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少爷”到赵太太,4毛钱的婚姻,育出4个教授女儿。
胡适在1922年说过一段话:
我们以前从不将女子当作人……在历史上,只有孝女、节妇、慈母,却没有一个“女人”。
这是五四时期以前,中国女性所呈现的大体面貌。
但在五四运动之后,就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女性,开始与封建余毒抗衡,要求婚姻、经济、教育等平权。
这其中,就绕不过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杨步伟。
奇女子杨步伟——中国第一位医学女博士、第一位女性医院院长,几乎引领了百年来中国女性独立风潮。
她是皖南望族大小姐,却被当成少爷养;
未出生时就被指腹为婚,成年后自作主张休了表弟;
32岁方寻得一心人,与语言学家赵元任结为夫妻;
婚后依然不知收敛,交友甚广,丈夫“不管到何处总与她一道惯了”,此举常被人诟病;
为帮穷人节育,她甚至公开谈“性”,在那样的年代,简直是惊世骇俗……
杨步伟留下两本自传《一个女人的自传》和《杂记赵家》,后人因此可一窥民国女性如何挑战父权桎梏。
亦有一群民国学术界名流,在她笔下风趣横生。
如胡适、梁启超、刘半农、蒋梦麟、金岳霖、陈寅恪、傅斯年、徐志摩……皆在她生命中亮过相。
以及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安徽督军柏文蔚这样的政治军事家过招,杨步伟也是不卑不亢。
她的两本自传,写尽了一部民国史。
1
杨步伟是真正的名门之后。
她的曾祖父与曾国藩是同年进士。
祖父杨仁山功德无量,年少时与曾国藩次子曾纪泽一同出使英法两国,从日本寻回隋唐散逸的佛经注疏近三百多种。
之后创办了闻名海内外的金陵刻经处,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
● 杨步伟的祖父杨仁山
受长上荫泽,杨步伟虽身处闺阁,视野与胆识却是高出旁人一截。
用祖父的话来说,就是:“我的孙女虽说是女子,志气却胜过男子。”
杨步伟本是大房幼女,因杨家规定无子也不能纳妾,于是她被过继到无子的二房。
早在她未出生前,祖母就将她指给姑母家,结为近姻亲。
19年后,杨步伟亲眼目睹自己的几位姑母、姐姐,因无法与心上人结合或拒绝当小妾,最后只能选择吃素或是带发修行。
● 站着的是第一次穿女装的杨步伟,左为祖母抱着弟弟
当时,全国都无力改良婚姻自由,若是提倡改良这个改良那个,就会被定为运动革命,是要杀头的。
但杨步伟是大名鼎鼎的“我就是我”,是不让须眉寸土的巾帼。
她向祖父提出退婚的想法,转而又说:“ 这是个人与个人的事情,我既然主张个人的自由,应该由我写信提议退婚”。
● 少女时期的杨步伟
事情闹开后,生父气得要处死她,被开明的祖父骂了下去。
父亲向来拿她当儿子看,只问:“可不可以在信上加一笔,声明牺牲你自己不嫁,将来自己独立?”
杨步伟说:“ 那太可笑了。”
男子退婚后照旧娶妻生子,女子却要一生不嫁作为牺牲的代价。
她反诘道:“他(表弟)也不见得为着和我退了婚将来就不娶,我何必白贴在里头呢?”
这话妙得很!
千百年教育节妇烈女的女德,仅杨步伟一句话,就土崩瓦解。
一纸退婚书,足以惊叹她对男女平等的认识与尊重。
2
但她知道,想要真正的平等,唯有“第一要先受同等教育”。
事实上,她很早就明白,若想为国家民族做贡献,脱离了知识,别说女子不够格,男子中有些也差得远。
杨步伟入的第一所学校,是16岁时投考南京新办的旅宁女校。
当时入学考试题目叫《女子读书之益》。
杨步伟石破天惊地写道:女子者,国民之母也。
● 1929年,中国科学社女社员,左一杨步伟
求学期间她交的一个友人林贯虹,得了猩红热病逝。
杨步伟将其运回老家安葬,并背着父母,拿一对八两重的金镯子和四只戒指接济其家人。
父亲知道后赞她做得对,别人反倒骂她是个“败家子”。
● 友人林贯虹的字和照片
这两件事一时成为奇谈,也促成了她22岁时,被安徽督军柏文蔚邀请担任中国第一所崇实女校校长。
当时学校有500多名女生,个个比她年纪都大。
周遭环境都拿质疑的眼光,看待这位少不更事的女孩。
杨步伟毫不露怯,一上任就制定“校内一概不准抽烟”的规定。
可无人愿意买账,学校齐务长还故意跑到她面前抽烟。
● 安徽督军柏文蔚
父亲很是担心,提醒她外面流言四起:
“他还和我说过我们家真开通,兴女学这么早,昨天对我说话时,也像讥笑我的样子。我想你还是早点回去,最好明天就走,免得人乱说。”
杨步伟不气反安慰她父亲:
“一个女子要出来做事起头一定要有人肯牺牲名誉,自己做人要正派,羞羞答答的还不脱女人的习气又何必出来呢?我们应该打破男女的界限,不要想有男女的分别就好了……”
后来,校区内的督军府士兵哗变。
眼看500多名女生性命受到威胁,杨步伟虽暗暗心惊,但还是以身作则。
她周密部署整个计划,生擒了28名为首的士兵,成功平息了一场叛乱。
事后,柏文蔚对她鞠了三个躬,谢道:“杨先生可以做女军长了。”
众人这才对她刮目相看,原来女子并非只会做闺阁诗词,女子的能力竟也可与男子并驾齐驱。
3
1913年,柏文蔚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兵败。
他拿出3600元要杨步伟到日本留学,并托付她带他的父兄妻子到日本长崎。
患难之中杨步伟自是义不容辞。
● 青年时期的杨步伟
于是,当同龄闺秀还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杨步伟就远渡东瀛承担起与男子一样的责任。
一行人到日本后,生活一度拮据。
彼时民国政府规定,凡考入五大学校,官方一定给官费。
事实上,甲午战争之后,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远赴先进国家学习,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杨步伟本就决定到日本留学,好为社会贡献心力。
她说,“学医……可以救社会,并且中国现在很少女医,而且极需女医。”
如今她又要养活几口人,“因恐钱不足”,于是拼命学日文,从日文最基础字母学起。
因考的是女医学校,一身二百多块骨头,就得记住一千多个名词,所以她又兼学德文、拉丁文。
● 青年时期杨步伟
读完一学期回国后,父亲就欢喜得不得了。
那时她不过刚学完生理解剖等理论,还不会医病,可父亲逢人就说“医生来了”。
他问她将来愿学哪一科,在什么地方开医院,他好替她准备。
又常对人说:“我有一个女儿胜十个儿子。”
四年后,父亲特地到北京准备买房子造医院,专等女儿回国行医。
不料到北京只两天就病倒了,不久便逝世了。
父亲的离去,成了杨步伟心中永远的伤痛:“我一生并未做出对国家与社会大有用的事,负了我父亲的希望。”
但事实并非如此。
杨步伟是中国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和中国第一位女性医院院长。
是她,替中国女性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回国后她与同学一起创办了森仁医院。
● 森仁医院
医院开张后,病人非常多,大部分都是政府各部的人员和家眷。
当时女医生很少,若有也都是教会的。
现在突然来了两个年轻的中国女医生,还开了一间医院。
北京城内哄动一时,没病也要花一元挂号来看看,甚至托人情来拜访。
因此医院每天接待的客人比病人还要多。
最令杨步伟头疼的是中国的风气,生意不照生意做。
熟人来看病,她不能照规矩开账,病人也不愿照账付。
他们情愿送礼或请酒,甚至是花大钱请人大吹大打送块匾,以为这才是最大的恭敬。
● 行医时的杨步伟
有次一位团长太太病了,半夜请她去医治。
到了府上折腾半天把团长太太的病治好。
团长感激不尽,又是送牌匾又是送两抬箱礼物,一个星期后还请了两桌酒席,当着亲戚朋友的面恭维她的医术。
最后,杨步伟一个钱的医药费也没得,倒花出去十几块的赏钱给车夫。
此类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时有发生。
故而杨步伟总说,开医院是“生意茂盛,本钱干净”。
4
杨步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她与中国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婚姻。
赵元任是个旷世奇才。
● 赵元任,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他在康奈尔大学读本科时主修数学,兼修物理学和音乐。可是,他在哈佛拿博士学位,读的却是哲学。
然而,他后来的主要学术研究,既不是物理学,也不是哲学,而是语言学。
赵元任有极高的语言天赋,会33种地方方言,以及英、法、德、日、西班牙语等多种外语。
简直就是行走的活字典、翻译器。
战后他到欧洲参加世界科学会议,在巴黎车站提行李,就用巴黎市俗土语和提行李的对话。
提行李的听了,便向他叹道:“您回来啦!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在德国柏林,赵元任又说起了土音德语,当地人又向他说:“您回来了?打完仗头一次回来呀。”
杨步伟在自传中写道:“赵先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人家都说他回来了都认他是老乡。”
● 赵元任(后左二)与英国哲学家罗素(前右一)合影留念
杨步伟与赵元任结婚时,请胡适和朱徵作男女方证婚人,自己掌勺做四菜一汤待客,自写结婚证书请两个证人签字,贴上4角钱印花税了事。
● 结婚证书
这场4角钱婚礼,不但轰动当代社会,也引起时下青年学习的风气。
● 1921年,二人在格言亭下合影,算作“结婚通知书”
婚后,二人育有四女。
夫妻俩管教四个女儿──如兰(Iris)、新那(Nova)、来思(Lensey)、小中(Bella),都采用自由民主教育。
个个书读得极好,后来都在美国或中国当教授,皆卓然有成。
大女儿如兰遗传父亲的基因,从西乐硕士到宋代音乐博士,再到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女儿则遗传母亲的爱好,成了化学家。
● (前左起)赵小中、杨步伟、赵来思、赵新那、赵元任,(后立)赵如兰
但杨步伟管教丈夫却不讲自由民主,而是采用东方传统的“动辄夏楚以威之”打人办法。
故而胡适等老友总笑话赵元任“惧内”。
据说,蒋介石原打算批赵元任当清华校长,后听说其惧内,于是改而圈定了梅贻琦,也造就了梅贻琦一做就做了十七年的清华大学校长。
赵元任对这些都毫不介意。
他除了要求杨步伟“别逼我这辈子做官”,其余都包容有加。
● 胡适与赵元任
初到国外时,杨步伟不怎么会说英文。
她就胡说一通,只要辞达而不苛求文法上的准确。
赵元任自己对任何语言的要求,是一字一句都不能有错的。
却从不以妻子的拙劣英文为耻,还常拿她在学术演讲时举例玩。
● 赵元任和杨步伟
有一回杨步伟将女性的卵(ova),当成eggs翻译成鸡蛋。
赵元任看见“简直笑疯了,以后常常开我的这个玩笑——一个女人有两千个鸡蛋”。
1968年还在他出的《中国话的文法》里说:“致献给我太太,因为她一不留神就说出些中国话的文法的绝好的例子。”
杨步伟写《杂记赵家》自传,赵元任就写序论;杨步伟把好玩的事都写了,赵元任就说“那我就写那些不好玩的吧”。
所谓“妇唱夫随”,大概就是如此吧。
5
杨步伟为人十分热情大方。
那时在欧洲各国的中国学生虽大多是官费留学,但都是穷的,几个月才得一次费用。
只是众人无钱都不以为奇,反而为荣得很。
杨步伟跟随赵元任第一次到欧洲时,凡遇到闹钱荒的中国学生,就拿出翡翠和皮货卖了救济他们。
待友之诚之殷使她拥有广泛的人脉。
● 中研院合影,前排中间三位分别为赵元任、杨步伟、胡适
在杨步伟的自传里,各式各样的民初大人物都被奇妙地串联起来。
有令人失笑的趣闻,也有令人感佩的风骨。
比如,几个留学生在德国无事干,就帮这个离婚帮那个离婚。
首当其冲就是徐志摩,当时张幼仪还怀着孕。
● 张幼仪与徐志摩
又比如,张道藩请赵元任喫茶,桌上唯独一盘水果最好看——因他无钱待客,遂将写生对象奉献出来。
● 张道藩于1921年入读伦敦大学学院美术部,是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留学生
又有一回,陈寅恪与俞大维请赵元任夫妇看德国歌剧。
● 陈寅恪(左),百年清华四大哲人。俞大维(右),被誉为中国的“兵工之父”
他们将客人送至剧院门口转身便离去。
赵元任夫妇一问才知,原来他们二人是省下自己的饭钱,来请赵元任夫妇听歌剧的。
还有刘半农经济十分拮据,无钱吃肉。
● 刘半农
赵元任夫妇就故意挑饭点带吃的到他家拜访,几次之后,他那当家的10岁大女儿就偷偷站在墙角等他们来。
赵元任也是中国第一首钢琴曲的创作者。当年胡适、刘半农、徐志摩都爱写新诗,赵元任说他不会作诗,只好作曲了。中国第一首情歌《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
金岳霖最为率性好笑。
●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
有回打电话请杨步伟来帮忙,说是家里出了事。
杨步伟跑去一看,原来他喂了母鸡好几天鱼肝油,害得母鸡难产,一颗鸡蛋卡在屁股生不下来,特地请她这个妇产科医生来助产。
描写这些学术界名流时,无论是肯定还是臧否,杨步伟都毫无借他人之重来抬高自己。
6
杨步伟曾在自己写的《中国食谱》里评价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地道的中国女人,并无特绩与社会和国家”。
● 《中国食谱》作序的是胡适和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该书前后再版27次,被译成20多种语言。许多人都是由这本书重新认识中国的
但这“一个女人”,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
在欧洲时,杨步伟就到纽约、柏林找很多医生研究节育方法,预备好回国为社会服务。
夫妇俩回国后,赵元任在清华当导师,杨步伟则着手开办“节制生育所”(比后来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早了近60年)。
● 清华四大导师:(从左至右)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
节育对当时的穷人而言,最为需要。
但这个名目本钱多,政府还禁止。
她便想了一个办法,找有钱的人出20元,可以带三个穷人来。
只要是对社会有益处的事,她都想做。
诸如开公司教穷人孩子做手工,集股办清华大学的公共汽车等。
● 赵元任和杨步伟
世上总有一种人,尽毕生之力散射姿采与光芒,只为人间带来彩虹。
杨步伟一生都在激荡变革中独立做自己。
她无所畏惧地追求自由、知识、事业,反抗俗世成见,尊崇“男女平等”。
如她所说:世上的事若不胆大去做,哪能成功呢?
女子胸有凌云志,豪情万丈亦胜男。
这样概括杨步伟92年的豪气人生,最为贴切了。文/张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