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 感情本是奢侈品, 最爱的永远应该是自己
来源: 世界华人周刊 海外观察第一站  日期:2017-05-20 22:43:01  点击:2735  属于:非常人物

 

感情是个奢侈品,女人必须自爱,然后才能爱人。这一点, 亦舒看得最清楚。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顾景言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们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自然而然地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些金句都并不陌生,这都出自于亦舒师太之笔。

亦舒之所以被书迷们尊称为“师太”,乃是因为她的书中始终弥漫着一种“大女子主义”,并不像琼瑶那样鼓吹女孩子应该等着一个各方面都完美的男人来拯救,而是坚信女子应当自立,只有真正自立的人才能得到爱。

她在《承欢记》中直言不讳:“在生活上依赖别人,又希望得到别人尊重,那是不可能的事。”

在书迷的眼中,师太洞察世事人心,宛若已经道行高深的得道高人,女孩子们读了亦舒的书,纷纷拜倒在其门下,以书中女主角的性格人品处世。

香港著名词人林夕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十分崇拜亦舒。他曾经说过,读张爱玲和亦舒,性价比最高,因为金句很多。

黄伟文更是亦舒的铁杆粉丝,曾在给亦舒的信中写道:“我写了900多首流行曲的歌词,现实生活里,再向崇拜的人有所请求时,反而不大会讲些动人的话,真是惭愧。”

然而,众人所知的亦舒,不过是她的诸多作品,对于她的生平,很多人知之甚少。

这个高傲而又才情的女子,不仅在书中写出了一个女子的最佳姿态,在生活中也活出了最好的姿态。

亦舒作品

1946年,亦舒出生于上海。她原名叫倪亦舒,长大写书成名之后一直以“亦舒”为笔名,很多读者并不知道她原来姓倪。

她的父亲是银行职员,家庭情况在乱世的中国也算得上是中产阶级家庭,兄妹七人,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亦舒在家中排行老六,她的四哥,就是后来在香港与金庸齐名的大才子倪匡。

亦舒出生的时候,中国大陆国共两党已经剑拔弩张。她的父母忧时伤世,担心即将到来的巨变会影响到一家人的生活。

于是,在亦舒5岁那年,她被父母带去了香港。

亦舒与哥哥倪匡

她的少年时代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生活,并未过多地接触赤贫的底层社会,这给她后来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出身于良好的家庭。

亦舒自幼天资聪颖,记忆力远远超过常人。

天才总是带点心高气傲的,亦舒从小就对学习不是很上心,在一次课堂提问中,由于没有背会应该掌握的知识,她被老师当众罚站。

自尊心受挫的亦舒一怒之下背下了所有课文,从此之后发奋读书,阅读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为成年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最为钟爱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

1962年,亦舒初露锋芒,在《西点》杂志上刊登自己的处女作《暑假过去了》,从此笔耕不辍,一发不可收拾,我们这些读者心中独一无二的“亦舒师太”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中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选择上大学,而是到《明报》当了一名记者,之后又去英国留学,回到香港之后担任过高档酒店的公关部主任、香港政府的高级新闻官,进一步接触到了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为写作积累了最佳的素材。

她的作品中,最善于描绘美人,这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

亦舒虽然富有才情,但并不是什么美女。

一般来讲,同性之间容易产生嫉妒之心,可亦舒偏偏是个例外。她是发自内心地欣赏身边的美人,夸赞她们的美,并将她们写进自己的书里。

李嘉欣、周慧敏、林青霞、章小蕙,周天娜……这些当年红遍东南亚的绝色美人,都是亦舒的至交好友,其中林青霞是亦舒眼中最美的女人,亦舒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这个女子最美的地方,乃是对自己的美,一点信心都没有,这份性格上的特色,使她神情永远带一份迷茫渴望,眼睛像在恒久地等待某一个人某一件事,到底是谁呢?连女性都想知道。“

她第一次见林青霞,是在1973年,《明报》让她一大早赶很远的路去香港的启德机场接林青霞。

亦舒当时怒气冲天,觉得自己马上要出国留学,行李还没有收拾好,竟然让去接一个小女孩,真是满肚子的怨气。

可是,当在机场见到林青霞之后,以毒舌出名的亦舒师太马上被林青霞的美所打动,“忽然之间就觉得不枉此行,从此拜倒裙下,作为不贰之臣”。

这种对同性由衷的欣赏与倾慕,在女子当中简直是一种万里无一的难得品质。

林青霞去香港宣传《窗外》时,作家亦舒在见过她本人后,说:青霞绝对会大红,不红她就封笔。

有人说,亦舒的书,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落伍,因为它们可以指导女孩子怎样去生活。

对于世事和爱情,亦舒向来有一种近乎冷漠的理智。

她说,“凡事想别人感激,那必然是要失望的。”“做一个女人要做得像一幅画,不要做一件衣裳,被男人试完了又试,却没人买,试残了旧了,五折抛售还有困难。“

在亦舒的眼里,感情本是奢侈品,女人应当坚韧而独立,最爱的永远都应该是自己。

她不仅这样写,也这样做了。

右边那位古典优雅的女子便是年轻时候的亦舒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女性的地位还不是特别高,一般女性都期望嫁一个金龟婿,相夫教子过安稳平静的婚姻生活。

可是亦舒偏不这样,她自己写书,从事各种工作,把自己的事业搞得风生水起,丝毫不逊于男性。

她即使再爱一个男人,也从来都不把自己当做男人的附属物,她从来没当过被豢养在笼中的金丝雀。

17岁那年,亦舒遇上了她的初恋,同时也是她的第一任丈夫。

这个男人名叫蔡浩泉,是个穷困潦倒的画家。彼时的亦舒,不顾家人的反对,迅速嫁给了蔡浩泉,并在19岁那年生下了儿子蔡边村。

亦舒与儿子

然而,好景不长,爱情来得太快去得也太快,婚后二人摩擦日益增多。当爱情被消耗殆尽的时候,亦舒选择了离去。她不愿委屈自己,为了保全婚姻和家庭就与一个已经不爱了的人共度余生。

于是,在结婚三年之后,亦舒毅然选择离婚,并把儿子留给了蔡浩泉抚养,自己从这个家庭中抽身而去。

不久之后,亦舒爱上了当时香港的著名影星岳华。或许大多数女人都是感性的,对之前的感情经历难免旧情难忘,但是亦舒却不是这样的人。

她发现自己已经深爱上了岳华之后,以刀锋般冰冷锐利的理智和过往的感情经历告别。她删除了关于前夫的所有感情和记忆,包括他们的儿子,她也再未探望过。

对儿子的无情,成为了亦舒被诟病的一个点。之后的几十年里,她都未曾与儿子见面,即使儿子40多岁的时候想要与她相认,她也避而不见。

与寻常女子不同,亦舒不会在一段感情里放弃太多。爱的时候,是真的用情至深,不爱的时候,就走得干脆利落,始终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亦舒与岳华

亦舒曾在自己的短篇小说《妈》中借一位年轻人寻找母亲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心境:“你父亲已经浪费了她的前半生,现在你又要去浪费她的后半生?”

这种决绝,与其说是自私,不如说是洞察世情之后的聪明与冷漠。

就像她曾在《要多美丽就多美丽》中写道:“人的天性便是这般凉薄,只要拿更好的来换,一定舍得。”

和岳华的感情最后也因为种种因素没能走到最后,亦舒最后嫁给了一位姓梁的港大教授,婚后过得十分幸福,生下了一个女儿,被亦舒视为珍宝。

如今的亦舒已经71岁了,却依然没有停下写作的那支笔。她的作品已经超过了300部,平均每年写6部书,勤奋程度让很多同行叹为观止。

即使是在婚姻遭遇变故、和岳华闹分手等在爱情中受挫的时刻,写作这项本职工作也从未被她放下过。

聪明如雪的她很清楚,一个女人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什么,不是爱情,不是婚姻,而是自己得以自立的工作。

她说:“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

感情是个奢侈品,女人必须自爱,然后才能爱人。这一点, 亦舒看得最清楚。

微信扫描识别二维码  
关注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公众号(wcweekly)
可及时收到更多更新鲜的好文章
 


  • 我要评论

    评论内容*
    姓名
    验证码*  

    评论列表