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哥说
当代熊孩子的背后,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中国人对于传统教育的反感以及对西方教育的误解。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方小小
全文2713字,读完大约4分钟
近日,名嘴孟非发微博称,“高铁上很多熊孩子发出的噪音其实远不如他们爹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发出的噪音。国外已经有女性专用车厢,中国高铁为什么不可以有熊孩子和父母的专用车厢?”
此番言论一传出,即刻有媒体谴责孟非:“摆出一副高端人士的面孔情绪化地指责某些群体,不是好的解决之道”。
还有不少人觉得他站着说话不腰疼。有家长发自肺腑地说:“作为一个2岁9个月小男孩的妈,我想告诉你这“熊孩子”是“天性”的必然,无论家长的教养、学历、身份怎样,都无法把一个处于天性成长期的孩子一秒变乖。”
而恰恰就是这种认识,为中国熊孩子源源不断地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熊”真的很正常吗?再推而广之:熊孩子在公众场所的各种出格行为也都正常?因为处于那样的年龄段,所以就是这个“熊样”,所以需要社会的宽容和理解?
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的熊孩子确实比较多。按照“熊乃天性,属于正常自然成长过程”的逻辑,貌似中国孩子属于“天生熊”?
天性使然?“熊”不“熊”看底线
事实上,即便是“熊家长”,也不得不承认:这世上确实还有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孩子。
人家的孩子,在公众场所可以安安静静地看书,看碟。即便只有两岁多,在不小心碰到人时也会说对不起,陌生人的东西掉在脚边会主动弯腰帮忙捡起来。
按照“天性使然”的“熊逻辑”,人家孩子似乎天生就乖。
不妨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在国外,曾亲眼看到一名两岁多的孩子自己乖乖地爬上汽车座椅坐好,安静地等待大人将安全带扣上,然后托着小下巴看着远方,听着车里放出的儿歌,当时惊讶不已。因为印象中,两岁的孩子,如果没有大人按着,应该在后车座上翻跟头才对。后来才得知:在北卡,法律规定:婴幼儿必须坐汽车座椅。这是底线,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无论天性是否好动,只要坐车,就得乖乖地坐在汽车座椅上。
而这应该与天性无关,属于习惯使然。可各种好的习惯又该由谁来培养?
孩子在公众场所的表现,只不过是平时家庭教育的一个正常折射。演艺界有句话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教育而言亦是如此,你看到的只是别人家的孩子规规矩矩安安静静地在你身边坐了一趟飞机而已,背后其实是孩子父母长久以来的反复强调与教育心血。反之亦然:你以为你家孩子只不过“熊”了十五分钟而已,其实露怯的是家长长期以来的家庭教育。
一个孩子“熊”的程度,其实在揭示着家长的教育底线。而恰恰是许多父母的错误认识,通过言行,明白无误地在向孩子暗示着:你可以吵闹,可以不遵守规则,可以使一些坏,因为你“还小”,“还是个孩子”,“熊”是你的天性……归根结底,是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底线设置的太低。
如果对以上不认同的话,不妨再来做道题:甲乙丙三人绕操场竞走,他们走一圈分别需要1分钟,1分15秒和1分30秒,三人同时从起点出发,几分钟后他们又在起点相会?
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看得云山雾罩,不知道答案。而这是一道中国小学五年级的奥数题,许多中国小学生可以轻松做出来。不妨扪心自问:奥数难不难?中国父母可以想尽法子让小学生做出大人都不会的难题,背三字经、唐诗、古文、钢琴考到十级……难道在公众场所遵守秩序,真的比学习这些复杂的知识还要“违背天性”?
可有意思的是:很少听到中国父母抱怨:认字和做应用题“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说到底还是是底线设置的各自有所不同。
西式教育惹的祸?
如果再回过头看看,不难发现:中国孩子绝非天生的熊孩子,反而还曾经有过异常“乖”的时期,在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就都曾经经历过家教非常严格的时期,比如长辈说话时晚辈只能洗耳恭听,吃饭时长辈没有端起碗,晚辈不敢动筷子。再比如吃饭不能扒拉菜,不能越过别人的筷子,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上,不能吧唧嘴,正所谓“食不言,寝不语”……各种各样的规矩,堪称周到繁琐。
事实上,当代熊孩子的背后,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中国人对于传统教育的反感以及对西方教育的误解。一日在游泳池中邂逅几个男孩子在水中大喊大叫,家长就站在边上看着,不闻不问。过了一会儿,听到一名男孩的妈妈对旁边的友人说道:“我小时候我妈管我管的可死了,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干,导致我性格内向胆小,在外面什么都不敢,我现在就希望我儿子胆子大点,不用在乎别人怎么看,走自己的路!”
于是,在“解放天性”“自由”“平等”“民主”的名义下,不少孩子真的有了这样的错觉;误以为自己是圆心,地球是半径,在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此,西方教育表示:这个锅我们不背!事实上,在西方,孩子很小时就开始强调行为教育的重要性,在公众场所的规矩一点都不少。
一篇育儿文章《你可能误会了的欧美素质教育:不把放纵当自由》中这样写道:“在荷兰的幼儿园,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在被教育几次不改后,老师绝不会容忍,而会根据规定,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孩子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评估和治疗。家长也必须配合,完成孩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在幼儿教育里首先教的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遵从。无论对事还是对人,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言论自由也是在没有歧视和对他人的人身及情感没有伤害的前提下。”
由此可见,在如今的很多中国家庭中,旧规矩虽然被抛弃了,新规矩却没有建立起来,于是就呈现出“没规矩”的混乱状态。
细思极恐:熊孩子应该得到宽容和谅解?
当中国家长呼吁“尊重熊孩子的正常成长发育过程”时,其实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首先,这有放弃治疗,对熊孩子听之任之顺其自然的意思。更糟糕的是,还意味着呼吁整个社会齐心合力共同迁就熊孩子,以便在他们“长大懂事”之前,共同演戏,创造一种“世界是半径,我家孩子是圆心”的虚假氛围。
果真如此,那孟非的主意则百分百会是个馊主意,因为当熊孩子遇到熊孩子,将会是圆心和圆心之间的碰撞,到时候家长们如果再纷纷助战,场面势必壮观,搞不好将将会是世界大战。
由此,恐怕公众场所需要为熊孩子实行限额分配制度,比如每个车厢只能限坐两个熊孩子,而且必须分开坐,相隔十米开外。
不过,还需要在此提醒一句:将来万一有一天,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即便熊孩子故意将尿撒在了你的脸上,也许都只能陪着笑脸说:“小孩子不懂事嘛,正常,正常!”
而事实上,各位不妨扪心自问:难道这种行为真的不该被歧视和嫌弃?就因为他是个孩子?
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难道仅仅因为年龄小,孩子就没有认清真相,辨明是非,学习社会行为准则的权利?
果真如此,是否也该考虑为熊孩子的宽容期设个期限?比如社会忍到什么时候?7岁?8岁?还是12岁?到时候千万别再说你家孩子心理年龄小,晚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