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俯首拜阳明。
相信你我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以下的种种不堪:
很想在短期内提升学业成绩,计划也订了一大堆,可是没执行多久,就没有动力坚持下去了。
工作上遇到一个极其难搞的上司,顺从他有好处也有弊端,反抗他又担心要被穿小鞋,真的是横也不是竖也不是,脑子乱成一锅粥。
曾经爱得死去活来的恋人分手了。虽然一再对自己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是只要闭上双眼,对方的身影如同幽灵一样立刻占据了浑身的每一个细胞,思绪像刹车失灵的汽车一样怎么都刹不住。
…………
其实是我们想得太多了。
想太多,会造成失眠;
想太多,会形成焦虑;
想太多,会错失机会;
想太多,将万事蹉跎。
当你意识到内心已杂草丛生,自己已迷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时,不妨去读一读王阳明,透过历史的迷雾,去找寻那一尊青铜质地的雕像……
1472年,一颗带有神意的种子降临到浙江余姚的王家。
据说婆婆岑氏有一天梦见一位神仙抱着一个婴儿出现在她的面前。岑氏想将这个婴儿做孙子,神仙答应了。第二天,怀胎14个月的媳妇郑氏分娩出一个男婴,家人给这个颇具神秘色彩的男婴取名为云。
王云长到5岁了竟然还不会说话。正当家人困锁愁城之际,有一天,一位云游的和尚看见了王云。
只见和尚走上前摸了摸王云的脑袋说道:“多好的孩子,可惜被点破了。”王云的爷爷觉得和尚的话很是蹊跷,于是就将王云的名字改为王守仁,号阳明。
没想到改名后的王阳明立刻开口说话了。他说的第一句话不是普通小孩常说的爸妈一类的言语,而是一些圣贤语录。因为他把爷爷平时读的四书五经都默默记在了心里。
12岁那年,有一次王阳明问私塾先生,什么事才是做人第一等要紧的事情?先生回答他当然是读书做官最重要。
王阳明听后摇摇头,表示不同意先生的说法。先生反问他那你认为人生第一等事是什么?王阳明用坚定且自信的语气答道:“做圣贤!”
这句话很快传到父亲王华那里,气得王华拍案大怒:“你这小子也太狂妄了。”
15岁那年王阳明有一次随父去关外领略大漠荒烟和苍茫的草原。欣赏完美景后王阳明写了一份奏疏,说自己想好了征伐鞑靼的良策,打算将其呈献给皇上,父亲王华再次呵斥儿子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太狂妄。
王华打心底觉得王阳明的脑子似乎有些短路。为预防万一,两年后他给17岁的王阳明举办了婚礼,对方是他一个江西故交的女儿。
没想到结婚拜堂那天新郎官却不见了。众人找寻了整整一天后才在附近的一所道观里找到了王阳明,当时他正在和一名道士相谈甚欢。因为聊得投机,竟然忘记了结婚这件事了。
婚后不久,王阳明携妻回老家余姚。途径江西上饶时他特地去拜访大儒娄谅。王阳明向他请教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圣贤?娄谅让他去读朱熹的书。
于是王阳明开始研读朱熹之学。朱熹有一句经典名句,那就是格物致知。意思是只有与事物亲密接触,才能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王阳明读完朱熹的著作后开始在家中“格竹子”。他坐在一颗翠竹下目不转睛地注视了几天几夜,结果非但没有参透竹子的生长规律,反而自己先晕倒了。
苏醒过来的王阳明开始对圣贤的学问产生怀疑。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更让他彻底不认同朱熹的学说。
有一天,王阳明游览杭州虎跑寺时看见一位僧人正在打坐。王阳明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后突然问和尚家里还有何人?和尚回答还有老母,王阳明追问他想不想念母亲?和尚满脸羞愧地说很想。
和尚的话让王阳明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能泯灭的。诚如刚才那位和尚,他再怎么看破红尘,也不可能放下对至亲之人的思念,否则他就不是一个人了。
28岁那年王阳明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生涯。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无数读书人的梦想。正当王阳明准备大展拳脚实现抱负时,现实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荒淫无道的正德皇帝被大太监刘瑾左右,刘瑾狐假虎威,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几位正直的大臣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结果反被打入死牢。
义愤填膺的王阳明冒死上书,要求释放被关押的大臣,结果被刘瑾重打四十大板,贬谪到贵州当一名比弼马温还不如的驿丞。
在王阳明赴任途中刘瑾还暗中派人谋害他,王阳明发现后故意把自己的衣物留在钱塘江边,伪造成投河自尽的假象,骗过刘瑾一伙。
到了贵州,王阳明每天栖居山洞里,还亲自凿了一副石棺,自己端坐在里面。1508年的某个深夜,一声长啸从石棺中破空而出,王阳明终于悟出了天理。
王阳明悟出的天理是什么呢?其实只有四个字:心即理也。
王阳明认为所谓的天道,其实就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们研究世间所有的外在的东西,还不如向你自己的心问个究竟,心灵是一切问题的本源。
比如有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外出游玩,朋友指着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常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可是你看这朵花,春天它自然就开了,冬天它自然凋谢,怎么说你的心能控制它呢?”
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其实跟现代心理学理论所说的如出一辙。世间一切问题,追根究底其实都是心的问题。心态正,看问题自然也就正;心态不好,看问题自然也会偏离事实的本相。
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有一句经典名言: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此外,王阳明还提出著名的“知行合一”这个理论。每个人做事时应该心无旁骛、毫无杂念地沉浸在事中,让你的心去指导你的行为,而不受外界的干扰。
从此,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诞生了。这门学问后来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指明灯,也使得王阳明跻身于孔孟朱圣贤行列。
朝廷并没有忘记王阳明。1510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
有一次,一名江洋大盗被官兵抓获。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大盗根本不把王阳明放在眼里,说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不要再讲那些迂腐无用的大道理。
王阳明不慌不忙,他说天太热,请脱下衣服说话。大盗爽快地脱了衣服。王阳明又让其脱内衣,大盗照做。接着王阳明要求大盗把内裤也脱掉,大盗摇头不同意。
这时王阳明说道:“你连死都不怕,却怕脱掉内裤,说明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啊。”
王阳明的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大盗,他乖乖地认了罪。
在王阳明心学的开导教化之下,庐陵县风气大为改观。1516年,政绩卓著的王阳明当上三品高官,派他去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地剿匪。
王阳明上任后并没有马上派兵镇压,他先摸清局势,发现官府里面暗藏内奸,每次行动都会走漏风声。
王阳明不动声色,他先放出剿匪的风声,然后派人盯梢,最后实施一网打尽。
王阳明还推出“十家牌法”,就是以十户家庭为一个单位,每天巡视,一旦出现问题知情不报的,十家连坐,绝不姑息,搞得土匪有家都不敢回。
派兵剿匪时王阳明完全不按牌理出牌,怎么有效就怎么来。他包围土匪后也不轻易出击,将对方饿了个半死,几次之后土匪被王阳明整得欲哭无泪,猖獗数十年的匪患被王阳明两年内就彻底平息。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起兵叛乱。身边连八千士兵都没有的王阳明知道,若硬碰硬自己肯定不是宁王的对手。
王阳明一方面伪造文书,四处散发,谎称自己手里有十六万精兵要来攻打。另一方面他利用反间计,写了封密信给宁王手下的两个谋士,催促他们赶紧劝说宁王起兵攻打南京。
这封信自然落入宁王手里。生性多疑的他见状立刻号令全军死守南昌,不出兵攻击任何地方。
趁这一段难得的喘息机会,王阳明四处招兵,很快凑齐了几万兵士,却按兵不动。
发现中计上当的宁王醒悟过来后立刻派兵攻打南京。就在大家都认为赶紧去守南京时,王阳明却派兵攻打南昌,断了宁王的后路。
宁王发现南昌被攻破后马上带人往回赶。在鄱阳湖,王阳明又以各种奇思诡计扰乱叛军,最后大胜而归,活捉宁王,仅用了四十多天就平息了一场叛乱。
事后,有人向王阳明讨教用兵之道,他淡淡地说了句:“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叛乱平息后朝廷委派王阳明做江西巡抚继续剿匪。后来又委任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
仅一年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病逝,王阳明借机辞官回老家奔丧,开始在绍兴、余姚两地传授心学。
1528年11月29日,沉珂多年的王阳明自知时日不多,他让弟子替他更换了衣冠。弟子流着泪问他有何遗言时,他笑了笑,用手指着胸口说道: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说完后溘然长逝。
1905年,日军军官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了实力远超自己的俄国舰队。
在庆功宴上,当众人追问其以弱胜强的秘诀时,东乡平八郎高举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战后的日本,不少极富盛名的企业家都对王阳明的心学推崇备至。如早稻田大学创始人大隈重信,日本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一,三菱集团创始人岩崎弥太郎等。
1926年,梁启超向青年学生发表演讲时说道:“青年们啊,你们感觉到苦痛吗?我告诉你,唯一的救济法门,那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
王阳明告诉我们:心态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真正的快乐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活在世上,不要把自己太那么当一回事,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无拘无束的自在的境界。
王阳明告诉我们:活在当下,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在意过去,做无谓的得失计较;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无需杞人忧天的担心。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在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愉悦感。
王阳明告诉我们: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本源,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他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诸葛亮、董仲舒等大人物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因为他们欲望少,所以才能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事业中。而现代人欲望太多,容易患得患失,无法做到心无旁骛地做事情。
作者:倪志峰,热爱写作和酷跑,喜欢用文字记录心灵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