普通人家出身的孩子来说,所有的改革都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国大学的选拔制度必须相对公正、公开、透明,在这些方面至少比目前的高考制度更加进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快乐教育当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