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人,何以如此厚爱那个贫弱的中国?为什么在被中国伤害之后依旧一往情深?
文/顾景言
01.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美国人。
他在中国生活了56年,倾家荡产创办了燕京大学;抗战时期在北平被日本人囚禁了将近四年 ,宁死不与日军合作;在弥留之际唯一的遗愿就是能将自己的遗骨运回中国,葬入燕京大学。
据晚年照料他的人回忆,他的房间里到处都是燕京大学的照片,他至死都渴望回到中国。
他,就是司徒雷登,那个被钦点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司徒雷登付予了无限深情的这个东方国度,无数中国青年在课本上读到他的名字。
那篇著名的檄文,对他进行了辛辣无情的嘲讽。他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象征”,在伟大领袖的“钦点”下,在每一代中国青年的认知中,司徒雷登留下的都是狼狈仓皇的背影。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特点。”我们对待司徒雷登,恰恰就是如此。
他铭记着中国,以满腔痴情;中国也铭记着他,以嘲讽和憎恨。
《人民日报》刊发檄文
02.
在血统上,司徒雷登是个纯正的美国人。可是,他毕生的热情都倾注在了中国。有人说,他爱中国,哪怕遭受了这个国家再多的伤害,依旧痴心不改,爱到了一种近乎愚蠢的地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生们气血方刚,引起当局不满。外国人很多出于利益考虑,与政府站在同一立场。司徒雷登却说:“燕京大学应该成为训练爱国青年的场所,造就爱国青年学子,期其能服务祖国,拯救同胞,为中国全民族谋福利。”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英美各国纵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日军气焰嚣张。消息传来,燕京大学几百名师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抗议日本的暴行。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美国人,他就是时任燕京大学校务长的司徒雷登,他与学生一起高呼着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的学生们
1934年,北平的学生们对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忍无可忍,毅然决定组团前往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燕大的学生也纷纷前往,引起学校外籍教师的不满,认为学生此举是不务正途荒废学业。
中国籍的教师则支持学生的行为。眼看着矛盾不可调和,正在美国的司徒雷登匆忙赶回中国。
在全校大会上,他说:“我在上海下船时,首先问来接我的人,燕京的学生是否也来南京请愿了?我听到的答复‘是’,这才放心。如果此次燕京学生没有参加请愿,那说明这些年来我的教育就完全失败了!”
与其他外籍教师不同,司徒雷登爱中国。正是因为他对这个国度怀有深情,他从未把自己当作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他熟悉这个国家的历史和骄傲,知晓它从近代以来的奋斗与挣扎。他理解学生们面临外敌入侵时心中的苦痛。
司徒雷登曾经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1941年,他拒绝与日军合作,遭到囚禁,直到日本战败之后他才重获自由。
这些事,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难免狐疑:一个美国人,何以如此厚爱那个贫弱的中国?为什么在被中国伤害之后依旧一往情深?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周和重获自由的司徒雷登会面。
03.
司徒雷登命中注定与中国有不解之缘。
1876年6月24日,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国杭州。他成长在一个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美国到中国的第一批传教士。
他的童年时代,是在杭州度过的,他自幼就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
在11岁那年,司徒雷登回到了美国,接受传统的美国教育。然而,他却遭到了同龄人的嘲笑和排斥,因为他的英语太差,操着浓厚的杭州口音。
在同龄的美国小孩眼中,他实在是“太中国了”,像个异类。这种矛盾而尴尬的处境是司徒雷登一生的缩影。在美国人眼中,他更像一个中国人;在中国人眼中,他又是个“非我族类”的洋鬼子。
司徒雷登在美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888,司徒雷登(后立者)赴美求学前与父母和弟妹合影(全家福)
23岁那年,他进入弗吉尼亚协和神学院,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也就是在此期间,他感受到了来自信仰的召唤,他决意去中国,像自己的父辈一样,把福音带给中国,以自己的一生去增加神的荣光。
1904年,司徒雷登重返中国,投入到教育事业。
1915年,司徒雷登成为燕京大学校长。
他为了燕京大学殚精竭虑,所有的财力和精力都投入到这所大学,几乎倾家荡产。他利用自己美国人的身份,向美国社会募捐,与那些大资本家苦苦周旋,为学校取得一笔又一笔巨额捐款。
司徒雷登摄于燕京大学贝公楼前
燕京大学很有钱。司徒雷登却很穷。
他连日常穿的衣服都没钱更换,袜子上打着补丁 ,晚年更是贫困潦倒。
那些钱,他一分不少,全部用于燕京大学的建设之中,连自己的收入都倒贴进去。
如今美丽的燕园,正是司徒雷登用捐款买地、整修。他聘请了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精心规划了中西合璧的燕京大学。
未名湖的烟波,博雅塔的倒影 ,都是属于当年燕京大学的风景。
胡适先生曾经感叹,燕京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
1927年,燕京大学司徒雷登校长
04.
燕京大学除了风光迷人,更是人才济济。
周作人,冯友兰,冰心,钱玄同,顾颉刚,俞平伯,钱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诸多大师,都汇集在燕京大学。
司徒雷登尽心尽力,却并不居功。
他说:“我们应该把这个学校办成中国人的学校,一旦我们离开,中国自己就可以有效地管理这个学校。”
冰心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校长的:“这团体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总有上千上万的人,这上千上万的人的生、婚、病、死四件大事里,都短不了他。为婴儿施洗的是他,证婚的是他,丧礼主仪的也是他。你添了一个孩子,害一场病,过一次生日,死一个亲人,第一封短简是他寄的,第一盆鲜花是他送的,第一个欢迎微笑,第一句真挚的慰语,都是从他而来的。”
作为校长,他记得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他用心良苦地培养这些学生,给未来的中国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人才资源。建国之后,在对外交往事业中,许多精英都出自燕京大学。
1946年,司徒雷登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
05.
1946年,司徒雷登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
他了解中国,堪称“中国通”;他热爱中国,为其呕心沥血。如果在和平年代,他一定是个最优秀的大使。
可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命运和司徒雷登开了一个玩笑。
彼时的中国,早已波涛暗涌。国共之间剑拔弩张,最终导致了三年内战。共产党的军队士气高昂,一路南下,攻克了国府首都南京。
司徒雷登没有回美国,也没有随国民党去台湾,他坚持留在了南京城内,希望与中共高层接触,促成美国与新中国的建交。
可是,在冷战的铁幕已然落下的时刻,从地缘政治方面考虑,新中国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一边倒”,联苏反美。司徒雷登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
共产党的干部告诉司徒雷登,如果继续留在南京,可能无法保证他的安全。
中共已经明确表达了态度,司徒雷登没有继续留下的理由,只好黯然离开。1949年8月12日,他登上了回美国的的飞机。
1949年,司徒雷登返美时在机场的留影
之后的事情,大家也就都知道了。一篇檄文,使得这个对中国怀有真挚情谊的老人,成为了口诛笔伐的对象。众多进步青年纷纷响应领袖号召,对司徒雷登大加批判。
他为了燕京大学东奔西走,被认为是动机不纯;
他对全校师生的关心爱护,被认为是虚情假意;
他为和平所做的努力,被认为是不怀好意;
司徒雷登,在这片他最爱的土地上,声名狼藉。
那些咒骂他的进步青年,许多都是坐着他的车子去的解放区,他对这些学生的爱国进步行为向来是大加赞赏,予以无私的帮助。却没想到,有朝一日,这把“爱国进步”的火焰烧到了自己身上。
回到美国之后的司徒雷登,受到了麦卡锡主义者的骚扰和迫害。他在中国呆的时间时间太久了,为了中国付出了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光,以至于他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
这是个悲剧。
由于对中国的痴情,司徒雷登被自己的祖国猜忌怀疑 ,而在中国,他又被嘲讽憎恨。
晚年的司徒雷登,得了失语症,贫困潦倒的他没有地方去,只好住在自己的学生傅泾波家中。他经常痴痴地看着远方——那是中国的方向。
1958~1961年,晚年的司徒雷登(前排中)得到傅泾波家人般的照料。
06.
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始终惦念着回到中国。
他的学生傅泾波为了实现他的遗愿四处奔走。可是,在当时的局面下,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美关系紧张,司徒雷登又曾被毛泽东“钦点”,谁敢出面同意他归葬燕园?
傅泾波及其家人没有放弃,改革开放之后他们屡次与中国方面进行申请,可是都被拒绝了。司徒雷登归葬燕园,已经成为奢望。
偌大的中国,竟然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
当年的燕京大学,已经在院校合并中并入北大,新时代的青年只知道司徒雷登是伟大领袖亲自撰文抨击的美国大使,没有多少人了解他的生平了。
当司徒雷登被倾注了毕生心血的燕园拒绝接纳,他的出生地杭州市向他张开了怀抱。
杭州是司徒雷登的出生地,也是他生命最初的11年生活的地方。
当年的司徒雷登,说一口杭州话,玩闹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上,和普通的杭州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如今,杭州市民接纳了他。在杭州人眼中,他是杭州的孩子,这个身份远远高于所谓的美国大使。
这也是我一直喜欢杭州这座城市的原因。并非因为它是江南胜地、人间天堂,而是因为它的朴实与温情。杭州图书馆,从不拒绝流浪汉和乞讨者的进入;杭州市民,热情地接纳被政治家抛弃的司徒雷登。
2008年,司徒雷登骨灰安放在杭州半山安賢墓園文星園
2008年,司徒雷登归葬于中国杭州。他没有回到燕京大学,但终究是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中国。多名白发苍苍的燕京大学校友迎接了他的骨灰。斗转星移,近60年后,他们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缅怀自己的老校长。
当我们抱怨外国人歧视欺辱中国人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司徒雷登。是的,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美国人 ,一往情深地爱着中国,爱着中国的青年。可是,我们回报给他的是什么呢?
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 , 海南出版社 ,2010年
李跃森:《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