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哥说
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认知,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是个大人了。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思小妞
全文2696字,读完大约4分钟
近日,主持人孟非在微博吐槽,建议国内高铁开设熊孩子和父母专列。
言论一出,吃瓜群众们自然是分两边站队。
支持方表示:
当然,反对的力量也很强大:
熊孩子的话题永远都在民众的热议榜上,百家之言难有定论。但我们要承认,孩子们之所以会“熊”背后牵扯出的还是家长们的爱,只是很多时候这种爱歪曲成了溺爱、错爱。如果让中国的家长们看到美国人是如何养孩子的,大家一定会做出以下表情。
在每一个宠爱、溺爱、错爱孩子的中国家长眼里,美国父母们都是后爹、后妈。
我并非夸张,来美国两年多,见识了太多美国家长花样“虐”孩子的做法,让我由衷感(心)慨(疼)。
刚来美国第一年的感恩节,我去费城旅游,住在Airbnb.房主是一对夫妻,九个月前他们刚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宝宝。入住后的第二天早晨,我起来吃早餐,在厨房碰到了刚带着女儿买早餐回来的男主人。
感恩节在11月底,而费城11月底的早晨气温通常接近0度,并伴有不小的风。我在外面时要穿棉衣,而男主人只给女儿穿了长袖T恤、薄裤加单外套,除此之外,帽子、袜子、鞋子统统都没有。到家后他就把女儿放在了餐桌上,打开一盒蓝莓直接喂了起来。
当时我就震惊了!
这一系列行为在国内家长看来完全不及格啊。大冬天的出门怎么能不给孩子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吃水果前怎么能不清洗?还有,你把孩子放在餐桌上真的好么?
还有上周,朋友的孩子去医院打疫苗,我陪着一起去,在等候大厅里看到一个妈妈带着七、八岁的女儿来看病。女儿应该是重感冒,一直打喷嚏、咳嗽,但还穿着短袖、短裤。重点是这可是十月份的美东啊,当天的气温只有十度左右。让重感冒的亲娃如此着装,真是亲妈么?
接触了一些美国家长后,感觉美国爹妈们养娃,说好听点叫心大,若要说是没心没肺、“虐”娃、后爹后妈式养育也真不过分。在中国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人看来美国爹妈们带娃满满都是槽点,每一步都是雷区。
我就从衣、食、住、行四方面来简单对比一下国内和美国养娃的不同之处。
衣
国内养娃总怕把孩子冻着,喜欢捂严实。夏天在家开窗户、开空调心惊胆颤,总怕过堂风把孩子吹“坏”了。天冷一些出门更是谨慎,从头到脚帽子、衣裤、袜子、厚外套一样不少,还得再加个被单裹在外面。
美国人完全走相反的路数,生怕给孩子穿多了。
在气候温暖的美西自然无所谓,但气候类似中国东北的美东,家长们也像是一年四季都活在海南岛。夏天,当我被公共场所室内的空调冻得要穿两件外套时,美国家长们给孩子穿的是下面这种衣服,胳膊、大腿四肢全露。
至于冬天,至少我在美国这些年没见过有哪个孩子穿毛衣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长袖T恤加一个棉外套,衣物总量不及国内孩子过冬穿的三分之一厚,接近零下20度的冬天就这么扛过去了。
食
食物差异是其次,毕竟中美饮食文化不同,给孩子吃得东西自然也不一样,关键分歧在喂养理念。
国内的长辈、家长们都喜欢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出生时如果没有七八斤,当妈的都有愧疚心理,好像怀孕期间虐待了孩子一样,婆家也会不满。出生后,孩子的吃饭更是头等大事,秉持着“少一口都不行”的原则,追出二里地也要喂。一顿饭吃下来,大人喂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痛。
我的好友女儿快三岁了,体重已经赶上四岁孩子的重量,可姥爷还是不肯“放过”,满地追着喂食、喂水果,差一口都不行。真是可怜天下长辈心,也许是因为他们经历过饥饿,所以对食物看得尤为重要。
美国家长们画风完全不同,概括起来就八个字:爱吃不吃、不吃拉倒。
他们的理念是,孩子不吃就说明他不饿,所以不必勉强,饿了自然就会吃。况且,饿一饿也无所谓,不会出人命的。我没见过美国家长哄着、求着孩子吃饭的,饭在那里,你这顿不吃,错过点儿就只能等下顿了。
别看美国成年人都身强体壮,你如果到他们的幼儿园、小学逛一圈,就会发现真没几个小胖墩儿,男宝、女宝们都是四肢纤细、身形苗条。
住
美国人的独立性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了。
我认识的美国家长们几乎都和孩子分房睡,即便孩子只有几个月大。他们会在婴儿房里安装Baby Monitor,掌握孩子情况。
个别住房条件有限无法分房睡的,也一定会和孩子分床睡。
通常婴儿床在孩子出生前就会准备好,生产完回家后孩子就开始自己睡了。美国的医生建议婴儿床上不要放任何东西,包括被子、单子、枕头,防止不小心造成婴儿窒息。
在国内,爹妈们更习惯和孩子睡一张床(至于婴幼儿时期分房压根就没想过)。我问了一些已经有娃的同学、朋友,大家觉得分床睡一方面不放心孩子,尤其是一岁以前的婴儿,容易发生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让孩子睡在自己身边踏实些;另一方面,宝宝睡觉不老实,盖被子、翻身照顾起来也方便。
行
黄晓明和AB姐生完出院时,媒体报道他们不是抱着而是拎着娃出来的,就像下图这样。
黄晓明手里提着的是婴儿安全座椅,美国人也是拎娃出院,因为美国很多州的法律对使用安全座椅有明确规定:
9.1公斤和2岁以下的婴儿使用后向(Rear Facing)儿童车座。
9.1-18公斤和4岁以下使用前向(Front Facing)儿童车座。
36.3公斤以下和8岁以下使用加高车座(Booster Seat)。
美国法律要求7岁及以下的儿童(直到过8岁生日之前)必须使用安全座椅,如果被发现在车内没有使用安全座椅第一次违反罚款50美元,第二次违反可罚款500美元,此项罚金将用于为低收入家庭购买安全座椅。
在美国,生孩子出院时如果你不带着安全座椅来接孩子,医院是不会放人的。
撞车是造成婴幼儿严重伤亡的主因,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汽车儿童安全座椅对于死亡率的降低可以达到70%~75%。从实际数据来看,中国儿童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欧洲、美国的2.5~2.6倍,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印证了这个比例。
但在国内儿童安全座椅的普及率还很低,普及率不足两位数。一方面不是每家每户都有汽车,另一方面法律也没有做出强制规定。
当然,在美国也不是每家、人人都开车,骑自行车的也不在少数,但他们还是比国内多了两项安全措施,头盔和自行车灯。
在美国每个州都有自行车法,如果不遵守会被警察拦下吃罚单。我刚来美国时没太在意,骑自行车就被警察拦下警告必须带头盔。
自行车头盔外面应该有硬塑料罩,即使摔倒了骑车人如果头先着地头盔可以保护脑袋减少冲击力。至于车灯前后都要有,天黑骑车时要打开,前边开白光,后边开红光,红光要保持闪烁,能够让后面的车辆看清。
综合对比下来,虽然美国后爹、后妈式的养娃让中国家长们难以接受,但有两点优势不得不说:
第一,与同龄孩子相比,美国的孩子的确更独立。
也许正是他们这种粗放型的育儿方法,使得孩子很早就意识到凡事要靠自己。朋友上个月回国,发现自己的外甥四岁了还得大人喂饭才肯吃,这在美国父母看来是难以想象的。我曾在汉堡王吃早餐时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想要撕开牛奶瓶上的纸盖子,求助妈妈,妈妈鼓励儿子“You can open it, try again(你能打开它,再试试).”然后自顾自地吃着汉堡。
第二,与中国家长相比,美国的家长相对更轻松。
我所在的城市每周末Downtown的图书馆儿童区都会举办很多活动,讲故事、做游戏,不少父母带着孩子来参加。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美国父母把孩子往那里一放,自己会在休息区看书,或者和别的家长聊天,而中国的父母,一定是守着孩子寸步不离。
中美养娃大相径庭当中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在观念上一个巨大的差异是:中国的父母永远当孩子是孩子,即便儿女已经二三十岁了,在他们看来依然是自己没长大的孩子。我妈就经常对我说“即便你80岁了,在我眼里也还是个孩子”。而美国家长恰恰相反,他们很早就把孩子当成有独立意识和决断的大人、成年人去看待了。
我邻居的孩子不到两岁,去沃尔玛给宝宝买勺子时,他们会询问孩子喜欢哪一个。我说,那么小她能明白么?邻居说:“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认知,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是个大人了。”
细想一下,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