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虽然离开了,但是她当今文艺界留下四个字:“工匠精神”。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朗博
一个善于用视觉和听觉打造艺术的大师走了,但她给我们留下了一部经典。虽然在拍摄的过程中,杨洁没有听说过工匠精神,但她的《西游记》却是影视界中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观众,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细节。这就是86版《西游记》给当今影视界做出的最好诠释。
极致的景色
《西游记》选景所走的路并不比唐僧取经走的路少。
真山真水加上舞美设计,使每一个镜头都都具有画面的美感。
《西游记》片尾曲中头一个镜头虽然只有几秒,但却是在九寨沟拍的。当时的九寨沟山高路险,可不像今天一样交通方便,走进去就已不容易,更别说带着设备和道具了。
片尾曲的几个过景,虽然只是一个短短的镜头,但是取景地点分别是苏州天平山石板小道、云南洱海、云南大理、四川九寨沟。
这种为了一个过场镜头都要如此认真选景的精神,会不会让如今那些乐于用电脑技术“抠景”的导演自觉得缺少一份对观众的真诚?
电视剧中,小雷音寺外景是安徽九华山庙宇,内景是在浙江建德灵栖洞;大雷音寺外景地点在泰国曼谷大王宫,内景则是在云南电影制片厂摄影棚搭建的。几分钟的场景切换,竟然远隔千里。
西游记的取景走遍了全国除西藏、青海、宁夏、湖北、台湾之外的26个省,几乎把大半个中国所有的景点走了一遍。正是这样的付出,使观众在观看中从不感到背景雷同单调,欣赏到了不同地域的景色。
演员的选择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后来人无法超越的境界。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异。
对比86版、张纪中版和浙江台版《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形象,
哪一个唐僧看起来显得平和善良?
哪一个悟空具有灵性顽皮的猴性?
再看看八戒和沙僧,张纪中版(中)太过温柔,而浙江版(右)则太写实,怎么看都像妖怪。
看看女儿国国王,谁像女国王?谁像女侠?谁像公主?
而红孩儿,第二个太过正气凛然,第三个真成了小妖怪。
最明显的就是如来了,哪一个更有佛家雍容大度的气质?
86版的人物造型是最贴近观众期望值的,也最符合中国古代文化,可见导演、化妆师及演员在角色的设定上真是下了一番功夫。
在演员的选择及其造型方面,不难看出86版《西游记》在尊重原著的同时,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西游》中神魔的形象浪漫而具有人性的色彩。
即便是配角,86版也大多是表演艺术家,很多群众演员一看就是科班出身,无论是丫鬟,还是家丁,一举手一投足都演得富有韵味。
当白骨精摇身一变成了村姑,请注意她手上的细节,小拇指和无名指自然翘起,呈古代女子的兰花指状,如今的某些女演员哪有这样的修养和功力?
所以,我们在看86版《西游》时,能真正感受到这才是中国古代的神话,而不是现在的魔幻神剧。对古代文化理解的缺失,正是今天影视工作者的最大遗憾。
音乐的雕琢
关于《西游记》片头曲,当时央视领导要求杨洁导演从大局考虑,四大名著要有中国风格,要用琵琶、古筝、二胡、三弦,但是为了尽述《西游记》的神话韵味,她顶住压力,坚持中西合璧,电声和弦乐结合,所以创作出了大气磅礴、激昂动感、空灵魔幻的《云宫迅音》。
西洋电声配上“咚咚,咚咚咚咚”的鼓点,让人一听就心潮澎湃,观众的心就如东海一样激荡起来,感受西游那魔幻的宽广世界。
主旋律出现,民族音乐的背景是打击乐和各种音效堆砌而成的音场,华丽而波澜壮阔,体现出这部名著的宏大。
当女声独唱响起,有飘渺空灵之感,再配上电吉他和弦高扬的曲调,听起来优美华丽,表现了蟠桃盛会欢快而富有仙气。
当交响乐队出现,旋律开始变化,配合画面尽显仙界的华美、高贵。
当女高声第二次响起,更显大气恢弘,再现佛法的宏伟庄严,此时画面出现唐僧骑马而行。天地人合而为一,壮美的画面和雄浑的音乐,尽显玄奘只身求法事业的壮丽。
当乐曲接近尾声,欢快的鼓点响起,显得独特、俏皮而神秘,配上八戒被“调戏”的画面,顿让人觉得生动有趣。
然后,悠然深长的音乐戛然而止,出现了云海茫茫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
当一首曲子能把电视剧的整体风格都呈现出来时,真不禁让人感叹这要经过多少次的创新尝试,而这种行为源于内心对名著的热爱,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地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在女儿国,国王对师傅唐僧一见倾心,百般缠绵。面对温柔貌美的国王,一向心坚意绝的唐御弟也免不了出现了动摇和恍惚。
此时音乐响起——
相见难,别亦难,怎诉这胸中语万千。
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只怨今生无缘。
道不尽声声珍重,默默地祝福平安。
人间事常难遂人愿,且看明月又有几回圆。
远去矣,远去矣,从今后梦萦魂牵。
唯美的曲调道尽了有缘无分的悲情与无奈,悠扬感人,再配上国王那哀怨苦楚的神情,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此曲也因此成为经典,传唱数十载。
虽然此情节与原著不太符,但为《西游》平添了一份色彩,令人难以忘怀……
台词的精准
86版《西游记》有一句台词流传至今:“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这句台词在原著中的原句是:“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吗?”
编剧把“孙行者”被改成了“猴子”。虽是一词之差,但更符合红孩儿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口吻。如果吴承恩能活到现在,也不得不感叹编剧的高明了。
悟空在如来掌心那一段,吴承恩是这样写的:悟空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殿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
在电视剧中,编剧加了一些台词。悟空说道:“这五根柱子一定是撑天的天柱,这一定是天边了吧,不好,要是这柱子不结实,如果捅断了,天下来砸了我的头可不得了,我要赶紧走。我得要留下一个记号,省着那胖老头赖账。”
对比一下,哪个版本的孙悟空更显得顽皮可爱?哪一段读起来更让人觉得津津有味?编剧的文字功力可见一斑。
等到孙悟空回来后与如来对话,原著中是这样写的: “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
而编剧加了一个“老儿”,此话变成了“你教玉帝老儿把天宫让给我吧”。
真的不得不赞叹一个“老儿”加得好,一下就把悟空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为什么可以深入人心,正是编剧在原版之上,加进了对悟空的内心刻画,使得这一形象栩栩如生,贴近观众的心理。
也许当时特效技术不如现在完美,略显瑕疵,但是除技术以外,86版《西游记》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导演和剧组人员的严谨态度,一丝不苟地打磨,所以能呈现出高科技也无法超越的艺术特色。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影视业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影视剧的灵魂——品质。缺乏“工匠精神”,无论用什么技术包装,花再多重金请来“小鲜肉”吸睛,最后的作品也只能是产品,而不能说是艺术。毫无营养的“快餐”,最多只能昙花一现,但永远成为不了经典。
杨洁虽然离开了,但她在当今文艺界留下四个字:“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