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应该被所有中国人铭记的人,很多人却不知道他的姓名。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顾景言
在当代社会,疫苗已经成为预防病毒、救人性命的必需品。
一旦缺少相应的疫苗,人类只能任由病毒宰割。
2003年,中国大地上非典病毒肆虐,不断有人倒下……
这时候,一位曾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老者忍不住叹息,如果那个人还在,何至于此?
老者口中的那个人,就是中国疫苗之父,一个应该被所有国民铭记的人。
他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却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战乱的中国;
他临危受命,在抗战中重建中央防疫处,成功扑灭多场瘟疫,救活了无数国人;
他研发了中国第一批狂犬疫苗、牛痘疫苗,其研究成果,使中国在消灭天花病毒方面领先世界16年;
他首次分离沙眼病毒,震惊世界,却因为自杀而错失诺贝尔奖;
他就是汤飞凡。
1928年的秋天,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汤飞凡收到了一封特殊来信。
这封信来自中国,写信者名叫颜福庆,是中央大学医学院的院长。
▲颜福庆
在信里,颜福庆诚恳地请求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回到故国效力。
那时候中国的医学事业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人才和科研技术,对国外医学界的最新成果知之甚少。
再加上社会局势连年动荡不安,医学教育更是步履维艰,迫切需要一批医学精英回国,进行传道授业。
然而,颜福庆也很坦诚地告诉汤飞凡,国内待遇并不好。
其实是个正常人都知道,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和美国相比,条件简直是天壤之别。
当时汤飞凡就读的哈佛大学是顶尖名校,他的导师秦瑟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细菌学家和免疫学家,十分看重汤飞凡。
等汤飞凡毕业之后,在美国拿个教职也是轻而易举的。
美国的学术氛围浓厚,教授待遇又好,这对一个来自落后国家的年轻人来说,绝对是莫大的诱惑。
可是,在经过短暂的踌躇之后,汤飞凡下定了决心。
他告诉自己的导师,自己要回到中国。
秦瑟教授自然十分不舍。
在那个时候,他们师徒二人合作得非常默契,在病毒学领域合力攻破了不少难关。
汤飞凡这一走,无异于舍弃了未来唾手可得的鲜花与荣誉。
在导师惋惜的目光中,1929年春天,汤飞凡踏上了回国之路。
或许别人并不理解他的决定,但汤飞凡心里很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汤飞凡一生的命运与抉择,和他的故乡有着莫大关系。
1897年,他出生在湖南醴陵的一个书香世家。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在近现代中国的舞台上,湖南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曾国藩、谭嗣同、蔡锷、宋教仁、黄兴、毛泽东、刘少奇……
湖南人的热血,染透了半部中国近代史。
而出生在湘楚大地的汤飞凡,自幼就浸染上了湖南人的“霸蛮”之气。
他的童年时期,中国已经沦为列强砧板上的鱼肉。外有强敌,内有腐败的清政府,国人境遇愈发凄惨。
很多农民患病了得不到及时医治,在痛苦中死去。
年幼的汤飞凡的心中播下了一颗倔强的种子:学医,救中国。
为了这个目标,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事,即使才力不济,他也绝不认输,硬是凭着自己的勤奋处处赢得第一。
1914年,为了进入湘雅医学院,他废寝忘食学了一年英语,视力急剧下降,成了高度近视眼。
28岁那年,为了学到更好的医术,他远渡重洋,进入哈佛大学读书。
虽然身在美国,但是他心中一刻也不曾忘却故国。
可以说,颜福庆的那封信所提到的请求,与汤飞凡少年时代的初心不谋而合:学医报国。
回国之后,汤飞凡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时国内在细菌学和病毒学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汤飞凡作为中央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的副教授,不得不赤手空拳,自己出资购买设备,把细菌学专业创建起来。
虽然国内科研环境艰苦,但是他却一点都没有气馁,把自己每天的任务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将近8年时间里,他在传染病的预防方面突飞猛进,发表了二十多篇高质量论文。
然而,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使他毅然告别了科研:“研究、研究、研究出再好的东西,做了亡国奴,又有什么用?”
中国军人在前线浴血奋战,伤亡者不计其数,汤飞凡投入医疗队伍,不眠不休地抢救受伤军人。
炮火连天,汤飞凡却毫不畏惧。
不久之后,更大的挑战到来了。
由于战争太过残酷,死亡人数急剧增加,很多地方发生了瘟疫。
汤飞凡临危受命,重建了中央防疫处,奔赴各地组织防疫工作。
▲汤飞凡在中央防疫处及青霉素生产厂的重开仪式上
可以说,哪里有爆发瘟疫的危险,哪里就有汤飞凡的身影。
在此期间,他研发了中国第一批临床级别的青霉素,挽救了无数军民的性命。
▲1946年,美国医药援华会执行主任将该会向青霉素工厂提供的援助计划书递交给汤飞凡
1949年,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后,汤飞凡的面前又出现了两个选择:去台湾,还是留在大陆?
这对于汤飞凡而言,是一个万分艰难的选择。
因为,他的身份有些特殊。
汤飞凡的岳父,是国民党陆军上将何键。
和自己这位悬壶济世的女婿不同,何键心狠手辣,沾染了不少共产党人的鲜血。
▲何键
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就是死在何键手中。
如果汤飞凡执意留在大陆,那么他的身份可能会给他带来尴尬甚至是危险。
如果去了台湾,依靠身居高位的岳父,至少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但是汤飞凡还是执意选择留在大陆。
对他来说,这里是故国故土,有着自己深爱的人民。自己当年艰苦求学,不就是为了能保护他们吗?
更何况,大陆需要他。
由于连年战乱,各种传染病肆意横行,迫切需要研发出各种疫苗来应对。
已经在卫生部工作的汤飞凡,挑起了这个重担。
他亲自带队,利用苏联的疫苗样本,迅速攻克了难题,扑灭了华北平原的大规模鼠疫。
1955年,汤飞凡和他的助手一起分离出了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这个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在此之前,沙眼病毒一直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汤飞凡的成果,对于沙眼的预防和治疗无疑是巨大的突破。
▲汤飞凡将沙眼病毒滴到自己的眼睛里做实验,后来他的一只眼睛几乎看不见东西
此后,中国的沙眼发病率急剧降低。
中国第一批狂犬疫苗、第一批牛痘疫苗、第一批白喉疫苗……
无数中国人通过注射他研发的疫苗而免于疾病。
▲ 汤飞凡向刘瑞恒介绍国产青霉素产品
通过他的研究成果,1961年,中国彻底消灭天花,比世界提前了整整16年。
汤飞凡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疫苗之父,也赢得了国际的赞誉。
然而,他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原因令人痛惜不已:他自杀了。
诺贝尔奖,只授给在世的科学家。
1958年,由于与何键之间存在翁婿关系,汤飞凡被牵连到政治风波里。
▲ 汤飞凡一家
即使汤飞凡的意志再坚强,当面临莫须有的罪名的时候,他还是展现出自己最脆弱的一面。
这个一生为国、救人无数的医学精英,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有什么大错。
若论贡献,他无愧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带着这种困惑和绝望,1958年9月30日,61岁的汤飞凡选择了自我了断。
这个曾孤身与病毒搏斗的英雄,就这样陨落了。
汤飞凡之死,是一个莫大的悲剧。
然而,我如今写下这个悲剧的目的,却并不是为了让读者心痛流泪。
悲剧的真正意义,绝不在于引人悲愤和痛苦,而是在于点燃理性的光芒,从悲剧中看到英雄的崇高与伟大,进而予以反思。
看到人性中最美好的特质,并予以传承,方足以告慰英灵。
一心报国的汤飞凡,在时代的浪潮中不幸丧命,但后继者却没有灰心,而是接过了他手中的火炬。
他所研发的疫苗,也依然在守护着国人。
时至今日,我们不应该忘记:曾经有一个哈佛高材生,舍弃了锦绣前程回到破败的祖国,挽救了亿万中国人的性命,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的名字,叫汤飞凡。
历史书上也许不会有他的名字,但我们的心中,应该为他留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