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世界华人周刊专栏记者阿元
多年前就知道张纯如,知道她艰难写作了《南京大屠杀》。我一直想知道:她父母都出生在台湾,后来到美国求学。1968年 3月28 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她为什么执着地探寻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并向世界传播。
2017年10月,我有幸参加海外华文媒体“伟人故里淮安行”活动,走进了淮安,走近了张纯如。了解了她家族的发展史,了解了祖辈对她的教育。中华文明和家国情怀的基因传承,养育和造就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性格文静的张纯如从小就喜欢写作,喜欢这种自由表达的方式。在她看来,写作是传播社会良知。真正的作家不是玩文字游戏,而要通过文字来传达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
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1994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在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于是她要用手中的笔,向全世界传播历史的真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南京大屠杀》出版后,她对美国读者的热情反应也感到意外。张纯如相信,真相是不可毁灭的,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背景是非常复杂的,在这部极为严肃的著作震惊美国和整个世界的同时,也必然引起了某些无端的质疑和粗暴指责,特别是对于不少不愿正视历史的日本人而言,张纯如的书无疑是“公然挑衅”。在这种情形下,《南京大屠杀》一书也让张纯如成为积极参与维护抗日战争史实的社会活动家,以及抨击日本掩盖历史可耻行径的斗士。
她为了捍卫对二战真相的追求,在《南京大屠杀》出版后,四处讲演、座谈,与日本人辩论。有人甚至近距离地威胁她。2004年紧张的行程安排和多年的心理压力,终使她当年8月身心难堪重负,几近崩溃。
治疗三个多月后,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抛下她的家人和孩子,在美国北加州举枪自尽,终年36岁。她的去世,令世界正义的人士哀痛,也激励人们勇敢地捍卫世界的正义与和平。2017年4月,淮安市人民政府修建并设立了张纯如纪念馆,永久地纪念这位淮安女儿。
张纯如,这位祖籍淮安的女儿,沿着大运河畔祖先的足迹走来的女作家,用她短暂的生命和作品,写进了淮安千年的史册,延续着关天培、梁红玉、吴承恩、周恩来等淮安先贤的英名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