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生于瘟疫,毕生与瘟疫和死亡抗衡,挽救了无数国人的生命。
她养于国外,却始终心系祖国;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开创了我国培养女西医护士的先河。
她的存在,让美国当局修改了对待华人的法案,让当时以记录白人男性为主的《纽约时报》,破例刊登她的事迹,并称其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她一生苦难重重,4次回国报效祖国,在危难时也未曾忘记医者“济世救人”的初心。
她就是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美国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 MD)学位的华人女性——金雅妹(Dr.Yamei Kin)。
疫情当前,隔着时空,我们仍旧能从她的事迹中获得力量。
1
“被迫”留学
“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以当下的眼光来看,这个名衔似乎充满了风光,毕竟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才有机会出国见世面。
而金雅妹(1864年出生)的留学是“被迫”的。
在她2岁半时父母便死于霍乱(瘟疫的一种);好在父亲(金定元)生前是宁波耶稣教长老会的牧师,与来中国的美国医师麦嘉缔博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才使得金雅妹及其兄弟姐妹在父母离世后,有所依傍。
由于养父母麦嘉缔夫妇的工作地点不固定,所以金雅妹幼年至成年阶段(1872年-1888年)曾随着他们去往过日本、美国等地生活,并在那里接受教育。
▲ 麦嘉缔夫妇
异国环境的变化对金雅妹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她要克服水土不服带来的身心不适,另一方面异国的经历也丰富了她的见识,在此期间,她掌握了日语、英语、德语等多国语言。
不过,最难能可贵的是,无论环境如何转换,她仍旧保持着自己的“中国心”。
在日常生活中,她保留着使用筷子进食的习惯,酷爱穿中式旗袍;甚至在她领取美国医学博士毕业证书时,也选择了穿戴中国传统样式的旗袍,出席毕业典礼,而非学士服。
这在当时《排华法案》盛行的美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是金雅妹用自己的实力获得了当地人的尊重与肯定。
先是1881年,金雅妹在麦氏夫妇的帮助下,排除万难,成为美国纽约女子医科大学唯一的中国学生,并以全校第1名的成绩毕业,获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等荣誉医学博士(MD)学位。
当时,中国驻美大使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还向金雅妹送上象牙雕刻以示祝贺。
随后是1887年,金雅妹经过学术钻研和临床实践,在权威周刊《纽约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名为《病理样本的显微成像》、《论照相显微术对有机体组织的作用》等关于显微摄像的学术论文;在《纽约医学期刊》上,发表了关于医疗化验的学术论文等;在当时医学界获得了一定的声望。
鉴于此,美国政府为奖励金雅妹在医学上做出的贡献,废除了《排华法案》中,“不准华人在美国穿华人服饰”的法规。
2
四次回国报效祖国
“她没有必要为使用刀和叉而放弃她的筷子。她可以在自己的头顶上带一块油布饰品、梳着明亮的辫子,穿着中国女孩古色古香的刺绣短裤跑来跑去……”
正是麦氏夫妇这种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教育观念,让金雅妹心中始终留存着对祖国的爱。
金雅妹第一次回国是在1888年底,她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名誉与地位,远渡重洋回到祖国,决心行医救世。
“幼时父母因祖国的医疗技术落后而亡故的惨痛经历,一直烙在心里。”
然而,归国之旅并非她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先是因为女性性别和年纪较轻而受到厦门等地传教士的质疑;随后因为西药昂贵和紧缺而无法救治所有的患者,令她内心备受煎熬。加之不幸感染上疟疾,金雅妹不得不与麦氏夫妇一起去日本养病。
在日期间,金雅妹一边养病,一边不忘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
1890年,金雅妹在神户创办了妇幼诊所,接着又在自己的住宅开设了医疗室。在接诊治病之余,她发现当地女性的卫生和医学意识较为落后,便主动向当地监理会申请开设培训班,传播西方先进的医学思想,并教授接生的现代技术和知识。
这为后续金雅妹回国创办我国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奠定了经验基础。
在日本的这五年,金雅妹除了开设培训班、救治病人外,还展开了关于霍乱、伤寒、疟疾等传染病的研究,并初步得出成果。她也因为救治病人、普及医学知识而在公众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日本媒体称她为,“现代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是她所在时代的传奇”。
金雅妹第二次回国是在1905年,此时的她经历了养父麦嘉缔的去世(1900年)和失败的婚姻(1904年),在将儿子(亚历山大·金)托付给美国的亲友后,再次踏上了归乡的旅程。
这次回国,金雅妹为中国培养了首批西医女护士,告别了“接生婆”时代。
1906年,金雅妹担任北洋女医院(女医局)的首任院长。
1907年,在袁世凯的帮助(拨款2万两白银)下,于天津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北洋女医学堂。在这里,金雅妹亲自授课,毫无保留。一方面传授西方先进的医学理论和思想,一方面倡导妇女解放,致力于现代医学教材的编写。
截止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女医局已接诊了一万六千余名患者,北洋女医学堂已培养了两批现代西医护士。随着袁世凯的垮台,北洋女医局和北洋女医学堂也接应闭馆关门。
1915年,金雅妹回到美国,开始了关于食品和营养方面的研究,并在研究之余,致力于反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主题的演讲。
1917年,金雅妹第三次回国。在完成美国当局分配的研究大豆及其制品的任务后,她还向当地农户传播了种植棉花的先进技术,促使了中美及协约国大豆出口订单的签约。
1920年,经历了丧子之痛的金雅妹第四次回国,定居北京。她一边缅怀死于一战炮火的儿子,一边热心公益,参与中英著作的翻译工作,为中美文化的交流与相互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34年,金雅妹因肺炎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终年70岁。死后,按照她的遗愿,将行医的器材、书籍及积蓄全部捐献社会。
葬礼上,胡适、梅贻琦、司徒雷登等人前来吊唁。
3
命运曲折以笑待之
回顾金雅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曲折,承受了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她是医生,也是战士,敢于破除旧式社会对女性、对华人的偏见,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世人的尊重。
她治病也医“心“,走到哪里就治到哪里,就在哪里播下先进与文明的种子,为他们漆黑的”房间“里,打开一扇窗。
疫情不是2020年的“特产”,它的每次出现都伴随着人间的血与泪。
今天,我们有84岁仍在前线战斗的钟南山;过往,我们有金雅妹、伍德连等伟大的先驱,力挽狂澜。
他们值得我们铭记!文/影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