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哥说
今天我们能够自由出入北极,还要从北洋政府时期的一份条约说起……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唐僧牛仔
全文3613字,读完大约6分钟
在地球最北端,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靠近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曾是北欧海盗的神秘基地。这里寒冷且人迹罕至,北极熊的数量,比常住的人口还要多。
斯瓦尔巴群岛属于挪威还不到100年,有意思的是,虽然主权属于挪威,但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的人,却能在这里自由出入。
这一切,都要从一份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签的一份国际条约说起。
发现
在冰岛的历史记载里,北欧海盗可能在1194年发现了这个群岛,那时候,海盗们误认为这里只是格陵兰岛的一部分。直到1596年,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的到来,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巴伦支有一个梦想,就是试图从欧洲北部探寻一条通往东方中国的贸易捷径。同样拥有发财梦的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给了他资助,让他率领一个由3艘船组成的船队开始探险。
1596年,巴伦支第三次出发,率船队行至该岛。岛上冰天雪地,山势峥嵘,他就将岛屿命名为“斯匹次卑尔根”,在荷兰语中的意思是“尖峭的山地” 。
极光中的斯瓦尔巴群岛
巴伦支在群岛附近水域发现了大量的格陵兰鲸群,从那以后的300年,欧洲国家开始了对这块无主之地鲸资源的掠夺史。一批又一批欧洲人乘船渡海 “闯关东”,其中最多的是挪威人和俄国人。
1900年,人们又在岛上发现了工业发展所急需的煤矿,围绕自然资源的争夺又重新开始了,群岛的主权随即成为各国争论的焦点。
斯瓦尔巴岛上博物馆里展出的当年捕猎鲸鱼的内容
条约
富饶的物产,引来了当时许多大国的觊觎。占地建矿的过程中发生纠纷,很快演变为国际问题,各国开始争论群岛主权的归属。
当年俄国开采煤矿的遗迹
单纯从人口比例来说,挪威和俄罗斯更有优势,但当时挪威国力有限,俄国正在内战,欧美大国主导了斯瓦尔巴群岛的归属谈判。
经过多方协商和谈判,终于在1920年2月9日,由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规定挪威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连同熊岛等“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以及科学考察等活动。
斯瓦尔巴群岛上留存有许多国家的标记
挪威对此并不满意,但参与的列强太多,只好在1925年批准了该条约,将其改名为《斯瓦尔巴条约》,并正式将群岛命名为斯瓦尔巴群岛。
1925年7月1日,应法国政府的邀请,中国北洋政府临时执政的段祺瑞,派官员前往巴黎签署了该条约,使中国成为该条约的第42个签约国。在当年8月14日条约生效前,中国赶上了最后的末班车,成为《斯瓦尔巴条约》的协约国。
在地理位置上和中国八竿子打不着的北极,因为当年的一个条约有了法理依据
该条约是迄今为止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具有国际性的政府间非军事条约。由此中国人有权利自由进出斯瓦尔巴群岛,并分享条约规定的权益,这也成了中国正式与北极地区有官方联系的开始。
遗忘
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伊尔城的博物馆里,保存着几张已经发黄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许多国家的名字。CNINA(中国)赫然在内。这是《斯瓦尔巴条约》签字国的名单。 这个一度被中国人遗忘的条约,却为中国进入北极,铺平了国际法理之路。
《斯瓦尔巴条约》签订后,段祺瑞政府因八一三惨案而倒台。连年战乱,让这份当年很少被国人理解的条约,渐渐被人遗忘。
斯瓦尔巴群岛
没人知道当时的中国政府,如何想到要参加这么一个看似和中国实在太遥远的条约。目前只找到一份当时中国参加该条约的相关的官方资料,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国经法国之邀请并承认荒岛主权本系国际间一种事实。如我国加入该约,则侨民前往该岛经营各种事业即取得条约保障而享有均等权利”。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加入了《斯瓦尔巴条约》。这个在今天看来很偶然的行为,让中国科学家得以自由出入斯瓦尔巴群岛,并把这里作为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基地。
中国在北极的科考站“黄河站”
解冻
直到1991年,中国人才真正开始行使条约签署国的权力,万里之外那块冰雪大地上尘封的权益,解冻了。而促成这件事的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源于一位从事民间科学考察的探险家。
1991年秋天,中国探险家高登义应挪威卑尔根大学Y·叶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联合的北极综合科学考察。开启了长达10年的中国民间北极考察之路,为政府的北极考察奠定了基础。
2001年9月,挪威驻中国大使馆致函邀请我赴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并建站
按照高登义的话来说,这次探险考察的最大收获,是在Y·叶新教授赠送的《北极指南》中看到了《斯瓦尔巴条约》的英文版。他在书中注意到,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约国,叶新教授还建议他向中国国内提议,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
《斯瓦尔巴德条约》的原文为中国人建立北极站提供了法律根据
不过由于年深日久,高登义起初将《斯瓦尔巴条约》带回国时,知道这一条约的人实在是不多。这个消息后来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国科学院责成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促成此事,并在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极地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增加了一个子课题“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科学建站调查研究”。
1991年8月5日14时,五星红旗在北纬81度浮冰上展开
高登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我们进行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更主要的是使国家下决心来支持北极科考。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建立,实际上是由中国科学家通过非政府组织来促进的。而其中的一个根本依据是《斯瓦尔巴条约》。”
凭借着这样一个条约,在地理上和北极没有任何关联的中国,在北极地区拥有了话语权。不得不说,这是近100年前北洋政府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误解
中国近代和外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大多丧权辱国,但《斯瓦尔巴条约》则完全不同。当时的法国政府,究竟出于什么考虑,邀请和北极毫无关系的中国去签订这个条约,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有学者推测,这或许和当时中国外交正在融入国际社会有关。
虽然北洋政府执政期间,处理内政显得很弱鸡,但在外交方面却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而且也有一批真心为国谋利的仁人志士在外交、军事上的努力。这里不能不提的两个人,一个是陆征祥,他率队参加巴黎和会,为中国争取到处理世界问题的资格;另一位是徐树铮,收复外蒙古的功臣。
曾先后8次出任外交总长、3次出任国务总理的陆征祥。如果简约地概括他一生的话,可以归结为“一次签字”和“一次不签字”。“一次签字”指的是1915年他代表民国政府违心地与日本签署了《二十一条》,这是陆征祥背上“卖国贼”骂名的根源。“一次不签名”是指1919年他领导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这是有些人把他视为“英雄”的根源。
陆征祥是第一个在中国创立职业外交体系的人,他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说服袁世凯同意废除清代外务人员由高官推荐的“保举制”,坚持选拔“不闹笑话之外交官”。他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新组成的外交部竟缺员150名,连袁世凯的侄儿也在被裁的一批人中。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中央各部专业化程度甚低,唯有外交部一枝独秀,培养了许多杰出的高级外交官,为中国这一“弱国”争取到较多利权,从而奠定了中国外交现代化的基础。
1917年4月,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驻美国大使顾维钧判断协约国必胜,力促北京向德奥宣战。同时设立专门小组搜集材料予以分析,为在战后和平会议上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做准备。中国在一战中没有站错队,成为战胜国。虽然在此之后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却因单独与德签约,逐步走向自主外交。
巴黎和会,中国第一次以战胜国资格出席列强会议,没有屈服于列强的摆布。而加入国联是中国加入形成中的国际新秩序的开端。入选国际联盟行政院,意味着中国具有处理世界问题的资格。中国过去无资格适用国际法,不被看成是国际社会的一员,通过参加巴黎和会,在改变“类似殖民地”地位方面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
另一件北洋政府对外的胜利,则是收回外蒙古。实际上,从一战爆发北洋政府就在考虑收复外蒙,具体的执行者就是徐树铮将军。当时,中国宣布参加一战,徐树铮毛遂自荐,编练中国参战军驻屯西北,他认为,收复外蒙只是个时机的问题,因此名义上准备投入对德作战,实际上随时准备出兵库仑(乌兰巴托)。
1919年,德国战败。10月,徐树铮率领中国西北边防军第一师,挥师出塞,向库仑进发,拉开了中国军队收复外蒙的战幕。徐树铮是典型的谋略型将领,外蒙古地域辽阔,中国军队实际上兵力不足,且军械皆来自国外贷款,徐定谋于“柔不可守”“弱者示以强”,虚张声势,效仿孔明增灶,一路上旌旗招展、大肆张扬,直取库仑。
1919年11月17日,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外蒙古正式上书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呈请废除中俄“蒙”一切条约、协定,至此,蒙古全境重归祖国,中国的版图在辛亥革命后,此时达到最大的顶点!
虽然北洋政府参加巴黎和会和出兵外蒙古等外交、军事行动,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不是一次“完美”的成功,但是在20世纪初期,积贫积弱的中国确是为保卫国家主权,维护国际地位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他们的功绩和历史地位,是应该被后人所纪念的。
就像这份《斯瓦尔巴条约》一样,在近百年后和能看得到的未来,都为中国带来源源不断的利益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