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当时空军司令员王海紧紧握着他的手,动情地说:“托各位日本教官教授驾驶技术之福,才会有中国空军的今天。我们是发自内心地感谢日本老师们的。林老师返回日本后,请一定代为转告我们的感谢之意。”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朗博
1949年开国大典,我空军17架战斗机从东方飞过天安门上空飞过,接受检阅。
各界人士非常惊奇:小米加步枪的土得掉渣队伍,怎么有了空军?
让人更想不到的是,中国空军成立居然有一个日本人的功劳。
他就是林弥一郎。
空军第七航空学校第一任校长魏坚和林弥一郎(右)
战犯:他率队击落“飞虎队”5架战机
林弥一郎,191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中学毕业后,加入空军,后一直校担任飞行教官,技术出众。
1941年11月,30岁的林弥一郎以中尉身份被派往中国。
1942年6月,桂林空战中,林弥一郎驾驶飞机,虽然机身34处着弹,且发动机停车,率队击落美国空军“飞虎队”5架战机。
因此,他一战成名,被日本人视为“英雄”,日本空军史曾记载:“林弥一郎是以勇猛果敢而闻名的战斗机驾驶员。”
2年后,林弥一郎晋升为少佐,来到东北,担任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第4练成飞行队队长。
林弥一郎勇猛沉稳、技术高超、公正自律,在他领导下,林部在日本航空部队中技术是一流。
1945年8月9日,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土崩瓦解。
在沈阳的林弥一郎,知道苏联士兵残忍,于是带队南逃,来到凤城县上汤村。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东北民主联军.....
投降:他第一次深深向中国人鞠了躬
当时我空军正准备筹建,得知林弥一郎这样的飞行人才无路可去,便去主动争取他。
林弥一郎提出投降的条件是:希望能得到人道主义的待遇,提供粮食供给,作为回报,向我军教授航空技能。
我军谈判代表当场同意。
1945年10月,林弥一郎率部依照约定抵达了武器上缴地点。
当日本人来到,立刻惊呆了:只见空地当中,仅仅放置了一张大木桌,我军受降的代表身边没有一个人,独自泰然地坐在桌边,简单地命令林部把武器放到那张桌上。
最让林弥一郎想不到的是,他被允许保留自己的军刀。。
对于日本军官来说,军刀是军人荣誉的象征,得到这样尊重,林弥深深鞠了一躬。
日本人素来只服从强者,即便抗战之后,还认为自己是被美国打败的。我军接受林投降尽显强者勇敢自信和宽容,真给他以不小震撼。
更让他感动的还在后面……
感化:“东总”参谋长伍修权送给他手枪
当时东北局书记彭真和“东总”参谋长伍修权同志,听到林弥一郎投降,喜出望外,立刻在沈阳召见了林弥一郎。
1985年,林弥一郎在北京与彭真(右)合影
谈话最后,林弥大概为了试探我方诚意,居然向伍修权参谋长要身上佩带的手枪。
伍修权沉思一会,掏出手枪放到了他的手里:“这支手枪从长征到现在,一直带在我的身上,今天把它送给你,做为这次幸会的纪念。”
递枪一刹那,等于伍修权把自己的性命交到林的手里,这样的信任怎么不让他感动?
194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成立,又称“东北老航校”。
东北航校成立大会
林弥一郎任飞行主任教官,日方的飞行员、机械人员及地勤200多人,成了我创建空军的重要力量。
为了感化他们,航校政治部专门成立日本人工作科,加强日方人员的思想教育,让他们认清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
在生活上,以对待朋友的真诚态度,尊重关心他们。
当时,航校条件很差,生活艰苦。我方人员平时吃的都是玉米面、高梁米,但保证日方人员能经常吃到大米白面等细粮。每当日籍教官生病时,学员就带上野禽蛋和野花前去慰问。
航校为了解决日方人员的婚姻问题,吸收一些年轻的日本妇女到航校做护士、卫生员、保姆之类的工作,日籍技术人员成立了家庭。林弥一郎和日籍女护士清子在此时结成了夫妻。
在筹建东北航空学校期间,为了转移沈阳奉集堡的十几架日本的飞机,林弥着急试驾飞机,但飞机起飞时坠毁,他身负重伤。
初创时期的东北老航校——用马车拉运飞机和航材转场
校方组织抢救,领导亲自看护,当林弥一郎苏醒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他惭愧地说:“过去日本侵略中国,真是罪过。现在你们这样厚待我,真是受之有愧。”
日本军队历来等级森严,军官和士兵的待遇相差极大,这些本应是战俘的日方成员却享受如此待遇,怎么不让他感动,悔过自新?
这样的付出收到巨大的回报……
当时东北老航校的部分日本教官合影
赎罪:他的学员击落美军王牌戴维斯
日本人具有强烈的群体性,对意识形态淡漠,只是习惯于服从强者命令,且行事整齐划一,易于管理。
一旦从心理征服他们,他们就会忠诚卖力为之服务,甚至比为本国工作还认真负责。
航校建立真是困难重重,缺少航材。林弥一郎带人到处寻找,东拼西凑;缺少汽油,他就用酒精代替;没压气机给飞机轮胎充气,几十个日本教官就轮流用自行车打气筒充气。
空军司令王海曾回忆当时状况:“日本教官非常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对学员也要求很严。冬天早上一睁开眼,嘴唇上都是霜,非常冷,可是日本的地面保障人员为了保证我们的正常飞行,每天清晨都要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检查和调整飞机。真是太感谢他们了。”
当时张积慧是最好的学员之一,他要求放单飞,航校领导都批准了,可林弥一郎顶住压力,认为张的飞行技术还不行,硬是不同意,张只能更加刻苦训练。
后来,1977年,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张积慧和林弥一郎谈起此事,感慨地说,没有当年日本教官的严格教导,他就不可能在朝鲜战场击落美军王牌戴维斯,成为飞行英雄。
正是日方人员的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在空军草创的3年半期间,虽然飞行训练极度危险,多次发生飞行意外,但没有一名中国学员意外死亡。
倒有两个日方人员付出生命。
一次,川村孝一到长春运送航空器材时,被卡车撞成了重伤,当场不幸死亡。
第二次让人感动:1948年3月。中日本地面保障人员在车站运送航空汽油,天气寒冷,室内有炉火。炉火把中国人员关某沾满汽油的衣服点着,瞬间全身起火。日本人新海宽抱住关某拽到了屋外,帮他灭火,但自己被烧成了重伤。
两天后,新海宽因抢救无效死亡,期间醒来之时,他还在问:“关怎么样了?汽油都装好了吗?”
这样极其认真的赎罪工作,成绩斐然。
日方共培训出中方飞行员126名,机务人员322名,领航员24名,技术人员88名。他们成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骨干力量,其中包括后来的空军司令员王海、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刘玉堤等人。
林弥一郎的得意弟子、中国空军战神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刘玉堤
日方人员,也把中国当成“第二故乡”,充满感情。
林给儿子起了一个中国名字林新,也许他认为在东北才是他的“新生”,也许是希望中日关系开始新的篇章。
回国:至死念念不忘老航校
56年,林弥一郎带着妻儿恋恋不舍地回到日本。
回到日本之后,林弥一郎他们的处境非常微妙和困难,因为帮助了中国空军建设而遭到非议。
20世纪50年代,日侨回国
他一直保持沉默,极少出席任何公开活动,从不谈此事,但私下对属下说,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自己不后悔。
1977年,应中国邀请,林弥一郎首次访问中国,回到了他心中的“第二祖国”,并会晤了多名当年的学生,此时已是中国空军的高级将领们,让他激动的是中国空军从没有忘了他。
他回国之后,发起和组织了“航七会”(东北老航校于1949年改为第7航空学校),后来他又组织“中国归国者友好会”和“日中和平友好会”,担任会长,开始致力于中日友好交往。
林弥一郎(右三)访问中国,与当时中方学员合影
林弥一郎曾先后十几次组织代表团来华访问。
林虎副司令员与日本教官筒井重雄相见时,肯定他们贡献,说林弥一郎是中国空军之父。
1999年8月18日,林弥一郎在日本逝世,离开人世之前念念不忘老航校。
林弥一郎米寿(88岁诞辰)时,“航七会”朋友们为他祝寿
借鉴:浊流中的清泉
历史不能忘却。
正义却正在遭受挑战。
今天,8月15日,日本称之为“终战纪念日”,63名日本众参两院议员集体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前防卫大臣稻田朋美、前总务大臣高市早苗、原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等一大批政治人物也前往靖国神社参拜,且不论这些年日本右翼言论早已甚嚣尘上。
至今,日本政府对70多年前的侵华罪行,依然闪烁其词,不愿正面回应,进行深刻反省,承担起道义责任。
我们不禁想到林弥一郎,他将功补过,帮助新中国建立起自己的空军,终其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
我们不禁想到NHK电视台,不畏强权,播放731纪录片,揭开自己国家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一面,让日本大众知道真相。
这些让我们相信,即便在汹涌的历史浊流中,人性的光辉却从来不会缺席,他们就像潺潺清泉,终有荡涤浊流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