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获奖无数,更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中国向世界输送出了多位音乐大师,他们在世界上的名字足以让她成为师者的典范,而她从不以此为骄傲的资本。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紫苑飞红
格莱美音乐奖是美国录音界与音乐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由录音学院负责颁发,它诞生于1958年。
格莱美奖,相当于音乐界的奥斯卡奖。以它命名的音乐奖迄今已有50多年历史,其奖杯形状如一架老式的留声机。
今年2月,第59届颁奖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有一个环节是向去年逝去的伟大的音乐大师致敬。
屏幕上闪过一个个熟悉的音乐大师,音容笑貌,宛如新月。忽然,在众多的欧美面孔里,出现一位东方面孔!
她是格莱美致敬的唯一一位中国大师,他们称她为“The first lady of Chinese Opera”(中国第一歌剧夫人),她的名字叫周小燕。定格在大屏幕上的是她95岁时拍的生活照,优雅慈祥,仪态万方。
周小燕是一位美丽到老,优雅始终的传奇式女子,她的歌声曾经在世界的各地飞舞,被誉为“中国之莺”,由她演唱的《长城谣》《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蚌壳》等作品是老一代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周小燕在1917年8月17日出生于湖北武汉,她的父亲周苍柏被称为“东湖之父”,是我国的第一代银行家,母亲也出身书香门弟。周苍柏酷爱音乐,在妻子怀孕的时候,就经常带着她去听各种音乐会,还说“这是最好的胎教”。
等周小燕出生以后,父亲更加着意培养她,买来各种乐器如萨克斯、小提琴、钢琴,让她和弟弟们一起弹。在这样的熏陶下,周小燕自小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18岁时,周小燕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钢琴和声乐两门主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她不愿意当顺民,就放弃学业回了乡。
1934年,手持吉他的周小燕
回乡以后,她也没有闲着,参加了当地的抗日组织,给战士们缝衣服,照顾伤员,并和好友一拍即合地组成了武汉合唱团演唱抗日歌曲,从此她走上了音乐救国的道路。
音乐,可以沟通人灵魂,当她在大街小巷开始演唱《长城谣》时,才年仅20岁。这首歌词曲俱佳,配上她独特的嗓音,成为在军民中传唱最广的作品: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外面是故乡,
……
四万万同胞心一样,
新的长城万里长。
这首歌被录成了唱片传到大江南北,甚至传到了海外。海外的侨胞们也被激发了无限的抗日热情,都踊跃地为祖国捐钱捐物,甚至有的直接回来参战!
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周小燕又一次站在长城上唱起了这首《长城谣》时,依然满含热泪。她说:“我就想最早我唱长城谣的时候,中国是个啥样子,大家心里头都是怕做亡国奴,是那种心情。而后来我看到的中国,是包括我的弟弟、多少烈士、我的父母都想看的,这样一个中国。”
后来,她又相继演唱了《歌八百壮士》《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日名曲,这些歌激起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团结之情,以音乐为媒介的抗战心理防线是那样的坚固……
周小燕领唱抗战歌曲
抗战形势持续恶化,一城接着一城沦陷着,可在周苍柏的心中却坚定着抗战最后一定会胜利的想法,他高瞻远瞩地想到了,战后复建时一定需要人才,所以,他决定送女儿和儿子出国深造,以便日后可以回国报效。
在临行之时,他对女儿周小燕说:“要时刻记住你是中国人,学好了,要处处替中国人争光。有没有文凭是次要的,要学到真本事。学成后一定要回来,为祖国效劳。”周小燕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
周小燕父亲周苍柏
1938年,周小燕抵达法国巴黎,进入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学习声乐。7年以后,28岁的周小燕首次登上了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她独特的歌喉,征服了挑剔的法国人,引得第二天法国的各大报纸争相报道她的风采。
在法国留学时期的周小燕
29岁,她登上了英国伦敦的白宫剧场,紧接着又在卢森堡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之后受邀访问德国柏林,再次举行个人音乐会,演出结束后,德国报纸兴奋地报道:
“一个中国的黄莺唱出了舒伯特的歌声!”
1946年,周小燕(右)与李献敏在伦敦白宫剧场演出前的留影
美丽博学的她能用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演唱各国歌曲。人们陶醉在她的东方风情里,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经说过,他之所以会研究中国文化,就是因为听了她的歌唱,觉得中国话太迷人了。
《巴黎周刊》曾这样评价:“她完美无瑕的声乐技巧,连音、跳音、轻音、半强音和强音都很明亮,给人以不寻常的享受。”
周小燕演出照
在海外,与祖国音讯不通的时候,她还在尽力表达自己的思念,她为留学的同胞们演唱时,明亮的眼睛里有泪水,有意志,这些留学生们深受震撼,涌现了一批归国参战的热潮。
1947年,她登上了仅为世界一流音乐家举办音乐会的加伏大厅,成功举办了自己的独唱音乐会。之后,她还受邀参加了20世纪最重要的一场音乐盛会——首届“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一同参加的还有肖斯塔科维奇、梅纽因等大师。她将中国音乐作品带上了国际的舞台!
这次盛会奠定了她在世界音乐界的地位,世界各国的邀请函铺天盖地地袭来,她成了誉满天下的“中国之莺”!
首届“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上
在异国他乡的每次登台,周小燕都以一身旗袍示众,《长城谣》《神女》《红豆词》……她总要演唱中国曲目。这是她对中国文化的输出,也是对祖国的一腔挂念。
异乡再好,也不是故乡,1947年,周小燕在欧洲事业正值巅峰的时刻决定归国。
1950年,周小燕与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在北京颐和园合影
回到国内时,正赶上学生们发起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大学筹粮募捐义演。学生们将一面面锦旗送给这位从海外归来的爱国歌唱家,赞誉她“唱破阴湿的天”“从黑夜唱到黎明”……
新中国成立后,她被上海音乐学院聘为声乐老师,从此开始了自己近70年的教学生涯。
在异国,她从来没有想过要嫁给一个人,回到了中国,她等来了她愿意交付一生的人,这便是大她7岁的张骏祥。
张骏祥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来又考取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公费留学生,专攻导演,编剧。硕士毕业后就返回了战火未熄的祖国,想要尽己之力救助中国,这与周小燕的志向何其相似?
志同道合的才子佳人就此成就了一段令人艳羡的姻缘,相携相守了一生。
周小燕、张骏祥夫妇
十年浩劫来临,幸福的两人被迫分开,一个被派去养猪,一个被迫养鸡,才貌双全的他们被人嘲笑成了“猪公”“鸡婆”!在那个荒唐的年代,什么都是不合理的,又什么都是合理的,当周小燕的父亲病危,她想要回去看一眼都不被允许时,她也只能把所有的委屈都藏在心里……
可让她痛心的是,大量书籍和唱片被毁,她只能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学生们召到家里,来听那些被她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唱片,指导他们演唱。在那个年代,她竟然培养出了一批超高水准的学生!
“文革”结束后,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立刻开始了教学,当记者问及她从法国回来后不后悔时,她说,不后悔,若是没有回来才会后悔。她没有讲一句祖国的不好,只是说:“它教给我很多知识,比如养鸡”。
她教学生、选弟子不重视家庭背景,她对学生唯的一要求便是——“你要时刻记得你是中国人,为中国人歌唱,为中国人服务”。
1956年,周小燕(右)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开幕式上演唱歌曲《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
中国人对歌剧是陌生的,而她一生都在为了培养歌剧人才而不息。1984年,在维也纳国际声乐比赛上,她带着亲自培养的4个中国学生,打败了另外243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金嗓子,一举夺得三个金奖,一个银奖!震惊整个世界!连评委会主席都惊呼:“要不了20年,西方歌剧舞台将被中国人占领!”
她的弟子里有刘捷,原本是位铁路工人,是第一位为新中国夺得国际声乐大奖的歌唱家。
张建一,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20世纪末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20世纪杰出人才”奖;2005年,被授予“百人音乐家最高成就奖”,还被选入“20世纪杰出音乐家”一书。他在遇到周小燕之前,是一名没有一点乐理知识的玻璃厂工人。
周小燕与历次国际声乐比赛获奖者学生(坐者罗魏、立者左起刘捷、高曼华、张建一)
魏松,她的大徒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法国巴黎国际声乐比赛评委,现任上海歌剧院院长,被誉为当今世界最优秀的男高音。
魏松(中)给恩师周小燕鲜花
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廖昌永,完全没有音乐知识,却在她的教育下成为中国观众熟知、世界乐坛公认的实力派艺术家。
在廖昌永心中,周小燕是良师又是慈母
这些弟子的盛名之后承载着的,是她无数的心血和慧眼识人的果断,在弟子们可能因为家庭条件而无法上学时,她都会自掏腰包资助他们。这些弟子们虽然早已经是世所公认的大师级人物,可在她的面前还是当年那些因为爱好音乐而投奔来的孩子们。
她一生获奖无数,更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中国向世界输出了多位音乐大师,他们在世界上的名字足以让她成为师者的典范,而她从不以此为骄傲的资本。
曾经,在她95岁高龄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向媒体表示“我是周先生的关门弟子”,她一听就不高兴了,“谁说你是我的关门弟子?”她的门从来没有关,她说自己要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关门……
在她得了一场脑血栓,被医生劝说要安心静养时,她说“我离不开我的学生们啊”;当她的病情有了起色,她就又穿上了高跟鞋,开始去为学生们指导了……
她不服老,她说我90岁以前好比踢球踢了上半场,而现在是我在踢下半场球的时候了。在“下半场”的时候,她还在精神饱满地为学生指导着,可是,毕竟是岁月不饶人,2016年,她带着对音乐的牵挂离开了世界,享年99岁,成为音乐界的一大憾事……
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魂宝,她的一生,谱就了一个世纪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