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爱国,也爱中国。
3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小潘”的美国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卖掉了自己年收入70万美元的金融公司,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举家来到中国。
如今,30多年过去,“小潘”变成了“老潘”,并在去年的5月17日,登上了《感动中国》的颁奖舞台。
从公司总裁到厦门大学教授,从美国空军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个长着一张外国脸,却有一颗中国心的“老内”潘维廉,如今已成了厦门的一张名片。
而他的故事,也格外令人动容……
1956年,潘维廉出生于美国,他自幼就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
风景秀美的澳大利亚,有难民需要救助的非洲,都让他无比向往……但在20岁之前,在潘维廉幻想出的花花世界里,一直都没有中国。
直到1976年,那年20岁的潘维廉作为美国空军士兵,被派往中国台湾。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
潘维廉迅速适应了海岛上的生活,和所有士兵们一样,此时的他们对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一无所知。
直到一封“请柬”从天而降。
这些信件,是当时大陆用气球向中国台湾地区投放的宣传单。
这些从天而降的宣传单,就像种子一样扎进了潘维廉的心中。
他伸手想拾起“请柬”,却被当时的台湾警察严肃喝止:
“不准看!看了要被关禁闭!”
20岁血气方刚的少年,正是好奇心最旺盛的时候,越被喝止,就越是好奇。
于是趁着别人不注意,他偷偷藏了一张宣传单揣在怀里。
这是他第一次见识到大陆,瞬间对那片陌生的土地充满了向往。
1978年离开中国台湾时,潘维廉心里的种子已经发芽,他暗下决心:
总有一天,我要去对面看看。
潘维廉回到美国之后,经营了一家金融公司,年收入高达70万美元,相当可观。
事业有成的同时,他还遇到了心仪的姑娘,并和对方组建了家庭。婚后他们先后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四口之家无比幸福。
家庭事业双丰收的同时,潘威廉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梦,闲暇时间他一直在努力学习中文,盼望着有一天可以去一次中国,感受一下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
很快潘威廉就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1988年的某天,潘维廉的朋友告诉他,外国人可以去中国厦门大学学习中文。
听到这个消息后,潘威廉兴奋到失眠,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去。于是,管理学博士毕业后,他就带着妻儿踏上了通往中国大陆的路途。
从飞机到轮船,前后辗转了50多个小时,潘维廉终于来到了中国大陆,来到了这个让他魂牵梦萦12年的地方。
到了厦门,安顿好一切后,潘维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辆三轮车,并亲自动手改良。随后他带着老婆孩子,一路蹬着改良后的三轮车,走遍了厦门的街头巷尾。
当时,厦门当地的外国人并不是很多,潘威廉一家人成功引起了路人的注意,有些人甚至会投来异样的目光。
但潘维廉毫不在意这些,相反面对着那一张张淳朴的面庞时,他总是回给对方一个友好的微笑。
很快,他的模样就被厦门本地人记住了,热情淳朴的当地人为潘维廉指路,告诉他哪里有地道的闽南美食,用蹩脚的普通话跟他交流。
潘维廉连比划带猜测地学到了很多新鲜词汇,同时对厦门这座城市的文明与故事,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因为原本就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在厦门大学学习了4个月中文之后,潘维廉已经能用中文和当地人进行日常沟通了。
潘威廉自己原本就是管理学的博士,而且又熟悉中文,所以在学习期间,厦门大学邀请他来做MBA课程的授课老师。
那时候厦门有个全国最早的管理学院,校方想做个全国最高级、最好的MBA项目。
被盛情邀请的老潘心里也没底,只不过他想到这群求知若渴的学子,想到这片土地上热情善良的人们,决心先留下来试试看。
“先试个一两年,要不合适,我再回去!”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待就是30余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并不是很发达,娱乐生活也乏善可陈,但那时候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却深深地吸引了潘维廉。
他看着自己的学生们为了省点钱读书,经常吃馒头就咸菜、一套衣服洗得发白的样子,经常忍不住找各种理由邀请学生来自己家里改善伙食。
有时候一顿猪肉饺子,有时候是几样荤菜……
厦门大学的授课经历十分顺利,潘维廉也从这些学生身上,感受到了蓬勃的朝气。
几年下来,他完全爱上了这里,并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关掉美国的公司,带着妻儿永远留在中国。
可是,当潘威廉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其父明确表示,不理解、不支持,这也与他父亲的个人经历有关。
潘威廉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当了18年兵,其中有11年都在东南亚跟中国打仗。
在这个美国退伍老兵的眼里,中国贫穷、落后,自己的儿子明明在美国有着高薪体面的工作,却非要到中国来当个穷教书先生,这让人无法接受。
潘维廉面对父亲的诘难,倒是看得很开。
他开公司本就是为了赚钱学中文,来到中国之后,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自然就愿意留在中国。
只是这些话无法说服父亲。
潘维廉尊重父亲,也热爱中国,他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感受到中国的魅力。
他想了个办法,将自己身边的故事,通过诙谐的表达方式,记录在信件中。
这一封封记载着中国情结的信件,漂洋过海来到潘维廉父亲手中。
“早上好,我刚开始准备工作,但是当地人已经忙了好几个小时。对于厦门人来说,把握今天,是一种生活方式。”
信件越写越多,他逐渐觉得仅仅记录厦门的生活日常还是不够,应该让父亲感受到中国的文化,看到中国的现状。
于是,在1992年,35岁的潘威廉正式申请了永久居留证,成为了福建省第一位取得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
之后,他开始了新一轮的计划。
拿到居留证之后,潘威廉买了一辆面包车,加以改造之后成了简易版的房车。
1994年,他带着妻儿从厦门开始,一路向全国各地进发。
按照中国的生肖来算,他属猴,而在中国文化中,他最喜欢的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老潘把这趟游历中国的旅途,当作是孙悟空的取经西行。
不同的是,孙悟空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往西天取经;而他是自西方世界来,想了解这片神秘的东方土地。
他自驾环游中国20万公里,游历了杭州、南京、青岛、北京、西安、兰州、西宁、拉萨、桂林、广州等多个城市。
在这一趟趟游历的过程中,潘维廉逐渐发现,原来那种只依靠着书信就想解开对中国误解的方式,远远不够。
这样地大物博、源远流长的国家,仅凭寥寥数语,根本无法概括。
于是,他开始收集和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记录,从人文书稿,到书画典籍,他认真翻阅后,将这些内容融汇到笔尖。
漂洋过海的书信,在30年里从未间断过,它们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父母古板的看法。
这些原本只是给家人们看的信,逐渐一传十、十传百。
这上千封信件成了海外人民了解中国的窗口,将中国社会30年间的变化片段式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老潘在厦大任职期间,还把自己多年这些年里旅行中的见闻讲给学生们听。
他认为,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这份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自信,是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夺去的。
中国实施“希望工程”后,潘维廉多次捐款,数十年来一直资助家中来自山区的保姆,并在厦大教职工住宅区兴建了一个儿童乐园。
直到现在,他仍然坚持从每月并不算高的工资中,拿出固定的一部分交给学校的外事办,去资助闽西失学儿童。
时至今日,潘维廉已被许多人尊称为“洋雷锋”,赢得群众的高度赞誉。
2018年,潘维廉将自己寄给家人的上千封信件,精选出了47封出版成书,取名为《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
2019年2月1日,潘维廉将自己写的书籍寄给了总书记,并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
他撰写的魅力系列丛书,先后帮助厦门、泉州等地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
2020年5月17日,他作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再次走上了颁奖舞台。
30多年过去,当年意气风发的“小潘”,成了如今慈眉善目的“老潘”。
从了解中国,到深爱中国,老潘虽然跟我们有着不同的容貌,却有着一颗不输任何人的爱国之心。
欢迎赞吧,为这个金发碧眼的中国人点赞!文/W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