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影师Eric Guillemain
文/辛上邪
后台读者留言说,最难和自信心爆棚的人相处,因为自信心爆棚的人总是处处打压别人。
我劝TA别在意,那些喜欢打压别人的人其实不是自信心强,而是自信心极其不足。
— 01 —
说话不留情面的,常常是loser
刚工作不久的表弟和我吐槽说,组领导是位中年大姐。每天倒是挺关心他们生活,有时候还把多带来的零食、水果分给他们这些小年轻,可就是说话太损。平时工作中从来没听过她的肯定。会的,她能找出来不足;不会的,就别提了,挖苦讽刺一串串的。
我安慰表弟,领导大姐可能总得不到提升,心情压抑;在家也心情不爽,所以在单位说话就比较尖刻。表弟夸奖我真会猜,她确实是常年不被提升。在家她也没法爽,听她和家里人打打电话,不是训儿子、就是骂老公,说话没顺过,都是横着出来的。表弟总结说,“简直是怨妇!我宁可不结婚,也不能娶这样的老婆。”
生活中不仅有怨妇,也有怨夫。多年以前,大学刚毕业半年的我找了家公司打工。遇到位同事大哥就属于怨夫型。他从国企过来,对那家民营小公司好像很看不上。凡是老板开会说的,散了会他都要端着茶杯在办公室贬损一番。我年轻不懂事,听他打着京腔评判领导跟说相声似的,还跟着傻乐。会计大姐偷偷提醒我,“这样不对,怎么能总跟领导唱反调呢?有意见会上提意见,干嘛背后埋汰人?这些嘴头子强的人都没真本事,真正有本事的人可不是这样的。”果然,没多久他就不辞而别了,因为布置的销售任务总拖延完不成。
后来的工作中,更是证实了会计大姐说得没错。公司的员工中,说话不留情面的“怨妇、怨夫”能力往往不强。和外面打交道也一样,越是大公司领导、越是高层,反而更容易打交道。
— 02 —
“怨妇”、“怨夫”是如何炼成的
曾经和一位女士有过业务合作。关系熟悉了,她常和我抱怨家庭不幸,说她丈夫如何粗鲁无礼、不求上进等等。本来我很同情她,可是去她家做客一次后,对她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有了新的认识。
她丈夫为我们端来冷饮时,没拿吸管。转身拿来就好,她却说,“你脑袋被门挤了吧,不拿吸管怎么喝?”弄得我们都觉得下不来台,她丈夫更别说了,很尴尬,把吸管往桌上一放,匆匆离开说去拌凉菜。她又嫌他不上台面,不过来陪客人说话。她丈夫也急了,说:“这么多人等着吃呢,都聊天谁干活啊。”这下我们更坐不住了,赶紧表示帮忙。她安慰我们说都准备得差不多了,不用帮忙,坐下来和我们聊天。开口就数落丈夫,毫不介意丈夫就在不远处干活儿。听了几分钟,我先生实在听不下去了,起身去和她丈夫并肩做饭。我坐在那里听着也不是滋味,还拦不住她的话头,她觉得自己一肚子委屈要说。
不能好好说话和成为“怨妇、怨夫”是蛋和鸡的关系,很难分清孰为前后——会好好说话、与人为善的,生活更容易幸福、工作更容易取得成绩。而生活不行、工作不成的人中,很多人都不会好好说话。越不行、越不会好好说话,就越不行,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怨妇、怨夫也就炼成了。
因此,如果不想被生活、工作抛弃,不想被甩入怨者的行列,不想成为loser,先从好好说话开始做起,不要开口就说别人不行。
— 03 —
放下“自我意识”后,
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自尊
有的人貌似自尊心很强,说话不仅得理不饶人,还要没理狡三分,追求的是口头上要永远正确。一旦说不过别人,就容易恼羞成怒。我见过在讨论问题中没有被认可后气急败坏地发飙的人。那一刻觉得惊骇,也深刻同情TA。惊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能这样容易被击败,同情的是TA的自我那样弱小,不堪一击。
一个自我完善的、成熟的人不会因为和对方讨论问题时一言不合就溃不成军。因为成熟的人的具有真正的自信、自尊,不需要外界浅薄、简单的肯定。
同样,一个自我完善的、成熟的人,对别人的正确会赞同,对别人的错误会包容,不会紧追不放。因为TA不需要通过否定别人来抬高自己,也不怕赞同了别人而贬损自己。
去读书后,接触了一些学者。那些享誉盛名的一流大家,说话都让人如沐春风,向他们请教问题很是愉悦。他们对于后辈的进步会给予肯定,指出错误时非常注意留有情面。反而是有些水平不怎么样的人比较容易骄傲,批评起人来出言不逊,还声称是自己的个性使然。这就像李嘉诚餐后会和服务员逐一握手致谢,而一些土豪们对服务员视若草芥。
为什么有的人在聊天时非要争出来“我对你错”?不是对真知的追求,而是对自我的追求。倘若追求真知,应该是多听对方的,多思辨,一味地争论没有意义。不是别人错了,自己就对了。正确与否是客观事实,不是靠争辩来的,更不是靠打压别人来的。
自我是个太阳,它本来就应该在那里。追着它跑成了夸父逐日,用尽气力也永难追上。只有放下对“自我”的强调,让它像太阳一样高悬当空,才能照见本真,自信、自尊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 04 —
一味袒护“自我”,
会丧失洞察力,弱化掌控力
在语言上彰显自我的坏处很多,不止人际关系不好,还容易丧失洞察力和掌控力。洞察力并不高深莫测,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件事情发生了,是否能看出来问题根源,就是洞察力高下的区别。
在和我们相关的事情中,一定离不开我们的参与、影响,无论正向还是负向。在出现问题时,要分析,以求解决。分析问题,需尽量将所有的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但如果为了袒护“自我”,强调自己永远正确,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将自己“摘出去”,问题的分析就失去了根基。
约会迟到,赖堵车、怪对方选的地点不方便,还嫌对方太积极,唯独不说自己动身晚了。工作不得力,作领导的不考虑自己的部署安排、人员运用,先把员工劈头盖脸骂一顿。团队合作,出了问题,错误都是别人的,自己是那个十佳全才。孩子成长中有一点小问题、不如意,父母的责骂就落下来,甚至还拳脚相见,根本不考虑家庭对孩子的潜移默化。有位决策(juece2015)的读者留言说,TA去小饭馆吃饭,见到一位客人把柜台上刚端上来的一碗辣椒油打翻了,一句道歉话没有,还大声责骂店主为什么要把辣椒油放在那里?!
这些可笑的情形其实很常见。出了问题先想到一定不是自己的错、再去找其他人的麻烦,推诿、赖别人的结果就是搞不清事情真正的原因,不能有效纠错——原因都找不对,谈何解决?掌控力自然随之下降。
— 05 —
不能正视他人优点,也是一种病
喜欢挑错的人就像乌云,谁见了都想躲,因为没人喜欢负能量、更不喜欢随时被指责。没有包容能力的人,不会成为好领导、好伴侣、好父母。责骂员工的领导、打骂孩子的父母、不会认错道歉的伴侣、日常生活总处处要求拔尖儿的人,一定管不好公司、教育不好孩子、婚姻不会幸福、更难有真诚的朋友。
和挑错一样,不能发现别人优点,也是一种能力欠缺,会导致语言尖刻。可能是受传统思想影响,和西方赞美社交相对,很多国人自动忽视对方的优点,尤其是关系处于“上下位”时,“上位”的对“下位”的进步视而不见。这样的忽视常见于领导对下属,父母对子女,仿佛多给予肯定,下属就会要求加薪、孩子就会蹬鼻子上脸似的。
真的没发现还好,有的人还故意找出毛病来冲抵对方的优点,这就份外扎心。前一段自杀并要求死了也不要把尸体送回家的四川少年,在遗书上数落了父母多年对他的严苛。考98分被骂,全校考七十多名被骂,全校考第五时还被骂,“数学满分,政治满分,地理满分,英语99,其他也都是90几”,他父亲问他,“英语学懂了吗?”他说“学懂了”,他父亲说,“娃儿不要骄傲自满,半灌水响叮当”。他说“没有学懂”,他父亲说“那你这一学期学了些啥”。这种“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堵”的谈话方式让孩子没法不委屈,孩子也很难有上进心。
公司里老板对员工也容易犯这个错误。认为员工做好了都是应该的,否则干嘛拿薪水。反过来恨不得用放大镜看员工的错。越是做的好的员工,被挑错的机会越多,因为老板怕TA骄傲、翘尾巴、把老板的水平比下去。有的时候老板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专门挑能干、资历好的员工来打压。
仔细想想,这类貌似“上位”的人其实“下”得一塌糊涂。必须引以为戒。
为了避免我们自己做出这些糊涂的行为,要时常提醒自己:
坦诚失误,才能看清真相。很多时候,人们是被自己所蒙蔽。
实事求是的人才能具备扎实的能力。
有包容的人才能让周围的人有安全感。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多发现、多学习,能让我们时常置身光明中。
力争在人际交往中实现双赢,至少不要轻易去否定别人,没有人愿意被指责、谩骂。
员工是由老板发工资,但绝不是老板养活员工,没有员工的贡献,老板再能干也无法运转公司,群策群力做好公司大家才有饭吃。孩子靠父母养育,但父母的恩情是要由孩子感知的,而非父母去强调,父母付出了爱,孩子也给父母带来了快乐和希望。夫妻是结伴过日子,互相依赖,两个人都在为家庭做贡献。能有机会见面说话的,是同船渡的缘分,这一段到岸了,可能就各自踏上前程永不再见。每一份关系都是共生,各不相欠,谁也没有资格对别人疾言厉色。
曾看过的一段TED演讲说,喜欢炫耀名牌的人严重缺乏被爱和被尊重的感觉,所以只能靠晒来喂饱残缺的自我。演讲者说,对他们应当报以同情。对貌似自信心爆棚的人,也可以持类似的观点看待,尤其是被他们怼了之后。但更重要的,我们要避免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承认自己不足的并不可耻,伪装自己强大的才是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