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桑宜川
加拿大华裔学者
她们从遥远的加拿大来到一个陌生而又落后的国度,为中国办教育,不图回报,心中若无大爱,是万万做不到的。
今天,四川荣县双石镇的“玉章中学”和数十公里外的自贡市城区的“自贡一中”,彼此之间颇有渊源,应该说是一对“龙凤双胞胎”,因为这两所学校的前身分别是“华英男子初级中学”和“华英女子初级中学”,均为清末年间加拿大教会“英美会”在川南地区开办的两所教会学校。其中兴建于1918年的华英女校,曾数易其名,后更名为私立培德女子初级中学,即今天的自贡一中。昔日巍峨的楼宇早已毁于拆迁工程,不复存在,留下的历史影像,永存民间记忆。
民国初期的华英女校本部
01
史料记载,基督教传入四川自贡,始于1902年(光绪廿八年)。即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的第三年,“辛丑条约”之后的第二年。教会学校是加拿大教会“英美会”来到自流井教区以后兴办的,当时主要服务于宗教布道活动。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到1949年止,在当地已俨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不仅为福音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在客观上也极大地推进了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
1907年(光绪卅三年),“英美会”正式来到自流井后,在灯杆坝开办了男、女初等小学各一所。1915年(民国四年),又在雨台山、中塘井分别成立了男、女两等小学(完全小学)各一所,继后附设中学进修班。当年的学校建在自贡的半山坡上,校门为西式的门柱形,校舍是一座精致的洋楼,教室内铺了红木地板,巨型玻璃窗采光极好,每间教室中都设有壁炉,在寒冷的冬季,室内温暖如春,在那文化闭塞的川南地区是极为奢侈的享受。
上世纪20年代培德中学远眺
1923年,在初中进修班的基础上正式开办“华英男子初级中学”和“华英女子初级中学”。男校首任校长是加拿大人蒋继修先生,女校首任校长也是加拿大人,劳拉(汉正礼)女士。两校均设 6 个班,各有学生 300 人左右。这两所教会学校开设了包括英语(外教)在内的全部新式文化课程。所谓的新式文化,就是不同于传统私塾教育的文言文和四书五经,而是教授白话文,以及格致,算术、几何、自然、物理、音乐、体育在内的所有新式课程。校园里当然也少不了读圣经,祈祷和唱圣诗,处处充满着生机。
当年的不少老学生,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儿时唱过的一些校园圣诗。其实,那时学校里只有两名加拿大传教士担任教师,其他的都是华人员工。但这两位传教士都是单身女性,富有献身精神。她们从遥远的加拿大来到一个陌生而又落后的国度,为中国办教育,不图回报,心中若无大爱,是万万做不到的。
培德男中1929年毕业生合影
02
当年,在英国教会“内地会”与加拿大教会“英美会”并存时期,所有的教会学校均冠以“华英”的名称,寓有属于英国的意思。自从“内地会”撤出自贡教区以后,当地信众对这个“华英”的名称心生不悦,加拿大人对此也不满意,各教会内部开始酝酿易名的诉求。1924年,两校经协商,达成共识,正式更名为“培德男子初级中学”和“培德女子初级中学”。
自贡一中前身“培德女中”创办人,加拿大传教士劳拉(汉正礼)女士。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法令,取缔洋人在中国兴办小学和幼稚园,并规定大、中学校设立董事会,并向主管部门立案。董事长和校长必须由中国人担任。设立董事会后,洋人仍可在董事会中的担任董事,也可继续控制学校行政。此后,宗教课程从学校的正式课程中淡出,但又在课外组织宗教研究班、查经班等,借以进行同样内容的宗教活动。
其实,这两所兄妹学校的离散,缘于抗战时期日本人的入侵。1939年5月,因日机轰炸川南,两校为避战火,同时迁至荣县成佳场铁匠嘴,借用罗氏祠堂作为校舍。男中曾另搭草棚,作为临时宿舍。后男中因草棚宿舍被焚,又迁往荣县双石桥。抗战胜利后,因男中原址已被炸毁,无力修复,遂交由双石桥本乡人接办,更名为“双石中学”,再也没有迁返发源地自贡。而女中则于1941年迁回自贡原址。两校从此各自另起炉灶,重建校园。
1949年之后,随着数以百计留在四川省内传教,办学,兴医院的西方人士被陆续驱逐出境,两校先后被新生政权接管。1952年,“培德女中”与“自贡市立师范和市立中学”合并,更名为“自贡市一中”。1953年,更名为“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校”。此时的自贡一中,已经是开设有高、初中的完全中学,但加拿大传教士在当地办学的故事随之逐渐也被彻底遗忘。如今回首往事,对于加拿大传教士的个人晚年境遇,笔者不由得感慨万千,认为当代中国实在亏欠了她们太多,人可以有不同的信仰,却不能不晓得感恩。
1918年,培德女中的学生上课情景
03
如今的荣县玉章中学,已成为自贡示范性重点中学,是以红顶学者吴玉章先生命名的学校,年轻的学生们或许不甚明了,在其历史上,曾有过的校名分别为华英中学、培德中学、荣县第五初级中学、荣县双石中学共四个校名。而建校初期的华英中学,则与100多年前加拿大传教士的拓荒与耕耘息息相关,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早已经被刻意抹去,被遗忘,消遁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如今梳理出来,感恩与铭记他们为中国平民教育曾经做出的贡献,是当下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应有的理性态度,历史不会忘记她们!
华英中学的部分女教师合影
2017年10月中旬,笔者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作演讲,顺便到图书馆查阅了一套完整的英文版《汉正礼家书珍藏》。该书由加拿大传教士汉正礼记录,是研究自贡历史的原始资料,弥足珍贵。文献记载,汉正礼于1901年受加拿大“英美会”教会的委派,前往中国,她到达了四川自流井,在那里首先创办了教会医院“自贡仁济医院”。《汉正礼家书珍藏》一书是她1943年回国后,由其家人整理出版的珍藏家书。该书图文并茂,共237页,以亲闻亲见的家书形式,真实生动地记述了1901年至1943年,四川自流井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民俗民风以及市容市貌。
另据《基督教早期在自贡的社会事业》一文介绍,毕业于多伦多大学的(劳拉) 汉正礼,被加拿大英美会派到四川自贡,不仅参与到创办教会医院中,还对自贡的学校建立做出了不少贡献。1913年她创办了自贡私立培德幼稚园,之后她参与到自贡培德女中(现在的自贡一中)的创建工作,并担任该校的校长。她对培德中学的贡献,可谓呕心沥血,直至病重才回到加拿大,终生未婚,一生的故事可歌可泣。
华英中学创办人,汉正礼校长与学生们合影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近代中国教会学校对中国社会曾产生了重大影响,应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其对中国的贡献是将现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国,让古老的中国耳目一新。汉正礼在四川内地兴学,及所做出的贡献,与其说她是一位加拿大传教士,倒不如说她是一位懂行的西方教育家。几千年来,中国沿袭的官学、书院、科举等传统教育模式都与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相去甚远,无法培养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而教会学校的进入,为没有现代教育的中国塑造了仿效样板,造福于华夏民族,功在千秋。
行笔于此,我想起了与汉正礼同时代的司徒雷登们,他们为了践行信仰,远涉重洋,去到东方世界,将自己几十年的有限人生,宝贵生命奉献给了中国,兴办教育,不求任何回报,心甘情愿地与中国人一起受苦,人性的境界实在伟岸。不论是从中国文化,还是西方的基督教精神来看,源自信仰的那份大爱告诉世人,“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我确信不疑。
左上:1930年英华女校高三年级毕业班合影 右:1937年培德高级小学毕业班合影
左:民国初期的四川自贡华英女校本部,右:上世纪60年代培德中学(原华英女校)一角。
2018年3月21日修订于加拿大温哥华迷迭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