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人前仆后继出国留学时,许多老外却来到中国求学。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
作者:鹿溪
这两天,有一则消息,想必大家都已经看到了: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各高校学习,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这是个什么概念,我来打个比方你就知道了。
大家都知道有个明星,在《爸爸去哪儿》中圈粉无数,不少人都把他当作男神,还天天嚷嚷着让人家发微博,晒孩子,喏,就是他——吴尊。
他来自亚洲东南部,一个叫文莱的国家,这个国家吧,不大也不小,据统计,共有42.3万人。不过我们来作个简单的对比就发现,这么点人,都赶不上2017年来我们中国留学的人数呢。
不过啊,这个国家都算是大的呢,因为,如果你哪天去了梵蒂冈就明白了,根据2016年人口统计显示,这个国家,只有区区842个人。
842人,这还能叫个国家,我们光是一年的留学生,就能碾压他们多少个国家的总人口呐!
看到这里,不少人可是止不住的兴奋呐!因为,就算不跟这些小国家比,来我们国家的这些留学生总数,也足够我们自豪了。
毕竟,一直以来,我们都会把留学的目光投向欧美等国,却没承想,自己的国家,竟然成了亚洲最大留学国,瞬间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啊有木有。
不过,从打开国门到成为中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这份成就可不是大风刮来的,为了让中国留学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可是做了不少的努力。
出台各种政策,欢迎来中国留学生
大家都知道,刚建国那会儿,还没几个国家愿意跟我们建交,更别说让他们的学生来我国留学来,在很多外国人眼里,中国可是个令人恐怖的地方,要去也去欧美留学啊,即使来到了亚洲,也会优先选择新加坡、韩日这些国家,至于中国,压根就没在人家的待选List上放。
后来,我国一看,这样下去怎么行,这可怎么扩大国际影响力?于是,打算好好做大教育这块蛋糕,将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力,这个事业就蒸蒸日上。
截至2016年底,我国就已经跟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要知道,世界上一共才有224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国家一出手,直接搞定了其中84%。
除了搞定这84%的国家,我们还积极地跟其中不少教育大国、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为了吸引更多国家的留学生来中国,让我们的留学生群体丰富多样,我国还跟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尼西亚、南非、德国等这些遍布世界各大洲的国家建立了人文交流机制,加深和他们时间的人文联系。
并把这一人文交流,作为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并列的,外交三大支柱。足以见得国家对文化交流的重视。
当然,有了国家创造的大环境外,其他机构像孔子学院、各大高校也为那些愿意来中国的留学生提供奖学金支持。
比方说,之前我们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时,沿线国家奖学金生达到61%,这个比例,可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奖学金覆盖率都要高。
有了这样的保障,留学生们当然哗啦啦地都往中国跑,这两年,无论是学历生和研究生的增长速度,都保持在10%以上。
不过,如果你以为只要有留学生要来,我们国家就大力欢迎,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想要来中国留学,还真不是想想就能来的。
中国不是你想来,想来就能来
就拿孔子学院来说吧,以前,很多国外大学生都会通过孔院来中国交换或留学,刚开始的时候,孔院的门槛很低,只要达到HSK3级就可以申请奖学金了,那HSK3级到底是个啥水平呢?
简单来说是这样的,只要你以每周2-3课时的频率,学了三个学期汉语,掌握了600个最常用的词语和相关语法,就可以参加HSK3级考试了,如果拿《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来说,也就是B1水平,大概相当于我们大学英语六级。
可你要说,考个大学英语六级就能申请外国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那可真是开了个国际性玩笑啊,因为,我们中国高校出来的每个学生,基本都能达到六级这个基本水平吧,别说申请奖学金,有的学校甚至还规定,要是大四前没拿下来六级,连毕业证都不给你发呢。
看到了吧,以前我们的要求就是这么宽松。
不过现在可不一样了,如果想申请中国的交换项目,我们要求你得达到4级。
三级和四级之间,看着没啥差,可对学汉语的外国莘莘学子来说,那差别可就大多了,因为,光是对常用词的要求,就从600个上升到1200个,足足翻了一番。
不仅对等级有了更高要求,就连测试题也越来越难了,引得他们不得不在社交网站上吐槽。
毕竟,学了四年才过三级,可过了三级都不能申请奖学金来中国交换,想来也真是心塞塞。
不过,对这群想来中国却来不了的学生而言,他们或许会抱怨,中国的留学门槛一年比一年高了。然而对于那群已经来中国的留学生来说,留学中国的日子同样不是想混就能混的。
来中国的留学生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出生于1990年的文通(化名)来自奥地利,曾经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汉学”专业,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2012年,文通就申请来北大留学了。
刚来中国时,老师会照顾水平较低的同学,为了让大家都能听懂,有时会故意放慢语速或重复叙述。那会儿文通适应得还蛮快。
可大学生活真正开始时,文通却陷入了苦恼,因为从小喜欢看书的文通发现,即使自己上课期间坐得端端正正,将老师讲的内容用录音笔记下来,自己的学习速度还是很慢。
文通不止一次表露过对中国学生的赞美“你们真的很厉害,你们两天就能看完的书,我可能要两周才能看完。”为了赶上周围同学的进度,他常常废寝忘食,把先前打球玩游戏的时间,都拿来学汉语了。
勤奋学习治愈,有时走在大街上,地铁里,行色匆匆中,他也能感受到了较大的生活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过,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还是坦然一笑的回答:“我还是想在中国读研究生。”
虽然也有烦扰,因为在他眼里,在中国留学的这段日子,值了!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娜德,娜德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汉语专业的一名毕业生,4年前,她不远万里只身从非洲来到广州闯天地。
虽然来到中国只有4个年头,但现在的娜德,已经能地道地运用汉语和中国人交流,就连外国人说最难掌握的四个声调都被她克服了。
图片来源:凤凰新闻
毕业那年,她就已经和另一位白人姑娘租到一处心仪的公寓,开始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涯,现在的她,如愿成为珠江新城“洋白领”中的一员,年少时的那次抉择,将她从非洲带到中国,也开启了她全新的人生。
图片来源:凤凰新闻
是啊,通过留学,中国这个陌生的国度,在他们心里渐渐变得熟悉而温暖,这个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地域,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份好工作,一项好技能,更多的,是眼界的提升和思维的扩展,在这里,他们领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逐渐包容与博大的他们,也逐渐成为跨文化领域的一架架桥梁。
看着他们一日日成长,似乎也看到了我们国力的增强,在培育国际化人才的同时,我们也将“中国”这一名片散发到世界各地,我们打破了先前的质疑和封锁,我们积极地面对教育史上的一次次争议,我们用自己的责任与耐心,培育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如今,我们也可以骄傲地说:走向国际化,我们承担得起这份责任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